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鴻章為何願重用盛宣懷?一出妙計,方知其過人之處

作者:管庸書舍

财富的多寡除了那些天降橫财的以外,大多與聰明才智有關,正所謂智能生财。

晚清自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算起,曾國藩一系派生出二位影響曆史的人物,一是左宗棠,一是李鴻章。左宗棠與李鴻章都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太平天國之後尤以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的影響為大,左宗棠更多的是參與軍事和純政治活動。

胡雪岩比盛宣懷大二十歲,憑借出色的商業頭腦,因投靠左宗棠并幫其打理軍需财務而成名,随着左宗棠軍事才華的充分展現,左宗棠在清廷的政治地位步步高升,胡雪岩也在左宗棠蔭庇下成為名動一時的全國首富。當胡雪岩家财富可敵國之時,盛宣懷隻是剛剛出道。

李鴻章為何願重用盛宣懷?一出妙計,方知其過人之處

讀書不成去學劍

盛宣懷于1844年出生于标準的官宦之家,其祖父是嘉慶的舉人,其父是道光的進士,但到了盛宣懷這裡,他對功名卻失去了興趣,中了秀才後再無法升遷。盛宣懷自幼非常聰慧,對金錢财富的敏銳度很高,17歲時幫助其父盛康成功調解了川淮鹽務之争,令其父對其刮目相看。

1870年盛宣懷在其父好友楊宗濂的推薦下入李鴻章幕府,成為幕僚之一。李鴻章與盛康本是官場的好友,盛宣懷第一眼就給李鴻章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年紀輕輕的盛宣懷因其成熟老練的性格,加之做事缜密,分析問題獨到,頗得老官僚李鴻章的賞識,很快成為李鴻章最得力的參謀。雖然沒有官方八股學曆,但盛宣懷照樣能在晚清的官場如魚得水。

李鴻章為何願重用盛宣懷?一出妙計,方知其過人之處

海防與塞防,老佛爺的清漪園,盛宣懷的一出妙計

1874年11月5日,《海防亟宜切籌武備必求實際疏》由總理府遞交到慈禧座前,這是一份海防的奏折。該奏折強調建設海軍的重要性,練兵、造船、用人、籌饷、持久等諸多事宜,請交各濱海省份大臣讨論。在這時,左宗棠開始大談陸防,大唱反調,好在雙方都是洋務派,最終結果是任命李鴻章與沈葆桢督辦北洋和南洋國防。不久沈葆桢病故,李鴻章抓住機會上奏建設海軍,效法西方,這樣一來就不止于海防這麼簡單,要建立的是一整套海軍攻防體系。李鴻章最終大權獨攬,北洋水師體系開始出現,也才有了之後的北洋軍閥。

海防還是塞防之争,實際上是晚清國策之争,支援海防者多是南方及東部沿海的大臣,而支援塞防者多是北方及西北的大臣,以左宗棠和王文韶一批人為主。實際上支援塞防者并不完全反對海防,随着時間的發展,海防最終占據了晚清國防的主要位置,這也拉開了晚清加速滅亡的帷幕。就晚清而言,海防與塞防哪個更主要,事實給出了塞防才是維系帝國安全的根本所在,甲午海戰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佐證。

李鴻章為何願重用盛宣懷?一出妙計,方知其過人之處

此時的盛宣懷在李鴻章賬下,已經成為第一謀士及機要秘書,每逢大事,李鴻章往往喜歡先征求盛宣懷的意思,李鴻章對盛宣懷的話每計必聽,二人雖是上下級關系,實則是忘年交。

李鴻章籌辦的海軍已經初具規模,為了顯示一下業績,這一天李鴻章邀請朝中文武顯要及外國使節觀看海軍表演。海面上風平浪靜,蔚藍的天空萬裡無雲。檢閱台上醇親王居中,左手李鴻章,右手盛宣懷,英法德美諸國公使分坐左右。李鴻章一揮手,三聲禮炮響起,各式艦船你來我往,排成一字,艦上水兵打出“歡迎”的旗語。對于此次演練,醇親王等一衆大臣贊不絕口,李鴻章果然是朝廷的股肱之臣。

醇親王在這次演練中,私下向李鴻章透露“老佛爺要歸政皇帝,而皇帝為了表達對慈禧的孝心,正準備建造清漪園,目前正在各方面籌款,這批錢的數目将是非常巨大的。。。”

李鴻章為何願重用盛宣懷?一出妙計,方知其過人之處

醇親王的意思很明白,無非是希望李鴻章能夠利用這個機會向皇上捐筆巨款,但實際上,雖然海軍軍費較多,但僅在海防建設上就已經花去了大半。回到總督府,李鴻章将此事告訴了盛宣懷,并且表示至少要捐一千萬兩白銀,否則說不過去。實際上不止這些,醇親王向李鴻章表達這件事的同時,其實也在暗示他本人也需要一筆不小的回扣,用來在皇上和太後面前說說好話。

盛宣懷試着說,現在海軍建設剛起步,原有的一些軍艦過于老舊,艦炮也需要購置,外洋艦炮日新月異,如果爆發戰争,很難應對。李鴻章也表示出無奈,作為老政客深知搞好上下級關系的重要性, 他認為如果在二者之間做出選擇,隻好先挪用海軍軍費給皇上用以建造園林,至于海軍建設隻能放在後面,等個幾年再說。

盛宣懷此時向李鴻章表示,既然二者都很重要,不如清漪園也建,海軍也建。李鴻章無奈地搖搖頭,錢就那麼多,給了園子,海軍就沒錢,給了海軍園子就沒法建。

李鴻章為何願重用盛宣懷?一出妙計,方知其過人之處

盛宣懷給李鴻章出的主意是:不妨先給皇上和太後許個承諾,并将數目報大些,皇上也能舒心,實際上捐款時間往後拖,利用這個時間先将海軍建設起來,距離太後的六十大壽還有些年數,在這個時間裡想辦法把這筆捐款湊出來,這樣一來兩不誤,在六十大壽撥出來,還能省一筆祝壽錢。李鴻章聽罷覺得高明,但是這筆錢的缺口還是很大,怕到時仍然湊不出來,盛宣懷答道,他有辦法能擠出五六百萬,李鴻章這才長出了一口氣,大贊盛宣懷辦法多,有氣魄,就按盛宣懷的辦法辦。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要學會變通,如果不變通,上面這種情況,就會出現二選一的尴尬,盛宣懷這一高見,上下皆歡喜,海軍還能繼續擴建,皇帝的園子也說得過去,太後那邊也滿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