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月光》:是身體和欲望的放逐,還是頹廢藝術的經典之作?010203040506070809

王安義的《月光人》是寫《浪費的資本》的另一種方式。

也許在這個時代,宏大的叙事已經成為一種需要記憶的叙事,取而代之的是回歸原地、空洞的符号或幻覺的興起,或者對身體、欲望、情感狀況、宣洩、表面叙事的執着,而沒有對本質、意義和價值的追求。

這也可能是"文化沙漠"、"金錢第一",以及專家學者近20年來所說的精神空虛和精神疲憊。很多人,迷路了。

如果活着,毫無價值,毫無意義,那麼人類的寫作隻是一場野獸在無中生有的戰鬥,沒有出路。是以,寫作獲得意義的可能性成為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在西蘇的觀點中,寫作總是意味著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得救。[1]

《月光》:是身體和欲望的放逐,還是頹廢藝術的經典之作?010203040506070809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h1>

對《月光人》文本的讨論也必須歸因于這個問題。

它給人的印象是人們被一種空虛感和一種啟示錄感所困擾,但無論是人物的命運還是叙事的結構都沒有得到解決,也就是說,沒有人得救。它在意義領域感到沮喪。

這讓我想起了馬斯洛問的一個問題:如何生活在一個我别無選擇的貧困世界中?

換句話說,生活在一個充滿病态、無知、虛假、痛苦、醜陋的現實世界中,我們怎能不忘記包含真理的存在主義境界和存在價值,美國,最好?這可能是對意義的尋找。毫無意義,一切都會落入虛空,無法釋放。

《月光》:是身體和欲望的放逐,還是頹廢藝術的經典之作?010203040506070809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h1>

對《月光男孩》的批評與其結構上的弱點有很大關系。這就像是一場無所事事的自我鬥争。

結構是一個偉大的概念,在現代,它是相對于解構的。在我看來,結構預示了完整性,包括意義的形式完整性和解釋完整性。解構是颠覆性的,它表演了一種支離破碎的暴力。當然,這并不是說解構不好,它也是人類的一種反思結構。

談論《月光人》的結構,并不是要探索結構本身,而是要探索其結構加工模式對文本意義形成和叙事圈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結構預示着文本的出路。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h1>

在人物關系結構的處理上,《月光男孩》的交彙點是現代意義上的男女關系,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對角色性别的閹割處理也受到了很多質疑。

它在文本中作為蒂蒂的經曆出現,但它不是一部關于愛情的小說,它甚至不是關于"身體"的,這是現代一個誘人的詞。它隻是利用這樣的叙事内容來承載對存在的解釋,或者隻是為了表達角色的空虛感,逃避這種空虛感。

自貢在這段文字中,不僅僅是一個同志傾向的男人,他的美貌,他敏銳的感情感和他深刻的洞察力,都暗示着他作為一個完美的雙性戀者的獨特存在,但這是現實無法容納的,是一種"虛無主義的美,像一個深淵,造成堕落,堕落"。"是以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值得懷疑的。

文本中,自貢,一個脫離社會軌道的角色,是否像上面讨論的那樣,作為其他角色聯系的見證,這意味着一種尴尬,表明像"參與"這樣的關系結構對于一個有性别的人來說是不可能的?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文本本身采用這種叙事觀點是為了遇到内部危機嗎?

如果假設龔隻是一個性愛正常的男人,他還能以一種超然的方式探索潘索和簡的啟示錄感,他能在蒂蒂被遺棄時,而不是出于男女之間的愛情,一勞永逸地抓住她嗎?

是以,這種性格被閹割後去欲望的處理,成為唯一的救贖之道。

我們知道,當蒂蒂最終不知道該去哪裡時,短信給出了答案,"在這個城市,她是唯一一個要求兒子的人。這是一座欲望之城,她和自貢之間沒有欲望。

在這裡,我們發現自貢似乎承擔了某種救贖的意義,但這種救贖卻被自貢形象本身的無本性所摧毀。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性格無助,也是文字在人物關系結構進行中表現出的無力感。但是,在解釋文本的含義時,這樣一個人物的存在是不能忽視的,那麼,這樣一個意義的解釋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受挫了嗎?

《月光》:是身體和欲望的放逐,還是頹廢藝術的經典之作?010203040506070809

<h1 class="pgc-h-arrow-right">04</h1>

關于每個角色故事結構的處理,《月光男孩》給人一種回到原來的感覺,仿佛故事從未開始,而且一直屹立不倒。

這就産生了一種叙事緊迫感,就好像在它開始說話之前就已經結束了。大家匆匆出現,匆匆完成,從幕後回到幕後,更多的是孤獨和空虛。

的出現以無數其他提及結束 ;潘索逃避虛無主義的方法,它是如何開始的,結束的或它是如何結束的;簡對時間的抗拒仍然需要再次提及;自貢,其外表不真實,最終仍不為人知;而對于在文本中似乎被設定為一股力量的胡梅來說,她很堅強。

Humary的故事有很強烈的品味,但她也總是在與某種衰退作鬥爭,她巨大的身體隻是在一瞬間阻隔著光線,她的生活正在重複那種消費。

在對這些循環人物命運的進行中,我們在文本中看到了一種世紀末的情感,這種虛無的、頹廢的、無助的情感似乎暗示着這種結構的選擇,即結構具有召喚性,即結構的被動性。對于叙事來說,這種被動預示着一種戰略的失敗,它顯示了文本本身的一種包容性和意義。

《月光》:是身體和欲望的放逐,還是頹廢藝術的經典之作?010203040506070809

<h1 class="pgc-h-arrow-right">05</h1>

在本世紀末,這個詞起源于西方。

20世紀末,西方的學者和普通人都認為,當這個世紀結束時,可能會發生一些事情。世紀末起源于基督教的終結,因為時間不能颠倒過來,産生混亂和多愁善感,更是一種對現實感的轉瞬即逝,無法真正把握住焦慮。這意味着人類存在的基石和依賴性被移除,剩下的就是掙紮和恐懼的出路。

可以說,台灣女作家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似乎給人一種對世紀末的直接視角。米娅在小說的結尾說,當世界走到盡頭時,所有擁有理論和系統的人所建構的世界都會崩潰,她将生存下來,并用氣味和色彩的記憶重建。她重建的世界是一個服裝或藝術的世界。在她眼中,世界沒有民族存在,她的世界是膚淺的、浮華的,沒有内在的觀,是輝煌空虛的終結。

《月光男孩》還是在叙事中運用這種文化觀,在熙熙攘攘中隐藏着世界末日,整個叙事在這種觀中走向了空白的意義。

《月光》:是身體和欲望的放逐,還是頹廢藝術的經典之作?010203040506070809

<h1 class="pgc-h-arrow-right">06</h1>

是以,人物缺乏現實的存在感,現實被拉開,有一種"莊盛夢蝶"的感覺,由于現實的喪失而産生了自我确認的障礙,即"我是誰?我是誰?"問題來了。但在喬納森·布朗看來,在我們了解自己之前,我們必須首先知道我們的存在。[2]

一旦存在本身受到質疑,那麼其他一切,即所謂的意義,就變成了空談,這直接導緻了角色對未來的困惑。可以說,潘索是小說中最缺乏現實存在感的小說之一。他幾乎是以一種圖像的方式呈現的,是以由于圖像本身的可變性和背景,換句話說,圖像的存在需要通過外部解釋來證明,沒有解釋,它就會崩潰。

潘索的存在處于一種危險的境地,随時可能崩潰,依靠藝術,女性,當然還有叙事本身。隻是叙事與他達成了某種共謀,即叙事是為了維持潘索的存在而建立的,而潘索的困境成為叙事的血肉之軀。

在小說中,潘索被描述為說:"他的思想處于虛無主義和感官的兩極,中間的現實被交叉,是以一旦他從頭腦中解脫出來,他立即進入肉體。"[3]

自貢說,潘索想要一個"不"字,他不是在男女關系中,而是在裡面什麼都沒有。他是一個巨大的空白。"唯物主義的眼睛隻能看到樹體,虛無主義的眼睛是遙遠的,他看到的是頂部,潘索看到,就是這樣;時間,每一分鐘都在流逝;每一分鐘都在流逝。空間,你認為它是安全的,你看不見,Panso可以看到,牆壁,屋頂下,地基的内部,正在分崩離析;

這裡大量的"說",使自貢充當了靈魂叙事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實作了文本叙事的目的。然而,這種叙事中存在一個悖論,那就是叙事本身是架空的,叙事是為了叙事,仿佛這一切都是為了這種缺乏性格行為和意識形态元素的表達,這似乎構成了叙事的弱點,或者叙事本身缺乏一種存在參照,變成了一種沒有現實生活的認可感。可以說,這種"無",這種對世紀末叙事的空洞看法形成了一種壓迫和緊張。

《月光》:是身體和欲望的放逐,還是頹廢藝術的經典之作?010203040506070809

<h1 class="pgc-h-arrow-right">07</h1>

《月光人》中的人物,要麼是處于逃避自己過去的狀态,而過去卻隐藏在過去。

例如,自貢;要麼繩子性愛過去是一個謎,讓人猜測,而猜測結果是"不",有一種卡夫卡式的叙事為"0"的感覺,比如潘索,或者過去已經成為一種符号,美和力量的象征沒有被再現,變成與現實的鮮明對比,因為悲劇而被拒絕,比如胡邁, 簡的晚年生活。

他們是一群活在當下,沒有過去的人,這意味着他們的存在有一種破碎的質感,這意味着他們在個人經曆中可能缺乏一貫的連續性。個人可能無法獲得對自己生活的持續看法。

......時間體驗的中斷往往是這種情緒的基本特征。時間被削弱為一系列離散的時刻,每個時刻都以一種無法實作和連續的"叙事"方式從原始體驗中切斷了後續體驗。在《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一書中,安東尼·吉登斯分析了自我認同模式選擇的表達方式,說明了一個問題:對存在的持續感覺,對于個人自我認同或一種自我維持的"叙事",具有本質意義。

經驗的斷裂意味着叙事的斷裂。

在《月光人》中,人物一般都會失去曆史。或者說,文字叙事本身就是建立一種影射——利用人物的狀态來描繪目前現實的文化症狀,傳達出目前人類的生存狀況、生存問題、生存模式和生存意義的變化。

正如自貢所說,"他(潘索)生來就有一些極其空洞的問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男人為什麼要出生?生活的目的是什麼?"[6]

隻是對于像潘索這樣生生于哲學的人來說,這些問題顯得空洞無力。這是一種缺乏生存的本質,人們的焦慮,沒有過去,現在隻是海市蜃樓。是以,文本的叙事落入一種虛無,糾纏在一種懸疑和探索中,使叙事遇到現實的疑惑。

就像傑弗裡·亞曆山大(Geoffrey M.C. Alexander)所說,如果知識分子想要定義他們"時代"的"意義",他們必須确定現在和現在,以便找到存在的基礎。

《月光》:是身體和欲望的放逐,還是頹廢藝術的經典之作?010203040506070809

<h1 class="pgc-h-arrow-right">08</h1>

未來是一個謊言。

或者從上面我們可以了解到,這是一個沒有出路的世界。應該說,全文都透露出一種強烈的末日色彩,沒有過去,現在不值得信賴,缺乏人性意義,以及日常存在的消失,幾乎都處于自由的狀态。

作為貫穿整個山雀的人物,她無法趕上生活,即便如此,也隻是成為曆史上被取代的那個,那個被重複的。她隻是作為一種需要而存在,一旦不需要,她隻能被抛棄。"在簡的眼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蒂蒂",

這似乎是一種"小費"的命運,它們不斷出現,不斷被替換,然後成為一個抽象的名詞,未來是隐藏的。

而對于潘索、簡來說,無論他們的過去是不存在還是無法再現,他們都被困在"廢都"式的境地,對肉體的不斷追求無法給人一種未來,他們變成了一種頹廢。

如果說《廢都》也很有價值,也是一個警鐘,那就是揭露一個肮髒血腥、不顯眼的孤獨和病态的靈魂。如何培養傳統文化培養的某種人格,在這個瞬息萬變、本世紀末、浮躁的時代,走向沉淪的精神悲劇。[9]

《月光》:是身體和欲望的放逐,還是頹廢藝術的經典之作?010203040506070809

<h1 class="pgc-h-arrow-right">09</h1>

對于《月光人》來說,它的叙事缺乏一種對這種精神悲劇基石的展示,它的叙事甚至沒有基本的人類行為場所,人物出現後不知道退在哪裡,是太多人物的文字或人物一廂情願的忏悔。換句話說,角色的特點是對方的話,而角色本身缺乏行動能力。這是否意味着角色的蒼白?是以,作者精明地選擇了一個兒子龔,他是一個沒有性的人,這使他能夠從全人類的角度看待世界上的男人和女人,或者說他的存在,使文本的叙事得以延續。

然而,正如Gottie所指出的,男性和女性的融合是非社會性的,因為它們絕對的自給自足。他完美無暇的女主角,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都脫離了人際關系和集體價值取向。性本身被移除了。作為一個美麗而聰明的男人,自貢在某種程度上是完美的,但他沒有年齡,沒有性别,他是一個與現實生活決裂的人,他自己的缺乏,傳說這個故事隻是一個匮乏的故事,我們對人物意義的解釋陷入了一種僵局。

在這裡,叙事落入了一個尴尬的、有問題的叙述者,他的叙述代表什麼?

引用:

(法新社)埃琳娜·西蘇。從潛意識場景到曆史場景。當代女權主義文學批評。主編張景軒.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 p. 223.

[2] (美國)馬斯洛。馬斯洛的智慧。由劉偉編。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5, p. 151.

[3] [4] [6] 王安毅.月光人. 雲南: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9, p. 5,140,58,142.

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和自我認同。趙旭東,翻譯成方形中文。北京:《生活》,閱讀,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第59頁。

[7] (美國)傑弗裡·亞曆山大.C。世紀末的社會理論。張出差平等翻譯。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p. 9.

雷達。理想精神的飛行——新世紀文學的反思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

[10] 卡米拉·帕格利亞。《性面具》王梅翻譯。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學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45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