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来自雪域高原的跛脚女孩,在广州重获健康步伐

来自雪域高原的跛脚女孩,在广州重获健康步伐

白玛卓嘎的父亲罗布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专家团队献上哈达

1月20日是藏族女孩小卓嘎出院的日子。不善言辞的小卓嘎爸爸拿着专程从西藏带来的雪白哈达,亲手戴在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护人员的脖子上,献上最诚挚的敬意。

这缘起于一场南国与雪域的邂逅——

去年,国家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主治医师李玉希在援藏期间接诊了走路跛脚的1岁半藏族女孩白玛卓嘎。为了帮助她能尽快接受治疗,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团队的“保驾护航”下,小卓嘎一家离开青藏高原来到广州,接受手术治疗。

18个月大的“高龄”患儿

遇到国家医疗队之前,小卓嘎的跛行现象已经持续3个月,未能得到有效治疗。听说国家医疗队在当地驻点,在波密县人民医院当救护车司机的卓嘎爸爸连忙带上小卓嘎前来求诊。经过体格检查和影像拍片,发现小卓嘎患上了“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左侧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已经脱出髋臼。

来自雪域高原的跛脚女孩,在广州重获健康步伐

X线片显示患儿左侧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头脱位

“她的左腿比右腿短1-2厘米,对于一个身高只有60多厘米的小孩子来说,这种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她跛行的原因。”李玉希医生表示,正常的股骨头应该位于关节窝里,髋关节脱位使小腿骨及大腿骨向上移动,从而导致整个腿骨发育不正常。

如果患者为6个月以内的儿童,医生可以采用保守方式来矫正体位。但小卓嘎的年龄已超过18个月,属于“高龄”,且脱位程度较重,只有尽快进行骨盆截骨手术。这类手术对技术要求极高,当地医院不具备条件,让小卓嘎的父母一筹莫展。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主任高梁斌提出让患者赴广州院本部进行手术的建议。经过各方积极协调,去年12月底,小卓嘎一家登上了飞往广州的飞机。

“平均1000个小孩里就有一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以女性居多。”主刀医生、关节外科教授许杰介绍,小卓嘎的手术需要先把紧张的肌肉切断,再将骨盆截断重建,重塑正常髋臼形态,复位髋关节,避免以后再出现脱位情况。

给雪域高原的百姓送去健康福音

手术前夕,小卓嘎的父母仍对手术治疗充满了不确定感和担忧,谈及孩子,小卓嘎妈妈常忍不住落泪。为此,医生团队多次与小卓嘎父母进行深入沟通,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步骤以及术后康复方案,帮助他们对手术重新树立信心。

1月10日,许杰和团队耗时4小时,成功为小卓嘎施行手术。为了术后顺利康复,小卓嘎的两条腿被石膏固定起来,撑开如青蛙一样。

“我们见到这个‘蛙位’的石膏固定方式都觉得有点难受,更何况是一岁多的小孩子。”为了减少小卓嘎的不适,李玉希将自己小孩的玩具带到医院送给她,帮助她分散注意力。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小卓嘎恢复情况良好,后续固定支具更换后还需要进行走路训练。未来,她有望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正常成长。

自2015年开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陆续派驻专家赴林芝市人民医院帮扶,2016年始派出医疗专家对口帮扶西藏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现命名为仲巴县人民医院),2017年开始连续5年承担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任务,为当地百姓送去免费的疾病诊疗、健康宣教,指导当地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给雪域高原的百姓送去健康福音。

【记者】钟哲

【实习生】石彦珩

【通讯员】林伟吟 黄睿

【作者】 钟哲

广东健康头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