周口區域“邵張一家”的曆史淵源
晨之風
淮陽區蔡河沿河觀光帶有一座小廟,是一座紀念廟,名叫“将軍廟”,是紀念張龍将軍建立的。

張龍曾為鳳翔侯,明初名将,江浙行省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根據《明史列傳·張龍傳》記載可知:張龍,濠州人,早年跟從朱元璋攻占常州、甯國、婺州、江州、武昌,授花槍所千戶。後攻下淮東,守衛海安。後與張士誠在海口交戰,活捉彭元帥。此後進攻通州、升任威武衛指揮佥事。之後進兵山東、河南。洪武三年調守鳳翔,改鳳翔衛指揮。賀宗哲圍城而無法攻下鳳翔。此後進攻鳳州,跟随徐達攻入沔州、興元,招降守将劉思忠、并擊退吳友仁攻擊。此後跟随李文忠進攻洮州。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鳳翔侯,賜鐵券。之後跟随傅友德征戰雲南,并攻破大理、鶴慶。此後跟随馮勝出金山,招降納哈出,後與唐勝宗在平越、鎮遠、貴州屯田。此後都勻動亂,其輔佐藍玉平定。後以老疾請告,洪武三十年去世。需要知道的事,其子張麟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三月十七日被封為驸馬都尉,選尚太祖朱元璋第八女福清公主。
從史料來看,張龍絕對是明初年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軍,那麼為什麼在淮陽之地的張小廟會有他的紀念祠堂呢?這還得從淮陽流傳的“邵張一家”說起。
所謂 “邵張一家”是說在淮陽一帶,邵姓和張姓用共同的祖先。他們的有名姓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著名起義軍将領邵榮元帥那裡。邵榮(?—1362)是元末著名紅巾軍将領,先從郭子興起兵于濠州。郭死後,又從朱元璋渡長江建立了以應天(今南京)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至正十六(1356)年,朱元璋接受了小明王的冊封,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 平章政事。至正十九年五月,小明王又升朱元璋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而平章一職則由邵榮接替。有的史書上也指出,邵榮在之前就已是平章了,即朱、邵二人一度是平級。邵榮功勳顯赫,《明史·常遇春傳》中說“先是,太祖所任将帥最著者,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遇春為三。”但邵榮不甘心于位居朱元璋之下。1362年,當他平定處州之亂回到應天後,于是與另一将領趙繼祖發動政變想要推翻朱元璋。結果消息走漏,反被朱元璋擒獲,最終邵榮等人被殺。6年之後,1368年,明朝建立。
元末朱元璋部紅軍中發生的邵榮事件,曆來為官私記載避忌。由《明太祖實錄》和新近刊布俞本《紀事錄》可證,邵榮在被朱元璋殺害前,長期為江南紅軍中地位僅次于朱元璋的重要人物。用《至正金陵新志》對照《實錄》、《紀事錄》可證,紅軍渡江後兩攻集慶失敗、主将殒命實際是朱元璋與元朝降将合謀鏟除上司的結果,而邵榮等繼承了原紅軍主将的殘餘勢力,對朱元璋的地位構成了威脅。再對照《實錄》纂修官劉辰《國初事迹》,可證是朱元璋在紅軍遭受重創之時,不惜後果謀劃激發叛亂,銷泯了來自内部的挑戰。鏟除紅軍上司、誅殺郭氏後人、誘發邵榮叛亂,可謂洪武時期朱元璋屠戮功臣、以效率換秩序"國策"的先聲和淵源。
查閱史料可以知道,“邵張一家”來祖邵嗣是邵榮的兒子,邵榮族大人衆,有八個兒子,幼子邵佐在邵榮被殺時才十二歲。邵榮蒙難後,其中三個兒子在張大人保護下逃出金陵(今南京),在洪武十三年,逃難至中原陳州,即今河南淮陽張小廟。在逃難中,一個兒子中途為鹿觸而亡,另一個兒子回南京老家看望未歸,隻剩下邵嗣定居在了陳州地。因朝廷有令,山東河南的田地,群眾可以任意開墾,是以邵嗣到了陳州便“壯居”在了張小廟,死後就葬在了張小廟今天蔡河西畔。這個史實在淮陽1986年所修《(邵)張氏家譜》清朝鹹豐五年和宣統二年家譜均有記載。
邵嗣後來生有二子,分成了邵、張二門,因感念張大人救命之恩,一門改姓為張氏,此支張門家人被稱為“邵張”,以示祖宗來曆與其他張氏不同,邵門後來遷往周口北邵寨“存居”至今,是為老二門。其後邵、張兩門開始在本地項城、鄲城、淮陽、西華、周口等地繁衍生息,并有遷居到本省确山的分支的記載,這就是淮陽“邵張一家”曆史淵源的基本由來。而上面屢次提到的“張大人”就是鳳翔侯張龍。
張小廟的“将軍廟”就是當年邵嗣為紀念救命恩人張龍所建,所在村莊原本叫做“将軍廟”,因為毗鄰太昊陵,太昊陵在民間當然是“大廟”,為了差別,民間就把“将軍廟”叫做了“張小廟”,這也是今天“張小廟”村名的由來。
将軍廟和邵嗣墓都是蔡河觀光風景帶原有的人文景點,隻不過因為淮陽人文資源豐富而被忽視了,而蔡河沿岸目前所知,缺乏人文點布局。将軍廟和邵嗣墓稍加改造就可以成為風景帶中的人文點。譬如:可以建立“邵張一家”祠堂,展示家譜和曆史演變過程,以此吸引邵張後人定時前來祭祀;可以重建紀念張龍将軍的“将軍廟”,宣傳“忠孝”“感恩”文化;整修具有六百多年曆史的邵嗣墓,研究“邵張一家”姓氏文化,作為淮陽姓氏文化研究的一部分。當然如果請專業策劃師,還會有更多的人文點布局。
關于把将軍廟和邵嗣墓作為蔡河觀光風景帶的想法是有根據的。在周口颍河公園内,有一座陳彪墓,沒開發前是一座荒墳野冢,而今已成為萬畝颍河公園裡唯一的一座具有文化元素和遊園價值的亮點遊人在觀賞颍河獨特的風光的同時,又能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淮陽的将軍廟和邵嗣墓也在景區規劃區域内,建議政府可以借鑒颍河公園陳彪墓建設模式,保留和完善将軍廟和邵嗣墓,還可以為我們淮陽景區增加新的人文景觀,豈不美哉?
淮陽是中華姓氏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國姓氏尋根文化的重要旅遊目的地。多年以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都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成功舉辦了中華姓氏文化節,投巨資建起了陳姓始祖陳胡公陵園。但是,淮陽區關于姓氏文化的旅遊資源仍略顯單薄。還了解到,近期,邵張姓氏文化研究學者邵波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厘清了張龍将軍廟、邵嗣墓的由來。并通過數萬裡的追尋,以史料為依據,把明初邵張兩家的忠義故事呈現給後人。邵嗣以長子承張龍将軍之嗣,次子繼承邵氏香火。邵張兩姓同源,忠義相承的曆史故事流傳至今,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需要說明的是,邵嗣為邵榮之長子,也是一位将軍。年少就随父征伐多年,九死一生,至正十八年克宜興,十九年初大破張士誠,兵于餘杭。二十二年,平定處州苗軍叛亂大勝。邵榮蒙難之後,家族被罪,邵嗣因已成年,被調至曾為朱元璋帳前親兵護衛的張龍手下四處征戰,而張龍将軍是邵榮故交。洪武十三年,朝廷大亂,人心惶惶,張龍保護邵嗣三兄弟自金陵應天府逃入中原。
時至今日,邵張兩氏在淮陽地域開枝散葉六百餘年,後人遍布全國,據初步統計,族人已達數十萬人。在建設蔡河主題公園時,如能對将軍廟及邵嗣墓加以修葺保護,必是淮陽發掘姓氏文化,保護曆史遺迹的亮點工作。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一處憑吊故人、緬懷先賢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