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天津市第四次全市大篩,根據資料統計,本市三篩采樣超千萬用了6小時,而四篩采樣超千萬用時縮短至4個半小時,三篩每分鐘峰值采樣3.94萬次,四篩峰值提升至4.35萬次。越來越快,這是所有人的感受,仿佛火車提速,三篩還是D字頭,四篩就成了G字頭。

這是大資料的魔法。
這魔法來自天津市大資料管理中心,幾輪全市大篩期間,大資料管理中心的技術人員們日夜無休,默默監控着全市的大篩工作,他們用算法優化流程,用統計查找漏洞,用曲線監督進展。在全員大篩這場硬仗中,他們将渾身的熱血化為高效的系統、冷靜的數字,他們是這場戰役中隐形的“資料軍師”。正是因為有了科技的加持,1千多萬天津市民面對大篩時,越來越從容。
- 從“我掃二維碼”變成“掃我身份證”
1月11日,天津市委網信辦總工程師李磊接到任務,為将于1月12日中午12點開始的天津市第二輪全員核酸大篩搭建資訊平台,市委市政府對新平台的要求是“百姓操作少,有序不斷檔”,且24小時内必須完成上線。
接到任務後,李磊迅速組建了一支三四十人的攻關團隊,鑒于搭建一個全新的類似平台至少需要10天左右的時間,技術團隊決定選擇一套相對成熟的系統加以改造提升。從11日淩晨到12日淩晨三點多,技術團隊完成了伺服器調配、虛拟機配置、基礎環境搭建、軟體部署等環節,12日早上6點,新系統已經為新一輪全市大篩做好了全部準備。
新系統錄入資訊不再需要市民掃碼,而是改為從業人員掃描被檢測者的居民身份證,從“你掃我”到“我掃你”,這個小小的變化,正是提速的機竅。“我們轉變了思路,換個角度想問題,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李磊告訴記者,“1千多萬人同時湧入平台,我們的伺服器也可以負荷,但如果把使用者量級降下來,會更穩妥,于是我們把1千多萬市民掃碼改為6萬4千多名從業人員掃證,這樣還可以更有序地安排被采集人員的到場時間,縮短市民的等候時間。”
新系統前段采用輕量化設計,全流程都可以用手機APP操作,對于一線采集人員來說,這樣的系統易上手、機動性強,最大程度地減輕了一線人員的負擔。
采集端APP
- 大螢幕上的“彩虹”
這套新系統搭建在市委網信辦裡,自接到任務起,辦公室就進入了24小時工作狀态,幾十名從業人員分為若幹工作組,輪番日夜值守。“任何時候都有人做檢測,今天零點就有人做檢測,到淩晨2點有6000多人做了檢測,到淩晨4點多,已經有2萬6千多人做了檢測。是以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有人值守,保障系統的穩定運作。”李磊說。
系統辦公現場有三塊大螢幕,分别顯示背景情況、檢測工作現狀和系統安全。當一個個檢測點的一條條個人資訊、一管管咽拭子、一箱箱樣本以資料的形式彙入平台的資訊池中時,全市的大篩工作便分毫畢現地展現在了這三塊大螢幕上。
天津市委網信辦資訊化處處長李翔是團隊指揮協調組的成員,他每天的工作是多元度統計資料,用資料評估全市大篩的工作情況,“哪裡需要增減點位,哪裡有環節不暢,通過資料都能看出來。比如有的檢測點,采集數遠高于送樣數,這說明這個采集點‘多采少送’,出現了‘腸梗阻’,後續環節都會受影響,這樣的情況一經發現,一線檢測點會立刻收到提醒。是以我們的資料不僅可以讓篩查提速,還可以為大篩工作的優化提供各種參考。”
四篩曲線圖
1月20日下午,全市四篩工作仍在繼續,挂着黑眼圈、嘴唇爆皮的李磊望着螢幕上一道彩虹般的曲線圖說:“資料真漂亮。”被李磊稱贊漂亮的曲線圖共有4道曲線,分别顯示大篩工作采、送、接、檢4大環節的進展,當四道曲線走向基本一緻時,曲線圖才會呈現出“彩虹狀”,這說明全市大篩工作的各個環節都配合默契,步調一緻,相比三篩,四篩的“彩虹”更标準,這意味着四篩的工作效率更高,流程更順暢。
- 為一座城打造舒适前行的溫度
新系統雖然已經十分強大,但技術團隊仍覺有不滿意之處,三篩後兩天,團隊上線了“核酸檢測篩查采集資訊查詢平台”功能,這項功能用于補救因系統誤讀個人資訊導緻的檢測結果無法查詢的問題。“目前系統采集資訊使用的OCR(光學字元識别)技術,仍存在一些無法避免的錯誤機率,其中漢字識别誤差約3%,數字識别誤差低于1%,之前的查詢采用姓名+身份證号的雙因子認證,兩個資訊都比對,才能查到檢測結果,新功能采用單因子認證,隻要輸入身份證号,就可以查到最近一次的核酸檢測時間和核酸檢測點位,這些參檢資訊可以間接證明查詢人員的安全性。如果身份證号也掃描錯了,我們還有人工通道,徹底解決問題。”
四篩開始前,技術團隊又研發了用資料檢索漏檢人員的新功能,在這個功能的靈感來源于李磊下沉社群的見聞,“我看到社群從業人員調查新冠疫苗接種情況時,隻能挨個詢問居民,這種方式效率不高,工作量太大。在核酸檢測工作中,我們同樣需要掌握檢測覆寫率,于是我們整合了各區的人口資訊,與我們的系統資料進行碰撞,漏檢人員立刻就能被發現,然後我們将相關人員資訊提供給各區各街道,為全市人員‘應檢盡檢’提供精準的技術支援。”
針對陽性病曆的分布,系統會單獨繪制一張“熱地圖”,防疫專家參考這份地圖劃定“三區”範圍并在必要時做出調整,資源保障等工作亦要參考這張地圖做出部署。
在大資料管理中心的辦公現場,大螢幕上閃爍跳動着一串串數字,一張張圖表,一條條曲線,對并不精通算法的大多數你我而言,無疑是冰冷的。但這一個個冰冷資料背後承載、串聯和協調起來的,卻是你我都曾見過的一幕幕火熱:每次大篩,每個環節,每個街鎮,每個點位,每位市民,采集、轉運、檢測以及後續的釋出、統計、查詢……是我們所有人在大資料的指揮下步調一緻,合力出擊,那道“彩虹”是我們與這座英雄城市最精準的同頻共振。
科技從來不是“空中樓閣”,新時代科技發展的推動,更要着眼于人民群衆“需不需要、支不支援、滿不滿意”等迫切需求。科技可以為熱情賦能,更多更快的資料讓這座城市更有“舒适前行”的溫度,用咱老百姓的話說就是“6點被網格員叫下樓,四篩,檢完,上樓,被窩還是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