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評線」京彩好評:中國發展的要義在為民而不在超越誰

作者:環球網

來源:京報網

中國發展的目标從來不是超越誰,而是讓14億中國人過上好日子。這份專注與清醒,镌刻在我們黨的初心與使命裡,貫穿于大國前行的方針與政策中。在外界的衆聲喧嘩、“捧殺”“棒殺”乃至堵截打壓中,我們尤須戒驕戒躁,繼續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以足夠的自信和定力來面對世界,以足夠清醒的頭腦和舉措來完善自己,這應該是新征程上的中國共識。

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8%;國内生産總值較上年增長8.1%,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在全球疫情形勢嚴峻、經濟複蘇疲軟的大背景下,新近出爐的2021中國經濟年報顯得分外亮眼。外媒集體“向東看”的同時,對比中美發展、預測中國經濟總量何時超美之類話題也尤為火熱。

多年來,中國經濟穩健增長,盤子越來越大,圍繞“中美GDP何時逆轉”的争論早已有之。有鼓吹“趕超無望論”的,有得出“迅速超美論”的,還有不少國際機構熱衷從經濟結構、産業潛力等多元度對比中美經濟,而在連篇累牍的報道中,“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等不同論調層出不窮,炒作意味不言自明。

中美經濟差距在不斷縮小,這是客觀事實,也無可避免地成為世界觀察中國的新角度。但抛開别有用心的“尬吹尬黑”,我們自己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作為全球通用的重要經濟名額,GD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水準的“基本面”。更大的總量、更快的增速,往往對應着更強的綜合國力。但GDP的規模與增速,隻是衡量經濟狀況的名額之一,并不能囊括發展全貌。比如,總量大并不代表品質高,大陸經濟目前确實面臨“三駕馬車”驅動姿态不協調、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産業含金量不足等現實問題。再從長期效益來看,發展遠非一道簡單等式,而是一道複雜方程。在關注增速的同時,更要問一問,GDP是哪種産業貢獻的、付出了多少資源成本、是否綠色可持續……無論從哪方面看,“隻唯GDP論高低”都有失偏頗,隻盯着超越美國也沒多大意義,堅持用辯證的眼光來審視中國經濟,才是更科學合理的姿态。

更重要的是,中國發展的目标從來不是超越誰,而是讓14億中國人過上好日子。這份專注與清醒,镌刻在我們黨的初心與使命裡,貫穿于大國前行的方針與政策中。回望這七十餘年,一窮二白之時,我們黨就将全面恢複國民經濟當做頭等大事,富起來之後,又馬不停蹄開啟脫貧攻堅大決戰,絕對貧困問題得到了曆史性解決,全球最大社會保障網逐漸建立……栉風沐雨,春華秋實,可以說,正是靠着始終腳踏實地辦好自己的事,一心一意為人民謀幸福,中國才書寫了光照時代的曆史篇章。

弱者跟風,強者自立。如今,中國雖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身份回歸世界舞台中央,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還有10億中國人沒有坐過飛機,2億多中國家庭沒有抽水馬桶,中國人獲得大學大學以上教育的比例僅有4%。很多國民還不那麼富裕,大家對“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還有更高期待。總的來說,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沖突”,還需要我們付出巨大努力。在外界的衆聲喧嘩、“捧殺”“棒殺”乃至堵截打壓中,我們尤須戒驕戒躁,繼續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以足夠的自信和定力來面對世界,以足夠清醒的頭腦和舉措來完善自己,這應該是新征程上的中國共識。

關注和評價經濟發展,根本上要看發展成果是否惠及于民。這個道理不僅對中國适用,對任何國家而言皆然。就拿美國來說,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GDP連續百年蟬聯“世界第一”,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國民的幸福感不斷縮水。近8000萬人掙紮在無法付清醫療賬單的漩渦中,超過85萬人殒命此次新冠肺炎大流行,通脹陰影下低收入群體連吃飯都成問題……經濟體量驚人,但沒有社會公平、沒有族群平等、沒有生命安全,這樣的“第一”又有何意義?這也提醒所有觀察者,與其盯着數字高談闊論,不如深入分析發展的民生含金量。

沒有天生的大國,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大國。中國至今是發展中的大國,我們的奮鬥目标是讓14億中國人都過上幸福生活,而中國經濟最大的潛力也恰在其中。每個人心無旁骛的堅定、奮力向前的奔跑,終将彙聚成國家發展的磅礴偉力。“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希望更多人都能保持這樣的定力與專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