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杜月笙臨死前燒掉所有欠條,家人不舍,他卻說:這是在救你們的命

引言

民國時期的上海,是冒險家的天堂,這裡有風花雪月、十裡洋場,更有風雲際會、英雄悲歌。而作為時代的注腳,青幫這種幫派形式的組織更是在很長時間内成為了上海灘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作為青幫的一員,杜月笙的名諱可謂是人盡皆知。這個傳奇性的曆史人物,一生跌宕起伏,而從一個水果行的學徒到成為青幫幫主、各方勢力錯綜複雜的上海灘上不容忽視的人物,他僅僅用了十數年間的時間。要知道,這些成就的背後,杜月笙并沒有受過什麼教育,頂多也隻是半文盲的水準。

而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無疑與杜月笙對人脈、時機的把握息息相關,這種處世能力,也展現在杜月笙彌留之際對于欠條的處理态度上。

杜月笙臨死前燒掉所有欠條,家人不舍,他卻說:這是在救你們的命

當時,杜月笙一家寓居香港,生活早已不複當年榮光。但是,長年累月之下杜月笙還是積攢下了一箱欠條,對于家屬而言這些白紙黑字的欠條,如若要回無疑也會是一項巨大的财富。

可是,面對家人們的“翹首以待”,杜月笙卻選擇将這一箱欠條悉數燒毀。家人們自然不舍得,甚至頗有責備之意,可杜月笙卻意味深長地說道這是在救你們的命。

這又是為何呢?

一代傳奇,起于微末

1888年,杜月笙出生于江蘇川沙,也就是今天上海浦東。當時的中國,戰亂不斷,國弱民窮,杜月笙家亦不例外。更為悲慘的是,在他四歲之前母親、父親便相繼離世,無奈之下他也隻得跟着繼母、舅父過活。

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14歲時,他成為了一名水果店的學徒,可是不久之後他便被開除。為了生計,他不得不轉到别家當起了店員,同時也選擇了加入青幫。而憑借陳世昌的關系以及自己的機靈,很快他便取得了當時的法租界探長頭目、青幫老大黃金榮的信任。

杜月笙臨死前燒掉所有欠條,家人不舍,他卻說:這是在救你們的命

有了黃金榮的照拂,外加上杜月笙的投機鑽營,很快他也在青幫以及上海灘站穩了腳。

1925年時,他已經成為了與黃金榮、張嘯林并稱的上海灘三大亨之一。于此同時,三鑫公司的成立也把持了法租界的鴉片交易,讓他也賺取了大量的财富。

但與一些商賈、幫派成員不同的是,杜月笙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是眼界卻極高。他也在涉足商業之外,積極地結交社會名流、地方領袖,從軍閥政客到高層乃至遺老遺少,他都會與之結交。孔祥熙、宋子文、戴笠、章太炎等人皆是其密友至交。

可以說彼時的上海灘上,杜月笙就是呼風喚雨的翹楚人物。

但是,在這份呼風喚雨的背後,杜月笙也一樣有着曆史人物的正反兩面。在正面上,杜月笙的民族大義可敬。彼時的中國國力衰微,一些日本企業更是将中國勞工視之為草芥一般無二。1925年更是發生了日本人槍殺因為不滿虐待童工的罷工勞工的行徑。

杜月笙臨死前燒掉所有欠條,家人不舍,他卻說:這是在救你們的命

但是,彼時的國力衰微,事件也被日方強壓得不到申訴,而當罷勞工員找到杜月笙時他并未推脫,而是積極響應。

而當抗日戰争爆發,杜月笙也并未如張嘯林一般,而是選擇了積極支援抗戰,不斷地救助災民,捐款捐物。

而在“惡”上,他也有着難以磨滅的大惡。适時,在四一二事件中,正是在杜月笙“幫助”之下,才導緻汪壽華被殺,數千勞工死于非命。

移居香港

也正是這般惡行,讓他在渡江戰役前夕,眼見國民黨大勢已去之時,思忖良多後最終選擇了帶着家人前往香港。

當時的香港是英國人所屬,對于杜月笙一家苟全性命自然可以,可是要一承前日風光顯然已是難上加難。

杜月笙臨死前燒掉所有欠條,家人不舍,他卻說:這是在救你們的命

雖然杜月笙先後擔任過青山酒店董事等職務,甚至還在1950年時迎娶了五姨太“平劇冬皇”孟小冬,可影響力已然不複從前。

而多年的上海灘青幫幫主身份下養成的揮金如土的習慣,更是讓這個缺少了進項的大家族開始捉襟見肘。

1951年,63歲的杜月笙病入膏肓。作為一家之主,他開始處置遺産,彼時的他身邊的存款卻已經隻有不足11萬美元。每個太太僅能拿到1萬美元,至于女兒則隻有可憐的4000到美元。這與在上海灘時的富貴相比,無疑是有着雲泥之别的。

當然,杜月笙也不是隻有這11萬美元,他還有着一箱子的欠條。這些欠條,自然是他在上海灘時出借,對于這些欠條家人們自然希冀能夠點算清楚,然後要回借款,如是生活上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

杜月笙臨死前燒掉所有欠條,家人不舍,他卻說:這是在救你們的命

可是,面對家人的希冀,杜月笙卻選擇了嚴詞拒絕,并稱:這是在救你們的命;随後,杜月笙将這一箱欠條親自付之一炬。

燒掉欠條,盡顯大智慧

為什麼要燒掉欠條呢?畢竟“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也是傳統認知中的觀點。可是,杜月笙卻對家人說:大恩如大仇,你們要記住這個道理。

事實上,作為窮苦出身而成長為青幫大佬的人物,杜月笙這句話可謂是至理名言。這裡面透露的是對人性的深刻剖析。一方面,如今的杜家已經今非昔比,再去要債,恐怕會引來殺身之禍;另一方面,燒掉欠條卻又可以讓以前受過其恩惠的人,沒有了後顧之憂,在杜家危難時,出手相助。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病逝。而在他去世之後,在好友顧嘉棠和陸京士的幫助下,杜月笙的屍體被葬在台北。

小結

作為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對于杜月笙的評價向來是争議頗多。但是無論是褒獎還是貶低,我們都能夠從他的一生之中窺見他對于人脈、時機、人心的把握,而這一點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