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史(隋唐)(二十九:李顯被廢、徐敬業謀反)

公元683年

李顯被廢:因言而廢的皇帝

公元683年,唐中宗李顯繼帝位,尊母後武則天為皇太後,朝中大事都聽命于武則天。李顯試圖重用皇後韋氏親族,組成聽命于自己的政治集團,但是以觸怒武則天,被廢為廬陵王。

唐高宗李治在洛陽駕崩後,太子李顯登基,是為唐中宗。登基後的李顯想大張旗鼓地幹點事情,但他環顧四周,從中央到地方,從文臣到武将,沒有一個不是母後武則天的心腹。李顯認為隻有尋找到自己的心腹,才能幹一番大事業,于是他決定在高層官員中安插一批自己的親信。李顯最先想到能幫助自己的人,是皇後韋氏。

韋皇後對李顯說,陛下要壯大實力,就要用可以信賴的人,我的父親韋玄貞可以幫助陛下成就大業。在韋皇後的勸說下,李顯将目光投向了韋玄貞的身上。但因為韋玄貞原來的官品太低,隻是一個參軍,李顯就先将韋玄貞提拔為豫州刺史,以便于接下來為他升官。

刺史在唐朝是封疆大吏,級别是從三品,隻比宰相低一級。李顯和韋皇後的動作被武則天看在眼裡,但武則天沒有立即幹涉,她在一旁默默觀察着,想看看新皇帝真實的想法。

可李顯剛提拔嶽父韋玄貞為豫州刺史不久,就提出再次提拔韋玄貞為侍中,到朝中來做宰相。這個舉措惹怒了顧命大臣宰相裴炎,于是堅持反對皇帝提拔韋玄貞做侍中,說皇帝這樣做是任人唯親的昏君行為。李顯再三催逼,裴炎就是不肯受命,不願起草任命韋玄貞為侍中的诏書。李顯大怒之下說,天下事情是朕說了算,朕要是願意,可以把整個國家都送給韋玄貞,何況一個小小的侍中!

裴炎聽了這句話,當着皇帝的面沒有說什麼,但他私下去找武則天。武則天一直考慮穩固自己手中的權力,進而避免皇帝把自己架空,聽了裴炎的報告,認為可以借此廢黜李顯。

不久後,武則天打破唐高宗時期雙日不上朝的慣例,召集文武百官到洛陽官的正殿乾元殿上朝,準備宣布廢除李顯皇位的指令。大臣們心裡都清楚将有大事發生,朝堂一片寂靜無聲。但皇帝李顯卻一直被蒙在鼓裡,他仍是一頭霧水地端坐在皇位上,不知道坐在乾元殿垂簾聽政的幕後,到底有什麼大事要宣布。

正在這時,殿外忽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中書令裴炎帶着羽林軍将士沖進朝堂。裴炎當衆宣布說,太後有命,因為皇上徇私誤國,将其貶作廬陵王。李顯驚訝到了極點,一時間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裴炎話聲剛落,幾名羽林軍就從殿角跑上來,将李顯從皇帝的座位上拉了下來。李顯一邊掙紮一邊大聲問武則天,我有什麼罪?武則天呵斥李顯說,你想把國家都送給韋玄貞,這難道還不是有罪嗎?李顯無以應對。

就這樣,繼位才三十多天的李顯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

結論:唐中宗李顯被廢,武則天進一步加強了手中權力,為其稱帝建周做了準備和鋪墊。

中國古代史(隋唐)(二十九:李顯被廢、徐敬業謀反)

李顯劇照

中國古代史(隋唐)(二十九:李顯被廢、徐敬業謀反)

裴炎劇照

中國古代史(隋唐)(二十九:李顯被廢、徐敬業謀反)

韋後劇照

公元684年

徐敬業謀反:打倒女皇帝!

公元684年,眉州刺史徐敬業和長安主簿駱賓王等人,先後被朝廷貶谪。這些官場失意之人在揚州召集了一次聚會。會上他們一方面不滿武則天當政,一方面為自己的遭遇不平,于是密謀叛亂。

叛亂之前,徐敬業邀請禦史魏思溫作為總參謀。魏思溫給徐敬業出了一個計謀。魏思溫首先讓自己的黨羽,監察禦史出使江都,然後再派一個人給這個監察禦史報告,撒謊說揚州長史陳敬之想造反。随後,再讓這個監察禦史逮捕陳敬之。過了幾天,徐敬業再冠冕堂皇地去揚州,冒充揚州司馬,前去赴任。到了揚州,徐敬業和當地人說,高州酋長馮子猷謀反了,我奉太後的密旨,要發兵讨伐謀反的叛軍。随後,再征發當地的人馬,為自己所使用。

經過如此操作後,徐敬業等人已經聚集了十餘萬士兵。随後徐敬業自稱匡複府上将,領揚州大都督,任命魏思溫為軍師,駱賓王為記室。他們以匡扶廬陵王李顯複位為名,起兵讨伐武則天。

出兵前,徐敬業特意讓駱賓王寫了讨伐武則天的檄文。這篇檄文散布于各州縣,很快傳到了武則天那裡。武則天讀後,第一反應不是生氣,而是為駱賓王的才華所折服,說此人有這樣的才華,卻讓他漂泊失意,不受重用,這是宰相的過失啊。

駱賓王是初唐傑出的詩人,曾任長安主簿、禦史侍。他因上書譏諷武則天而入獄,後來又被降職為臨海丞,是以參與到了徐敬業叛亂中。武則天雖惜才,但對待謀反的人依然不會手軟。她立即兵發兩路進剿,一路是讓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領兵三十萬;另一路是派左鷹揚大将軍黑齒常之任江南道大總管,由東都出發以為增援,斷徐敬業的江南後路。同時對徐敬業等叛賊“追削其祖考官爵”。原來,徐敬業此前承襲了祖父的英國公爵位,還被賜姓為“李”。因謀反,所有顯赫名分都沒了。

軍師魏思溫又給徐敬業謀劃了一番,建議他繼續打着恢複李氏權力為口号,率領大軍直搗洛陽。這時,有人提出不同觀點,認為金陵有帝王氣象,又有長江天險,應該先占據南方一些地區,作為霸業的基礎,然後再從南向北打,這樣進可攻,退可守。

徐敬業起兵的名義,是為李氏複國,但徐敬業有私心,根本原因還是為自己,是以權衡利弊後,他沒有用魏思溫的建議,而是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辦法,先向南攻打潤州。

潤州地區的刺史李思文,恰巧是徐敬業的叔父。李思文并未響應叛軍,相反他早就知道徐敬業謀反的心思,事先已經派人走小道向朝廷報告當地情況了。李思文一直在城内抵抗叛軍的進攻,最後實在抵擋不住了,才被叛軍攻陷。

後來徐敬業從潤州回軍抵抗唐軍。他在高郵境内的下阿溪屯兵,讓弟弟徐敬猷領兵進逼淮陰。起初,叛軍與部分唐軍交戰,獲得了勝利。這讓負責平叛的李孝逸感到害怕了,居然按兵不動。有人勸李孝逸進攻,說萬一朝廷另外任命其他将領取代您,您怎麼能逃避徘徊不前的罪責呢?李孝逸聽後,才硬着頭皮前進。

李孝逸首先率軍進攻叛軍将領韋超,韋超趁着黑夜逃走了。接着,李孝逸再進攻徐敬猷,徐敬猷又隻身逃跑了。此時,徐敬業正領兵守在下阿溪,與随後而來的李孝逸展開決戰。李孝逸方面的蘇孝祥,率先請戰。蘇孝祥在晚上,領着五千兵力坐着小船,渡溪進攻。徐敬業知道唐軍一到,必先渡溪探明虛實,就讓人在草裡埋伏等敵人上鈎。果然不出所料,唐兵出現了,他們正準備劃舟上岸。埋伏的叛軍突然向唐軍發起襲擊。這讓唐軍進退不得,亂作一團。最後五千唐軍,損兵過半。

之後李孝逸重整軍馬,伺機再戰。李孝逸領兵聚集在下阿溪西岸。當時氣溫驟降,冰封下阿溪。唐軍三千人身藏硫磺暗硝和火媒,一字排開,引燃了大火,火海一片,李孝逸領兵帶着火光向徐敬業沖去。叛軍看見火海一片卷地而來,頓時陣腳大亂,奪路而逃。是以,叛軍大敗,死傷者無數。徐敬業倉皇逃亡,最後被部将殺害,駱賓王則下落不明。徐敬業等人的“揚州叛亂”徹底被武則天鎮壓下去了。

結論:徐敬業等人的叛亂,是武則天當政所導緻的。叛亂的失敗,一方面消除了武則天稱帝的阻礙,一方面也削弱了反對勢力的力量。

中國古代史(隋唐)(二十九:李顯被廢、徐敬業謀反)
中國古代史(隋唐)(二十九:李顯被廢、徐敬業謀反)

徐敬業 畫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