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外甥来给舅舅磕头天经地义,侄儿去给姑姑、姑父磕头可有可无

外甥来给舅舅磕头天经地义

外甥来给舅舅磕头天经地义,侄儿去给姑姑、姑父磕头可有可无

大年的初二外甥到舅舅家拜节,初三女婿到老丈人磕头……。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是拜节和拜回节的日子,说白了也就是叩头的日子。拜回节应该大概起源于新婚后的第一年,闺女女婿拜罢节后,老丈人家的儿子要来回拜。给女婿家的父母磕头,称为拜回节。在六、七十年代还很时兴,有来必往的拜年节成了亲戚之间,来往的保留剧目。

生产队一过初三就要上工,拜回节就成了一种负担。有七八个姐姐,再加上姑姑、姑奶。这么多家需要你去回拜,有到了十五回节还没拜完呢。

拜回节时,近的亲戚中午去远的早起起个五更,到亲戚家里磕罢头连吃饭都不敢吃,失急慌忙地往回赶害怕误了上午上工。按说吃罢晚饭去,那不是有的是时间,可有个老习惯,走亲戚不能中午以后去,说这样对亲戚不吉利。

家里有小孩的好多了,学生一直放假到初十左右。让孩子一天一家地慢慢去拜吧。

我和我的叔伯弟弟一块去过好几年,第一天先去大姑家。大姑还有她婆母,到哪里要给她磕头。转天再去小姑家,她家里还有公公婆婆,我们叫爷爷、奶奶要磕两个头。

中午在小姑家里吃的饭,一个人吃了一碗饺子。吃完饭后和表弟们在一起玩,奶奶来了非拉着我们到她家里吃饭去。那个热情劲我们也没法拒绝,只好随着她去。到了那里给我们两个,一人捞了一碗饺子。我那时候十来岁,知道自己吃不完,找一个空碗倒了一半出来。我那弟弟才四五岁,给他倒出一些来他还不让。

说实话,也可能是吃饱了的问题。觉得那几个饺子很不好吃,饺子馅里一点肉都没放,尽是萝卜丝不香没有味道。我勉强吃了几个,想想我那弟弟能吃几个?一个他都没有吃完,放下碗来。爷爷奶奶让他再吃几个,摇摇头也不肯再吃。

其实这样的拜年节,没有几年就不再时兴,主要是那时的人们没有时间。刚开始姑姑、姑父来给奶奶磕头,乘势给他们磕头,告诉他们不再去拜回节。后来奶奶去世,姑姑、姑父也不再来拜节。表兄、表弟们,仍然要来给他们的舅舅磕头。按理说我们也应该去,给姑姑、姑父们磕头去。

还有就是姐姐、姐夫来拜节后,这些都应该去的。反过来说这些亲戚都是最亲的亲戚了,好像去不去拜回节也惹不下他们。只是告诉他们一声,他们也免得准备饭食招待,自己也省了磨鞋底,还不耽误队里上工去挣工分。

倒是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比如结拜的朋友、干爹、干娘们。越是这样的亲戚你必须年年去,要不然这门亲戚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的亲情会淡下来直至再不来往。

一些懒得习惯形成,是很难再恢复的。这好像也是一种趋势,大部分人家都是这样,而且还心安理得。外甥来给舅舅磕头天经地义,侄儿去给姑姑、姑父磕头可有可无。直到现在这种习惯还在继续。

外甥来给舅舅磕头天经地义,侄儿去给姑姑、姑父磕头可有可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