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來自雪域高原的跛腳女孩,在廣州重獲健康步伐

來自雪域高原的跛腳女孩,在廣州重獲健康步伐

白瑪卓嘎的父親羅布向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專家團隊獻上哈達

1月20日是藏族女孩小卓嘎出院的日子。不善言辭的小卓嘎爸爸拿着專程從西藏帶來的雪白哈達,親手戴在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醫護人員的脖子上,獻上最誠摯的敬意。

這緣起于一場南國與雪域的邂逅——

去年,國家醫療隊隊員、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主治醫師李玉希在援藏期間接診了走路跛腳的1歲半藏族女孩白瑪卓嘎。為了幫助她能盡快接受治療,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團隊的“保駕護航”下,小卓嘎一家離開青藏高原來到廣州,接受手術治療。

18個月大的“高齡”患兒

遇到國家醫療隊之前,小卓嘎的跛行現象已經持續3個月,未能得到有效治療。聽說國家醫療隊在當地駐點,在波密縣人民醫院當救護車司機的卓嘎爸爸連忙帶上小卓嘎前來求診。經過體格檢查和影像拍片,發現小卓嘎患上了“發育性髋關節脫位”,左側髋臼發育不良,股骨頭已經脫出髋臼。

來自雪域高原的跛腳女孩,在廣州重獲健康步伐

X線片顯示患兒左側先天性髋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頭脫位

“她的左腿比右腿短1-2厘米,對于一個身高隻有60多厘米的小孩子來說,這種差距是非常明顯的,這也是她跛行的原因。”李玉希醫生表示,正常的股骨頭應該位于關節窩裡,髋關節脫位使小腿骨及大腿骨向上移動,進而導緻整個腿骨發育不正常。

如果患者為6個月以内的兒童,醫生可以采用保守方式來矯正體位。但小卓嘎的年齡已超過18個月,屬于“高齡”,且脫位程度較重,隻有盡快進行骨盆截骨手術。這類手術對技術要求極高,當地醫院不具備條件,讓小卓嘎的父母一籌莫展。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主任高梁斌提出讓患者赴廣州院本部進行手術的建議。經過各方積極協調,去年12月底,小卓嘎一家登上了飛往廣州的飛機。

“平均1000個小孩裡就有一例‘發育性髋關節脫位’,以女性居多。”主刀醫生、關節外科教授許傑介紹,小卓嘎的手術需要先把緊張的肌肉切斷,再将骨盆截斷重建,重塑正常髋臼形态,複位髋關節,避免以後再出現脫位情況。

給雪域高原的百姓送去健康福音

手術前夕,小卓嘎的父母仍對手術治療充滿了不确定感和擔憂,談及孩子,小卓嘎媽媽常忍不住落淚。為此,醫生團隊多次與小卓嘎父母進行深入溝通,講解手術的必要性、步驟以及術後康複方案,幫助他們對手術重新樹立信心。

1月10日,許傑和團隊耗時4小時,成功為小卓嘎施行手術。為了術後順利康複,小卓嘎的兩條腿被石膏固定起來,撐開如青蛙一樣。

“我們見到這個‘蛙位’的石膏固定方式都覺得有點難受,更何況是一歲多的小孩子。”為了減少小卓嘎的不适,李玉希将自己小孩的玩具帶到醫院送給她,幫助她分散注意力。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顧下,小卓嘎恢複情況良好,後續固定支具更換後還需要進行走路訓練。未來,她有望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正常成長。

自2015年開始,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陸續派駐專家赴林芝市人民醫院幫扶,2016年始派出醫療專家對口幫扶西藏仲巴縣衛生服務中心(現命名為仲巴縣人民醫院),2017年開始連續5年承擔國家醫療隊巡回醫療任務,為當地百姓送去免費的疾病診療、健康宣教,指導當地醫院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給雪域高原的百姓送去健康福音。

【記者】鐘哲

【實習生】石彥珩

【通訊員】林偉吟 黃睿

【作者】 鐘哲

廣東健康頭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