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來給舅舅磕頭天經地義

大年的初二外甥到舅舅家拜節,初三女婿到老丈人磕頭……。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是拜節和拜回節的日子,說白了也就是叩頭的日子。拜回節應該大概起源于新婚後的第一年,閨女女婿拜罷節後,老丈人家的兒子要來回拜。給女婿家的父母磕頭,稱為拜回節。在六、七十年代還很時興,有來必往的拜年節成了親戚之間,來往的保留劇目。
生産隊一過初三就要上工,拜回節就成了一種負擔。有七八個姐姐,再加上姑姑、姑奶。這麼多家需要你去回拜,有到了十五回節還沒拜完呢。
拜回節時,近的親戚中午去遠的早起起個五更,到親戚家裡磕罷頭連吃飯都不敢吃,失急慌忙地往回趕害怕誤了上午上工。按說吃罷晚飯去,那不是有的是時間,可有個老習慣,走親戚不能中午以後去,說這樣對親戚不吉利。
家裡有小孩的好多了,學生一直放假到初十左右。讓孩子一天一家地慢慢去拜吧。
我和我的叔伯弟弟一塊去過好幾年,第一天先去大姑家。大姑還有她婆母,到哪裡要給她磕頭。轉天再去小姑家,她家裡還有公公婆婆,我們叫爺爺、奶奶要磕兩個頭。
中午在小姑家裡吃的飯,一個人吃了一碗餃子。吃完飯後和表弟們在一起玩,奶奶來了非拉着我們到她家裡吃飯去。那個熱情勁我們也沒法拒絕,隻好随着她去。到了那裡給我們兩個,一人撈了一碗餃子。我那時候十來歲,知道自己吃不完,找一個空碗倒了一半出來。我那弟弟才四五歲,給他倒出一些來他還不讓。
說實話,也可能是吃飽了的問題。覺得那幾個餃子很不好吃,餃子餡裡一點肉都沒放,盡是蘿蔔絲不香沒有味道。我勉強吃了幾個,想想我那弟弟能吃幾個?一個他都沒有吃完,放下碗來。爺爺奶奶讓他再吃幾個,搖搖頭也不肯再吃。
其實這樣的拜年節,沒有幾年就不再時興,主要是那時的人們沒有時間。剛開始姑姑、姑父來給奶奶磕頭,乘勢給他們磕頭,告訴他們不再去拜回節。後來奶奶去世,姑姑、姑父也不再來拜節。表兄、表弟們,仍然要來給他們的舅舅磕頭。按理說我們也應該去,給姑姑、姑父們磕頭去。
還有就是姐姐、姐夫來拜節後,這些都應該去的。反過來說這些親戚都是最親的親戚了,好像去不去拜回節也惹不下他們。隻是告訴他們一聲,他們也免得準備飯食招待,自己也省了磨鞋底,還不耽誤隊裡上工去掙工分。
倒是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親戚,比如結拜的朋友、幹爹、幹娘們。越是這樣的親戚你必須年年去,要不然這門親戚會随着歲月的流逝慢慢的親情會淡下來直至再不來往。
一些懶得習慣形成,是很難再恢複的。這好像也是一種趨勢,大部分人家都是這樣,而且還心安理得。外甥來給舅舅磕頭天經地義,侄兒去給姑姑、姑父磕頭可有可無。直到現在這種習慣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