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和他的生生果園

作者:海内外人物

在“蘋果之鄉”-錦州市東南方向、距市中心10公裡處有一個蘋果園,園内有10萬餘株蘋果樹。此地景色秀麗,三面環山,小淩河水繞園而過,登山遠眺,晴可觀海,春可看花、夏可賞園、秋可品果、冬可踏雪,是中國開發最早、面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果園,被譽為“亞洲第一園”,現在成了錦州市紅色旅遊的重要景點之一。我們甯波很多人不知道這生生果園其實是我市愛國、進步、革命實業家李善祥開發創辦的。他在錦州度過了近30年人生、事業最充沛的時期,對錦州現代農業、現代工商業、現代教育具有開拓之功,曾創造過錦州數項第一,其中他和他的生生果園就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和他的生生果園

1880年8月25日,前清光緒丙子年進士、供職戶部李濂水家裡喜氣洋洋,下人們争相傳告,老爺又喜得貴子了,這便是六公子李善祥。清末民初,李家在浙江甯波小港是遠近聞名的名門望族,李氏家人在政界、經濟界、文化界有較大影響,在社會上極有地位。李善祥便是“小港李家”的第三代傳人。

李善祥3歲時,年僅21歲的慈母因病去世。他5歲入塾讀書。李濂水所在的戶部是掌管财政的官署,從小在父親身邊長大的李善祥耳濡目染,從小對财務略知一二。在十幾歲時李善祥就到上海李氏沈餘錢莊當過三年學徒。

李善祥的青少年時期正逢社會變革。從北京回鎮海奔喪的他發現父親有一藏書室,裡面有許多被朝廷查禁的革命書刊和父親與維新人物來往的信件。十六歲的李善祥如獲至寶,他抓住這一機會博覽群書。書中救國拯民的道理和維新者為變法圖強不惜肝腦塗地的精神深受教育和鼓舞着他,他立志做一個無愧于國家與民族的人。

李善祥要辦産業是易如反掌,李氏家族在全國各地都有錢莊、銀行,在上海還有房地産,有十幾條海輪、碼頭、化工等企業,隻要他願意,哪個大門都為他敞開。但年輕的李善祥胸懷大志不願分享已有的成果,1912年冬天,年輕的李善祥毅然抛棄了舒适的闊少生活,離開溫暖的江南,不遠數千裡來到天寒地凍的錦州代堂兄李厚佑經營“天一墾務公司”。當時的錦州除去部分樹荒外,尚有茫茫的大片泛白的鹽堿地遠遠延伸到海邊。他很快發現錦州是廣闊天地,隻要肯下功夫就可以大有作為,于是下決心在那裡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1915年他與其兄李詠裳在那裡買了土地,辦起了恒康農場,以後又創辦了萬生醬園,在錦州紮下了根基。

據李善祥的小女婿劉正昌回憶說,李善祥在經營恒康農場時,經常來往大連李家經營的錢莊,看到南滿鐵路線上,日本人種的蘋果到處叫賣,引發了他種植蘋果的念頭。他認為經營果園不隻可獲厚利而又可抵制日本人的水果煩銷,免得利權外溢,這也正符合自己實業救國的抱負。1923,在錦州南山的廟溝李善祥投資建立了錦縣“生生果樹股份有限公司”(後更名為“生生果園”),購進了地價便宜、坡度大、土層脊薄,水源缺乏的、被當地百姓稱為“挂畫地”的800畝土地,再加上與之相連的山頭和陡坡,生生果園的總面積在當時來說是相當可觀的。

李善祥從遼南日木人經營的果園高價購買了國光、紅玉、元帥、倭錦等蘋果樹苗和玫瑰香等多種葡萄苗,進行栽培。為了對多種果樹進行試驗,又買了日木長十郎梨、茄梨以及美國櫻桃等樹苗。這是遼西地區最早引進的外國良種水果樹苗。在以前遼西水果,隻有秋子梨、花蓋梨、鴨梨、白梨、山楂、毛桃、杏、李子等的基礎上,又從關内引來了肥城、天津、所獲、無錫等地的名貴水蜜桃品種,以及沙田李子、杏等,共9000餘株果樹,其中80%是蘋果。

中國舊社會的果樹園藝非常落後,隻有簡單的嫁接和刮樹皮、稀果等措施,不能解決果樹的品種改良、增産,以及引進優良品種和防治病蟲害等重要問題。李善祥深知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隻有向美國、日本等國家科學技術先進的國家學習。他首先碰到的是人材問題,請不到具有科學果藝技術的中國人,隻好以月薪300元大洋的高工資聘請日本果藝技師栽培果樹。這位日本技師照搬平原上栽果樹的等距三角栽植方式,看起來縱橫都成行,整齊好看,又能較合理采光,這當然要比中國舊式果樹不科學的種植法先進,但不能解決山地果園的嚴重水土流失和灌溉等重要問題,是不符合客觀現實的,是不完全科學的。日本技師傳授了育苗、多種嫁接、剪枝、噴藥防治病蟲害、合理施肥等科學技術,為科學管理打下了基礎。以後李善祥辭退了日本技師,以月薪80元大洋(與經理同工資)聘請燕京大學果藝系畢業的劉雄飛等人,用科學果藝技術經營果園。購買了大量英文、日文果藝書籍、期刊等,以供研究。同時,在廟溝南面購進坡地200畝,栽植各種果樹2000株,作為一個試驗場所,以期改進果藝科學技術水準,取孔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意取名為“二樂堂”。為防止果園的水土流失,改變生态環境,李善祥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廣栽耐幹旱的松樹。封山後,滿山花草繁茂,松樹成蔭,植被增厚,地下水位增高,改善了小氣候,緩解了果園的幹旱現象,廟溝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春天繁花似錦,夏天濃蔭蔽日,秋天豔麗的蘋果笑臉迎人,果園成了當時錦州人郊遊的勝地。

李善祥利用果園的有利條件,大搞多種養殖業,既可獲利,又可提高果樹産量。如:從美國購進最佳蜂種——意大利黃金蜜蜂,從國外購進當時最佳品種——荷蘭種豬,從美國購進萊克亨種雞,建立雞檔案,從美國購進能自動關閉的産卵窩,以及扣在種雞腿上的鋁制号碼片,修建便于消毒、采暖的向陽雞舍,從美國購進了一次可孵200隻蛋的以燃煤油為熱源的孵卵器,試驗植桑養蠶等。這些均為遼西創舉。李善祥為了辦好果園還親自實踐,并盡快使自己成為行家裡手。他拜農藝師與園藝勞工為師,處處虛心求教,每天同他們一起勞動,邊幹邊學,邊研究技術上的改進措施。他對園藝師很尊重,奉為上賓,優禮有加。園藝師們也傾其才能幫助李善祥經營好果園。李善祥也由于肯學肯鑽,悟性又好,又肯吃苦,不長時間,也成了一名既有較高專業知識、又精于園藝技術的名副其實的園藝師。

李善祥還很重視蘋果的品種改良。他從日本、美國引進優良苗木,辦起了果樹改良場,親自嫁接選育,栽培出黃元帥、紅元帥、國光等香甜可口産量又高的蘋果;還有玫瑰香葡萄等,在當時是稀有的優良品種,年産果約二、三百萬斤。各種果品色美味香甜,占據當時的錦州鮮果市場,各經營鮮果的店鋪商賈争相搶購。

李善祥精心管理下的生生果園,也像蘋果樹一樣日新月異,枝壯葉茂。所産蘋果,很快以其色香味俱佳而名聞遐迩,東北各地乃至關内許多地方紛紛前來購買,大有壓倒日産蘋果之勢。

李善樣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便主動向有志辦果園的人無償介紹栽培技術,鼓勵别人種蘋果。李善祥說:“我種蘋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跟日本人抗争,抵制他們的經濟侵略。同時,也為國人摸索一條大量栽種蘋果的路子。”在李善祥的推動和幫助下,後來在生生果園周圍又辦起了不少果園。不久,遼西地區出現了多處果園,産量逐漸擴大,品種不斷更新,最後蘋果遍及遼西地區,錦州蘋果也出了名,成為當時人們最喜歡的水果之一。

抗戰前夕,李善祥還在上海嘉定外港鎮辦了一個蘋果試驗場,即将挂果時抗日戰争爆發了,試驗隻好中斷。這也算是開了江南栽種蘋果的先例。

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創辦了著名的曉莊師範。一直苦于缺乏科技人才的李善祥從報紙上得知這一消息,神立時一振,對如何培養果藝人才得到了啟示。他當即給陶行知寫信,向其請教教。1928年春天,李善祥又來到曉莊師範,會見了陶先生。當他得知陶行知這位美國留學生、大學教授,在建立曉莊師範時,是隻帶着13個學生,光着腳,在一片荒野裡,搭起了帳篷做教室幹起來的。陶行知用詩歌來表達他的教育思想:“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都吃不飽。手腦都用全,方是開天辟地的大好老。”這種手腦并用,結合實際,重視實際的光輝教育思想,使李善祥受到了啟迪。

從曉莊師範回來後,李善祥即以曉莊為蘭本在錦州南山創辦了耕餘學院,自任院長。擴建了原辦的國小,購地300畝,建了教學樓、禮堂、圖書館、生實體化實驗室,周圍植果樹3000株,修建了運動場;師生宿舍和食堂。學院分國小、工讀、研究三部,以培養造就有實際才能的國藝人才為宗旨。國小部還在不遠的寶龍嶺和水手營兩個村設立了分校。吸收貧苦農民子女入學,不收學費,免費供給書籍、紙墨等學習用品。工讀部是由上海、北平招來的10幾歲到20歲的男性貧苦學生和孤兒院的孤兒。每班約40名學生,衣、食、住和零用錢全由李善祥包下來。半日上文化課和果藝技術課,半日以學得的文化、技術知識到果園去實習、去驗證、去提高。這裡教文化的教員多為南京曉莊師範推薦來的,其中有共産黨員。研究部的宗旨是研究果樹栽培,如何适應遼西環境以提高果藝科學管理水準。做法是熔教學、科研、生産于一爐。成員是李善祥招聘來的有志于果藝研究的進階人才,如燕京大學果藝系畢業的劉雄飛、吳英華,南京金陵大學果藝系畢業的張茂恩,熊嶽日本人經營的果藝研究機構中頗有名氣的宋香遠等。他們既是生生果園生産中的技術骨幹,又是耕餘學院的教師和研究員。學生們亦耕亦讀,教、學、做合一。除學習正規的史地文、數理化外,人人都學園藝技術,從事果園勞動。為使學生鍛煉成為德、智、體兼優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李善祥對他們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要求站着吃飯;提倡穿“善祥”裝,反對穿馬褂;主張做體操,練拳術,演話劇;反對打麻将和賭博。

他在錦州的果園和農場大力提倡簡樸的集體結婚,他親自為三對新人主持集體婚禮。1920年,他第一個妻子—著名國學大師馬恒的侄女馬文淑亡故,他為她舉行了火葬,并當衆表示自己死後也要火葬。這在當時引起不小的震動。

他的6個女兒沒有一個穿耳孔、帶耳環的,也沒有裹足的,他們跟耕餘學院的學生們一樣聞鐘即起,出操、上課、從事園藝勞動,與當地農民一樣吃高粱米長大的。精面白米則是教師與農藝師們的特供,連李善祥夫婦也從不分享。李善祥規定學生不得私摘蘋果,連掉在地上的也不許揀來吃,他的子女們從來都帶頭做到。

1930年李善祥從東北回到上海,恰逢他50歲生辰。他的二哥李詠裳為他祝壽。李詠裳是上海灘赫赫有名的房地産、航運兼金融界的大亨,壽宴自然是高規格的。金碧輝煌的壽堂内紅燭高照,香煙缭繞,各式賀堂琳琅滿目,還請來一班青衣鼓樂助興。貴賓陸續到齊了,獨不見壽星的影子。

這時,從外面進來兩個中年人。走在前面的一位穿了一件短大衣不像短大衣、風雨衣不像風雨衣的奇特服裝——粗布對襟中式一字形紐扣大褂。門面上下四隻大口袋,裡面鼓鼓囊囊地裝了東西,再加上他長得粗曠黝黑,看上去就像是個鄉下人。緊随其後的一位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白淨的臉上戴了一副金絲邊眼鏡,一副紳士派頭。門衛放進了後一位,而把前一位擋在門房。直待李詠裳大老闆親自出來,才把他領了進去。原來這一位“粗人”,便是那天的壽星,而那位白面書主隻不過是他的秘書随員劉雲飛。原來李善祥常根據園藝勞動的特點為自己設計了這麼一件“善祥裝”。由夫人邱天相親手縫制而成。衣服上的四隻大口袋是分别裝園藝必備的刀、鋸、剪、叉等修果工具用的。他每天穿着它舍不得換,以緻到上海這種大城市也穿着。

“九·一八”事變後,日寇随即占領錦州。不久,派來農業大學畢業的兩個年輕日本人,聲稱是來學習果樹園藝的,但實際是監視李善祥的。為鎮服錦州人民,日軍提出敦請李善祥任錦縣農會會長,他婉言推辭,長期稱病。盧溝橋事變後,他借口去北京辦公事,為了遮人耳目,什麼東西也沒帶,到了北平買好南下火車票。就這樣他避開了日本人的監視,回到甯波小港,投入了抗日救國運動。果園的經營事務和全部産業托付給他人了。

1937戰火蔓延到浙東時,已是花甲之年的他毅然送子女參加了新四軍。

五  

1946年夏天,在陳毅等同志的關懷下,年近古稀的李善祥回到了離開9年之久的錦州生生果園,重拾舊業。後來他的錦州果園成了我東北野戰軍發動著名的遼沈戰役的重要秘密聯絡點、偵察情報站和屯兵地,為錦州乃至東北全境的解放助了一臂之力。

錦州解放後,李善祥多次懇切要求将自己艱苦創業的南山生生果園、耕餘學院及其私宅等數百間房屋無償獻給人民政府。遼西省人民政府鑒于當時的政策,對他的要求作了婉拒。但李善祥獻園的決心已定,為了表示自己的真誠态度,他又要他的二女婿張愛萍将軍親筆寫信給遼西省委書記喻屏,政府隻好接納了他的美意,并委李善祥為果園顧問。

在錦州市果樹農場1949年的财經科帳本上記錄了李善祥交給國家的财産:整個果樹農場、住宅及校舍幾百間房産、所有的機器、不計其數的牲畜和果樹。

1952年李善祥回上海定居。從此,他深居簡出,默默地度過了餘生。1959年5月19日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于上海,享年80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