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民国时期的上海,是冒险家的天堂,这里有风花雪月、十里洋场,更有风云际会、英雄悲歌。而作为时代的注脚,青帮这种帮派形式的组织更是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了上海滩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作为青帮的一员,杜月笙的名讳可谓是人尽皆知。这个传奇性的历史人物,一生跌宕起伏,而从一个水果行的学徒到成为青帮帮主、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的上海滩上不容忽视的人物,他仅仅用了十数年间的时间。要知道,这些成就的背后,杜月笙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顶多也只是半文盲的水平。
而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无疑与杜月笙对人脉、时机的把握息息相关,这种处世能力,也体现在杜月笙弥留之际对于欠条的处理态度上。

当时,杜月笙一家寓居香港,生活早已不复当年荣光。但是,长年累月之下杜月笙还是积攒下了一箱欠条,对于家属而言这些白纸黑字的欠条,如若要回无疑也会是一项巨大的财富。
可是,面对家人们的“翘首以待”,杜月笙却选择将这一箱欠条悉数烧毁。家人们自然不舍得,甚至颇有责备之意,可杜月笙却意味深长地说道这是在救你们的命。
这又是为何呢?
一代传奇,起于微末
1888年,杜月笙出生于江苏川沙,也就是今天上海浦东。当时的中国,战乱不断,国弱民穷,杜月笙家亦不例外。更为悲惨的是,在他四岁之前母亲、父亲便相继离世,无奈之下他也只得跟着继母、舅父过活。
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14岁时,他成为了一名水果店的学徒,可是不久之后他便被开除。为了生计,他不得不转到别家当起了店员,同时也选择了加入青帮。而凭借陈世昌的关系以及自己的机灵,很快他便取得了当时的法租界探长头目、青帮老大黄金荣的信任。
有了黄金荣的照拂,外加上杜月笙的投机钻营,很快他也在青帮以及上海滩站稳了脚。
1925年时,他已经成为了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的上海滩三大亨之一。于此同时,三鑫公司的成立也把持了法租界的鸦片交易,让他也赚取了大量的财富。
但与一些商贾、帮派成员不同的是,杜月笙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是眼界却极高。他也在涉足商业之外,积极地结交社会名流、地方领袖,从军阀政客到高层乃至遗老遗少,他都会与之结交。孔祥熙、宋子文、戴笠、章太炎等人皆是其密友至交。
可以说彼时的上海滩上,杜月笙就是呼风唤雨的翘楚人物。
但是,在这份呼风唤雨的背后,杜月笙也一样有着历史人物的正反两面。在正面上,杜月笙的民族大义可敬。彼时的中国国力衰微,一些日本企业更是将中国工人视之为草芥一般无二。1925年更是发生了日本人枪杀因为不满虐待童工的罢工工人的行径。
但是,彼时的国力衰微,事件也被日方强压得不到申诉,而当罢工人员找到杜月笙时他并未推脱,而是积极响应。
而当抗日战争爆发,杜月笙也并未如张啸林一般,而是选择了积极支持抗战,不断地救助灾民,捐款捐物。
而在“恶”上,他也有着难以磨灭的大恶。适时,在四一二事件中,正是在杜月笙“帮助”之下,才导致汪寿华被杀,数千工人死于非命。
移居香港
也正是这般恶行,让他在渡江战役前夕,眼见国民党大势已去之时,思忖良多后最终选择了带着家人前往香港。
当时的香港是英国人所属,对于杜月笙一家苟全性命自然可以,可是要一承前日风光显然已是难上加难。
虽然杜月笙先后担任过青山酒店董事等职务,甚至还在1950年时迎娶了五姨太“京剧冬皇”孟小冬,可影响力已然不复从前。
而多年的上海滩青帮帮主身份下养成的挥金如土的习惯,更是让这个缺少了进项的大家族开始捉襟见肘。
1951年,63岁的杜月笙病入膏肓。作为一家之主,他开始处置遗产,彼时的他身边的存款却已经只有不足11万美元。每个太太仅能拿到1万美元,至于女儿则只有可怜的4000到美元。这与在上海滩时的富贵相比,无疑是有着云泥之别的。
当然,杜月笙也不是只有这11万美元,他还有着一箱子的欠条。这些欠条,自然是他在上海滩时出借,对于这些欠条家人们自然希冀能够点算清楚,然后要回借款,如是生活上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可是,面对家人的希冀,杜月笙却选择了严词拒绝,并称:这是在救你们的命;随后,杜月笙将这一箱欠条亲自付之一炬。
烧掉欠条,尽显大智慧
为什么要烧掉欠条呢?毕竟“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也是传统认知中的观点。可是,杜月笙却对家人说:大恩如大仇,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事实上,作为穷苦出身而成长为青帮大佬的人物,杜月笙这句话可谓是至理名言。这里面透露的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一方面,如今的杜家已经今非昔比,再去要债,恐怕会引来杀身之祸;另一方面,烧掉欠条却又可以让以前受过其恩惠的人,没有了后顾之忧,在杜家危难时,出手相助。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病逝。而在他去世之后,在好友顾嘉棠和陆京士的帮助下,杜月笙的尸体被葬在台北。
小结
作为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对于杜月笙的评价向来是争议颇多。但是无论是褒奖还是贬低,我们都能够从他的一生之中窥见他对于人脉、时机、人心的把握,而这一点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