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是一種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的藝術形式,在近年來受到了許多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

圖源:hippopx
在生活中,“陶瓷”一詞也常常被我們挂在嘴邊,是以許多人都以為陶瓷是一個器物的名稱,可你知道嗎,“陶”和“瓷”并不是一種東西。
“陶瓷”親兄弟
通俗的講,“陶器”是用陶土制造的器皿(比如大名鼎鼎的兵馬俑),“瓷器”則是用瓷土制造的器皿。“陶瓷”則是“瓷器” “熾器” “陶器”的總稱。“陶器”和“瓷器”的出生時間也不相同,除去“原始瓷器”的過渡階段,真正的陶器生産距今已有兩萬年,瓷器的生産距今隻有三千多年。
隻要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模、幹燥後焙燒等工藝制成的器皿都可以稱之為“陶瓷”。
對于“陶瓷”最準确的釋義為:是天然雕琢或是人工合成的粉狀化合物,經過成型和高溫燒制而成。
在曆史中也不乏對于“陶”的記載。史書道:“神農耕向作陶”;《史記》曰:“黃帝命甯封為陶正”。足以見得,早在遠古時代,大陸便已有了“陶”。
從出土文物考證,早在3500年-1500年間的新石器時代,中國便已經制作出了“彩陶”。而對“瓷”的史料記載,最早隻是見于漢代許慎所撰寫的《說文解字》,書中所解釋的字面意思說明“瓷”屬于“陶”的下一階段。
毫不誇張的說,倘若制作陶藝的技術在當時未被發明,或是發現之後也沒有不斷改進相關制作方式,“瓷”是不可能作為一種器皿單獨存在的。
當“瓷器”出現後,“陶器”仍舊被廣泛生産,“瓷”并沒有代替“陶”,而是各方獨立發展。
陶與瓷的分别
首先,陶器和瓷器的燒制成溫是不同的。但是燒制方法用的都是同一種“素燒”。素燒是指作品表面不上釉,直接燒制的方式。
陶器的素燒溫度通常是在900°C到1000°C之間,而瓷器則是在1100°C到1350°C之間。由此可見,在制作陶器的基礎上再添火加溫,陶器就變成了瓷器。
其次,陶器和瓷器的原料構造也是不同的。陶器通常以自然界中的粘土或青土為胎(精制陶器的原料除粘土外),除此之外還要加入适量的長石和石英。而瓷器的原料主要是瓷土、粘土、瓷石、長石、石英等。
有些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高嶺土為原料。因為如果采用普通的粘土為原料,在素燒溫度高達至1200°C的時候,這些瓷器會被熔成玻璃質,而并非瓷質。
且標明原料後的過程也需極其精細,無論是淘洗、粉碎(粗粉碎和細粉碎)、攪水還是加入定量鐵質,每一環節都需要非常嚴謹。
最後,陶器和瓷器的施釉也是不同的。所謂“釉”就是附在器皿表明上那一層光滑亮澤的外殼,瓷器的釉主要是石英之類,屬高溫釉,燒成之後表面光滑。
而陶器通常不會施釉,如果施釉也隻是施低溫釉,是以陶器的表面不如瓷器光滑,雖略粗糙,但透氣性好。
生活中如何區分“陶”、“瓷”
陶器的造型一般從外表來看顯得有些質樸和粗糙,并且因為燒制的時候溫度不是太高,胚體尚未完全燒結,是以陶器的本質粗疏,用手指輕輕敲擊它的表面,會發現聲音比較“鈍”,且金屬劃過表面容易出現劃痕,即使表面再薄,内裡也不會透光。
而瓷器在生活中就比較常見了,包括吃飯用的瓷碗、喝水的瓷杯、盥洗室裡的瓷磚等。瓷器的造型比較精緻雅觀,敲擊時聲音清脆,用金屬很難劃出劃痕。瓷器用手電筒照射可以透光,具有半透明的特性。
在大陸從清朝末年到現在的一百多年間,陶瓷業不斷從低谷走向崛起,從傳統手工藝走向現代科技化。陶瓷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之一,已經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
END
征稿啟事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微信公衆号歡迎賜稿!
稿件内容以反僞破迷為核心思想,科學普及、科學文化、科技哲學、科學與公衆、世俗人文主義、科技倫理等領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學探索結果無偏見地告知公衆,避免公衆上當受騙。
稿件一經采用,将奉上稿酬。
投稿郵箱: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崇尚科學 反僞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