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鄧首長與新中國第一條鐵路
胡平原
劉伯承(1892—1986),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四川省開縣(今重慶市開州區)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
鄧小平(1904—1997),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四川廣安人,早期中國共産黨員。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産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
劉鄧首長不僅在中國革命戰争史上戰功赫赫,而且還為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的修築嘔心瀝血。
劉伯承鄧小平在一起
舊中國難圓川渝鐵路夢
修築成渝鐵路談何容易?四川自古号稱“天府之國”,但四川周圍卻是山險水急,道路崎岖,古人早形容“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1904年,清政府在成都市嶽府街設立了官辦川漢鐵路總公司。計劃鐵道線路從湖北漢口經宜昌、菱州、重慶、内江到達成都,全長1980公裡。當時川漢鐵路的建設費用采用集資認股的辦法。
1905年1月,四川總督錫良在籌資集股的章程中,規定了股本的四個來源:一是認購之股,即由官紳商民用自己的錢入股投資;二是抽租之股,即按田賦多少,硬性抽糧入股;三是官本之股,即由官款撥入公司,作為股本;四是公利之股,即由公司開辦多種經營,以盈利入股。股金,名義上是四種來源,實際上是用強制辦法,在四川省普遍征收“鐵路捐”。原規定“租股”不超過股金總額的五分之二,但自公司開辦之日起到1910年止,實收“租股”白銀929萬兩,占總收入1198萬兩的77%以上,這給川渝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
為緩和民憤,1907年,清政府将“官辦”改為“商辦”,先後聘請詹天佑、顔德慶擔任正副總工程師,于1909年12月10日在湖北宜昌舉行川漢鐵路開工典禮。但由于在先修東段或西段或兩段同時動工的問題上,意見不統一,工程進展十分緩慢,直到辛亥革命時期,湖北宜昌到重慶萬縣段,僅修路基30多公裡。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一方面想吞沒川渝人民為川漢鐵路集資的股款,另一方面以“利用外資,開發實業”為幌子,打着修建川漢鐵路的招牌,大舉向帝國主義借外債,出賣中國主權,悍然宣布“鐵路幹線國有”,把“商辦”的川漢鐵路“沒收”,由此在四川掀起了一場震驚全國的保路運動。當時全川142個州、縣都成立了保路同志會。川渝人民紛紛罷課、罷市、抗捐、抗稅,對清政府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鬥争。
四川總督趙爾豐根據清政府“嚴加彈壓”的電令,對保路同志會進行血腥鎮壓,導緻川渝各地迅速聚集了數十萬群衆,組成了保路同志軍,舉行武裝起義。在這緊急形勢下,清王朝急令湖廣總督端方調兩旅鄂軍入川鎮壓。由于鄂軍調走,削弱了湖北的武裝力量,這就為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四川保路運動成為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的組成部分,為中國革命史留下了光輝篇章。
1932年,國民黨駐成都的24軍、駐重慶的21軍成立了修建成渝鐵路籌備處。由四川督軍周道剛負責,并聘請藍田為總工程師,初試重慶到内江段的線路勘測工作。後因軍閥混戰,修築鐵路皆成泡影。
1936年6月,國民黨政府決定成立成渝鐵路工程局。委派鄧益光、陳祖贻任正副局長,并組成了8個測量隊進行線路勘測。北線,由重慶經合川、遂甯到成都;南線,由重慶經璧山、永川、内江、簡陽到成都。另一條南線,由重慶經江津、永川、内江到成都。
1936年12月16日,負責成渝鐵路工程任務的川、黔鐵路特許股份有限公司理事會在上海召開,決定曾養甫、李石曾、宋子安、盧作孚、劉景山為常務理事,曾養甫任理事長兼總經理,授權總經理代表公司和鐵道部、法國銀行财團簽訂合同,拟訂成渝鐵路開工日期,并追認鄧益光為成渝鐵路工程局長。
1937年3月,重慶車站及九龍坡碼頭開工。4月,一總段土石方和沱江大橋動工。同年7月7日,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各段工程均已停工。1941年太平洋戰争爆發後,整個鐵路修築全線完全停工。
抗日戰争勝利後,蔣介石揚言,要以修好成渝鐵路的行動來表達對川渝人民支援抗戰的謝意。但全線除了隆昌的瓜子岩堅石深重和資中涼風垭隧道被認為是最艱巨的重點工程勉強施工外,其餘各段根本沒有動工。随後由于貨币貶值,物價猛漲,成渝鐵路工程局職工的工資均不發放,豈能談得上修路?舊中國,成渝鐵路先後折騰了40多年,所謂鐵路全線沒有鋪上一根鋼軌,一塊枕木,反而給川渝人民帶來路捐及血雨腥風的災難。
劉鄧首長為修築成渝鐵路做前期準備工作
1950年春,經中共中央準許,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劉伯承司令員任主席,鄧小平政委及四川國民黨起義将領熊克武、龍雲、劉文輝等任副主席。下設立各部、委、會,并成立了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署,及西康、貴州、雲南省府和直轄重慶市。西藏和平解放後成立西藏自治區,正式開始和平建設與經濟恢複工作。
當時,西南剛剛解放,百廢待興。要恢複經濟、發展生産,進行建設應從何處着手呢?成渝鐵路是川渝人民幾十年的願望,如從修築成渝鐵路着手,既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成為國民經濟的先行,又可有助于西南經濟的複蘇,帶動百業發展。劉鄧首長遠見卓識地提出和決定了這一重大決策,并得到中央支援和準許。
中共中央西南局對修築成渝鐵路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認為從财力上、人力上,隻要我們保持發揚艱苦樸素作風,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是能夠承擔這一曆史使命的。通過修建鐵路所需材料物資的購置,可以帶動工商業共同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繁榮。通過參加修築鐵路,可以吸收廣大城鄉失業人員就業,還可帶動農民增加收入。對各地小股土匪的騷擾,隻要我們依靠群衆,認真清剿,不難肅清,而且經過清匪反霸,人民生活更加安定而有保障,他們對政府和軍隊會更加信賴,參加築路與生産會更積極,是以清匪反霸與成渝鐵路施工完全可同時并進。
根據劉鄧首長及西南局的決策,西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長趙健民奉派赴京向中共中央及鐵道部彙報請示。經中央書記處決定,先撥一億公斤大米作修建經費,對鐵路的組織機構、上司關系、線路标準、機車車輛調撥等也由鐵道部做了明确答複。西南鐵路暫定由西南軍政委員會上司,技術業務由鐵道部指導并指出應本着“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鐵路”的指導方針。修築成渝鐵路的方案得到了中共中央全力支援,當趙健民傳回重慶向劉鄧首長彙報後,劉鄧首長即做好了成渝鐵路前期施工準備工作。
成渝鐵路築路大軍施工場景
劉鄧首長為修築成渝鐵路做具體工作
為修築成渝鐵路,劉鄧首長做了哪些具體工作呢?
(一)健全組織,精選人才
随着國民黨逐漸退居西南一隅,舊鐵路工程機構也逐漸退縮到西南。重慶解放後,由重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交通接管委員會接管的舊鐵路機構有:成渝鐵路工程局、川黔線修築鐵路工程籌備處、湘桂黔鐵路重慶辦事處、浙贛鐵路保管處、隴海鐵路重慶儲運所、東北運輸總局保管處、中國橋梁公司重慶分公司等7個機關,由貴陽市軍管會接管的有湘桂黔鐵路修築工程處。這些機構中有相當一批工程技術人員和舊鐵路職工。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以舊成渝鐵路工程局為基礎,加上所有鐵路舊有機構,建立西南鐵路工程局。這就擁有一批現成的工程技術人員,其中有一些優秀的工程師。如劉建熙、雷從民、霍鶴程、蔡為蒼、藍田、郭彜、譚其芳、陳祖閨、鐘瑞清等,将他們轉到為建設新中國鐵路而出力的崗位上來。
中共中央西南局與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調西南交通部長趙健民(原二野17軍軍長)任西南鐵路工程局局長兼黨委書記。經鐵道部調上海鐵路局副局長(原三野縱隊參謀長)趙錫純為副局長,任命老工程師、著名學者薩福均先生為副局長兼總工程師。随後,又任命王直哲為局政治部主任,調曾任貴州工委書記、貴州省總工會主席的趙淘為局工會主席,這樣逐漸健全了成渝鐵路上司班子。
一批軍隊幹部轉業成為中層上司骨幹。從二野司、政及17軍轉來師、團級幹部就有布克、李靈石、張允、閻海清、韓日翰、史曉昭、張子厚、毛定原、王青松、孫連捷、李恒孝、史安、磨力、宋子和、白臻瑞、孫敬民及原在成渝鐵路工程局參加接管的軍代表陳志堅、劉備耕等。由一野轉來的有黃新義、劉聖化、王香齋等,他們後來大都成為鐵路系統的上司骨幹,分布到全國的鐵路工程機關,為全國的鐵路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随着工程進展,由鐵道部在全國鐵路局、鐵路工廠調來一批工程技術、養路、通信信号、建築、機務、車輛等各類幹部及熟練技工先後達一千餘人。他們懷着支援西南鐵路建設的熱情,又有實際工作經驗,使各項專業工作都能迅速開展。
鐵道部還陸續派來一些大專院校畢業的實習生及中鐵幹訓班教育訓練的實習生,工程局又從重慶暑期學園集訓的高中畢業生中選拔一些優秀學生,經過短期業務訓練,補充到各部門。這批年輕幹部,有相當高的文化水準,工作積極努力,富于進取,接受新事物快。補充這些力量以後,成渝鐵路築路大軍更是生機勃勃。
根據成渝鐵路修築工作需要,局内成立黨委、政治部、局工會、局團委、總工程師室、局辦公室、計劃、工務、設計、财務、材料、人事、勞動工資、機運、總務、公安等處。為上司工程,沿線設立九龍坡、油溪、永川、榮昌、内江、資中、資陽、簡陽、成都9個工務段,下轄29個分段。成都設工程處作為工程局的代表機關,還按專業設定了若幹專業工程隊和工廠。如橋梁、通信信号、建築、鋪軌架橋、給水等,都建立起專業骨幹隊伍,還本着自力更生精神,建立起鋼筋混凝土預應力丁字梁制造廠、炸藥廠、磚瓦廠、木材廠、機車車輛維修廠、汽車保養廠等,這樣使成渝鐵路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成渝鐵路勝利通車
(二)組成軍隊開路先鋒
西南解放不到半年,清匪反霸戰鬥尚未停止,社會主義建設剛剛開始,成渝鐵路工程亟待開工,如何才能盡快開始動工呢?按照毛主席“人民解放軍不但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的訓示,劉伯承、鄧小平、賀龍首長決定,由西南軍區司令部首先号召直屬部隊,組成軍工築路第一總隊,開赴指定地點,帶頭施工。
1950年6月15日,西南軍區與西南鐵路工程局聯合舉行成渝鐵路開工典禮,一場建設新西南區的偉業轟轟烈烈展開了。一個多月後,他們及時召開了軍工築路會議,初步總結了經驗,研究如何克服存在的困難,并合理地解決工具、糧食、醫藥、經費等供應和配備。西南軍區副司令員李達在會上作了訓示,然後由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軍區各組成一個總隊,連同第一總隊共5個總隊,軍人共達3萬餘人,很快到達工地。這些軍人高舉着“開路先鋒”的旗幟,用實際行動為川渝人民樹立了光輝榜樣。
1951年2月,西南工兵部隊七千餘人又繼續響應西南軍區号召,參加了成渝鐵路建設工程,擔負了永川、資中、資陽及簡陽各工務段的部分工程施工。完成任務後陸續調離工地,最後于1952年1月全部歸建。西南軍區部隊,以實際行動響應和執行劉伯承司令員建設新西南的号召,為成渝鐵路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是新中國成立後,軍隊帶頭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典範。
軍工總隊還接受了帶領失業勞工參加築路的任務。國民黨反動統治造成民生凋敝,西南解放後,遺留下來失業人員很多,為了貫徹生産自救的方針,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組織川渝各區失業勞工參加修築成渝鐵路,至1950年9月統計,實到1.8萬人。這些人均由各軍工總隊帶領,派幹部到勞工編隊中作具體上司,重視接待的準備,進行各種政治思想業務技術的教育。軍隊指戰員還帶頭自願捐獻衣服、鞋子、毛巾、文具等支援失業勞工隊伍,有的部隊将自己節餘下來的資金買了許多蔬菜慰問勞工,使這些失業人員深受感動,他們很快穩定情緒,認識到解放軍是人民自己的軍隊,激發了他們建設鐵路的熱情。這樣工效很快提高,後來很多失業人員都被正式錄用為鐵路勞工。
毛主席為成渝鐵路建成通車題詞
(三)建立專業技術隊伍
1950年11月初,各軍工總隊相繼歸還建制後,西南軍政委員會召集各行署、專署、縣的黨政代表舉行民工築路會議,決定動員十萬民工修築成渝鐵路。經劉鄧首長反複動員,說明修築成渝鐵路是黨和政府的基本任務之一,與減租退押、發動群衆完全可以結合,而人民修路既符合群衆多年來的願望,還可增加農民收入,解除了部分人的疑慮,統一了認識。
川渝各縣人民熱情慰問民工,贈送錦旗、黃煙、挂面、布鞋、草鞋,醫生參加築路隊伍為民工治病。春節期間,川南行署文工團還為民工慰問演出,僅簡陽支隊就收到賀年信1622封、賀年片1790張、黃煙200公斤、面條1233公斤、布鞋1266雙。
各區上司幹部提出保證在減租退押及土地改革時,同樣把鬥争果實分給參加築路的農民。有困難的由農會組織代耕,使築路民工家中不誤農時生産,是以,民工均踴躍修路沒有後顧之憂。
築路民工把參加築路作為光榮任務,他們在生産技術上,逐漸由不懂到懂,由生疏到熟練,工效逐漸提高。在立功創模運動中,先後湧現出2萬人以上的勞動模範。其中知名的如謝家全、顔紹貴、肖光瀚等人,他們創造了石方打眼放炮的先進方法。譬如“壓引放炮”“單人沖纖”等,明顯地提高了工效。
為适應今後日趨發展的鐵路建設要求,需選拔組成一支精幹的專業化築路隊伍。西南鐵路工程委員會在1951年3月召開的築路工作會議上,決定籌建工程總隊。在民工及失業勞工隊伍中吸收工效較高、年輕力壯、年齡在25歲至35歲之間,政治清楚、又能吃苦耐勞,積極工作的勞工編為工程總隊。
在動員時,說明總隊的性質為固定的西南鐵路施工機關,為長期性的組織。但勞工暫時仍為臨時工,實行計件工資制,多勞多得,今後鐵路需增加正式勞工應優先從工程總隊中錄取。
1951年6月1日,工程總隊正式成立,下轄11個大隊,共有經過選拔的民工及勞工約8500人,為此正式留用軍工幹部440人作為工程總隊及各大隊、中隊的上司骨幹。這支隊伍的建立,不僅擔任了建立鐵路土石方工程施工任務,之後又逐漸學習和參加隧道、橋梁、機械施工等專業教育訓練,成為建設鐵路的骨幹力量,随後陸續都轉為正式職工。實踐證明,建立這支隊伍是有遠見的。
鄧小平政委為成渝鐵路建成通車題詞
(四)重視工程技術人員
劉鄧首長接管舊鐵路工程機構,留用了大批工程技術人員。他們在國民黨統治期間,多年不施工,“坐冷闆凳”。西南解放後,很快動工修建成渝鐵路,劉鄧首長正确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信任他們,大膽使用他們,并且都配置設定了具體工作,有的還擔任了各級上司職務。黨外專家薩福均擔任副局長兼總工程師。有職有權,許多非黨技術人員擔任了工務段長、分段長,在第一線上司施工,還有的負責專業隊、廠的行政上司工作。他們無不精神煥發,勵精圖治,有所作為,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
成渝鐵路的勘測設計工作是解放前進行的,很不完整,标準較低,并已動工修建了一部分路基土石方及橋隧工程。經請示鐵道部,解放前已完工程暫照原标準,解放後基本按照鐵路建築規程(草案)二級标準修建,是以施工中需變更設計之處甚多。又因全線動工緊迫,不能不采取邊設計,邊改進,邊施工的辦法。工程技術人員充分發揮了作用,保證了施工的正常進行。
成渝鐵路施工注意了就地取材。沿線石料較多,也不缺乏石工,經工程技術人員比較,石砌工程均較混凝土工程質高價廉。因而沿線橋梁許多采用石砌墩台,大跨度拱橋式聯拱石橋,不僅經濟,節約了水泥,而且美觀耐久。隧道也多采取石砌邊牆及拱圈,降低了工程造價。從造價上看,基本建設投資為16081.1萬元,每公裡成本為人民币31萬元,是大陸建國後在丘陵地區完成的最快最省的鐵路。
成渝鐵路全線修築從1950年8月1日開始鋪軌,1951年6月30日鋪軌到永川,12月6日到達内江,1952年6月13日到達成都。1952年7月1日,重慶、成都兩地隆重舉行了成渝鐵路通車典禮,實作了川渝人民的美好夙願。當時毛澤東主席聞訊,揮毫題詞:“慶祝成渝鐵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築天成路!”時任西南軍政首長鄧小平也題詞:“慶祝成渝鐵路全線通車!”
随後,成渝鐵路這支築路大軍又陸續修建寶成、成昆、内昆(至宜賓)、貴昆、川黔、黔桂、湘黔、襄渝等鐵路,初步構成了西南鐵路網,與全國各地四通八達,從此,蜀道不再難。
成渝鐵路通車後,西南地區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渝鐵路真正起到了國民經濟的先行作用。成渝鐵路建成,全面推動了工農商旅業的發展,川渝經濟空前繁榮。這是一條神奇的天路,為振興川渝經濟、造福川渝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川渝人民通往幸福的康莊大道。
成渝鐵路,在中國鐵路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曆史意義,因為它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
(參考資料:《四川文史——成渝鐵路》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