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起來越簡單的行為,背後邏輯越複雜

作者:掘井力

“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外表的叙事,過于簡單,底層的邏輯複雜度,通常被過濾掉了。

是以,會有“站着說話不腰疼”的現象。

不是不懂,而是看不到。

隻有見到,意識到,真正認識事情背後的根源,才能給出合理的回報。

即時滿足

眼前的利益,對于人的誘惑力,太強了。

成年人對于誘惑力的表現,往往會帶上莫名的僞裝,直覺的場景,要去看小孩,特别是嬰兒。

有奶便是娘。

餓了就哭,一直哭,哭到食物到嘴裡為止。

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就是這樣去活,一個人,一個家庭,都能堅持樸素的原則,不說大富大貴,至少家境祥和。

但是人的意志力,對于即時滿足的誘惑,抵抗力太弱。

有點作、嬌氣、裝可憐、啃老啃小、裝病等等,會用各種的方式,來掩蓋偷懶的行為。

何德何能。

大多數人何德何能,可以過上老爺少爺的生活方式。

看國外的聖母B,

大體能看到物質條件的充裕後,最基本的生存條件滿足,人就開始反向的生存。

占據道德高位,要求這個要求那個。

尤其在親密關系中(父母子女,夫妻之間),越來越的撕裂,那種期望無法得到滿足的痛苦。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羅翔說,人生短暫,江月長久,不要在個别的人和事上抱有太多的希望,早晚會失望的,因為人和事的有限性承載不了我們對無限希望的期待。

當有機會懶惰,很難再勤勞。

共情投射

《遇見未知的自己》:“親愛的,外面沒有别人,隻有你自己。”

每次見到這句話,都能觸動情感的共鳴。

看起來普普通通的一句話,隐含着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共情投射。

共情是人類進化出來的一項技能。

可以通過觀察到别人的表情,感同身受,進而無意間進行模仿。

面對微笑,不由自主歡喜;

面對哭泣,莫名産生傷感。

在彼此的模仿中,我們學會換位思考,一下子打開了更高的次元,生命之間有了連結。

一個人除了自我的認知,

透過了解他人,打開新的認知途徑,生存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然而,這種共情的能力依然存在局限性。

我們見到的所有的細節,隻能意識到其中的一小部分,很少很少的那部分,自己關注的那部分。

這個就是投射。

很多時候,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僅僅是我們的感受,投射出去。

網絡中的許多熱點,

反轉反轉,再反轉,打臉打臉又打臉,其實一開始就不清楚客觀事實。

見到總是片面的,共情的也是自我投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