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翰·華生
心理學家華生在心理學界是備受争議的,因為他做的很多實驗違背道德、倫理,他在開辟了心理學界“行為主義新時代”之前曾做過一個有關恐懼的實驗。
實驗經過:
小艾爾伯特是一名九個月大身心健康的嬰兒。為了了解他是否害怕某種特定刺激,實驗者給他呈現白鼠、猴子、狗、有頭發和沒有頭發的面具以及白色羊絨棉。艾爾伯特對許多動物和物品都感興趣,願意接觸他們,并不時觸摸它們。
恐懼實驗圖檔
接下來當艾爾伯特在他正要伸手觸摸白鼠時,突然敲擊鐵棒,他表現的十分恐懼,這一過程重複了三次。一周以後,再重複同樣的過程。白鼠與聲音配對呈現七次後,不出現聲音,單獨呈現自鼠,他對白鼠也産生了極度恐懼。以至于他看到白鼠就嚎啕大哭,轉身背對白鼠,向遠離自鼠的方向移動。
一周後再次測驗,他仍對白鼠心存恐懼。 随後給他呈現了兔子、狗、白色毛皮大衣、一袋棉花和華生頭上的灰白頭發,其中包括一個聖誕老人的面具,他都感到恐懼,。
恐懼實驗
實驗中期,華生想知道在條件反射的情緒反應中,習得的情緒是否會從一種情景遷移到另一種情境。研究者将艾爾伯特帶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房間,那裡燈光更明亮、在場的人更多。在這種新環境下,他仍然對這些東西感到恐懼,隻是不像以前那麼強烈。
實驗最後是觀察艾爾伯特新習得的情緒反應是否會持續一段時間。是以,所有實驗都終止了31天。31天後,再給艾爾伯特呈現當初那些東西,他仍然對這些東西感到恐懼。
實驗結束後,華生打算給他建立新的條件反射,以消除它對白鼠的恐懼。不過遺憾的是,實驗結束後,艾爾伯特就離開了醫院,校正試驗沒有機會實施。
通過整個實驗,華生得出了結論:人的恐懼,是可以被制造出來的。
曆史上“小艾伯特恐懼實驗”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讨論,主要是從實驗的倫理道德底線的讨論。自實驗之後,美國心理學、倫理學等協會,規定了實驗倫理的合理範圍,嚴禁任何人,私底下進行,違背道德倫理的實驗。華生曾許下了諾言,對小艾伯特最後采取了脫敏療法治療,可是,直到小艾伯特5歲去世的時候,也沒有兌現這個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