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也是表示天氣寒冷到極緻的意思。同時近段時間來,病房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越來越多,有急性心梗、急性高血壓、心律失常等等,發現這些患者中同時合并糖尿病等代謝紊亂的占到了近五成。為什麼這麼多心血管伴有糖尿病患者呢?
二十年前美國心髒學會(AHA)就已經提出"糖尿病是一種心血管疾病"。已正式将糖尿病列為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與血脂異常、高血壓、吸煙等并列。并提升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這一概念,是指“無冠心病而有糖尿病患者”和“有冠心病而無糖尿病患者”有同樣的冠心病危險性,即10年内糖尿病患者和冠心病患者發生新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死亡)的危險性相同。
更廣來說,糖尿病性心髒病(簡稱“糖心病”)是在糖尿病基礎上發生的心髒大血管、微血管、心肌及神經纖維病變。臨床上常見的有3種,表現各有不同。

(一)糖尿病性冠心病
冠心病是“糖心病”的最常見類型,大約占“糖心病”發病的80%。特點包括:
1. 發病年齡早且患病率高。
據統計,糖尿病病人患冠心病的年齡較非糖尿病者提前5年,糖尿病病人發生冠心病的幾率比非糖尿者高2~4倍。
2. 症狀不典型,無痛性心絞痛及心梗較多見。
許多“糖友”盡管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很嚴重,但自己往往沒有自覺症狀或僅僅表現為頭暈或乏力,即使發生急性心梗,也沒有明顯的胸痛,或者是以心衰、休克或心律失常作為突出表現,是以,易被漏診或誤診,進而延誤病情。之是以出現這種情況,可能與病人感覺神經受損有關。
3. 病變程度重且預後差。
糖尿病性冠心病往往存在多支或多節段冠脈受累,血管狹窄程度較高,溶栓效果較差,治療難度大,病情進展快,心梗再發率及死亡率較高,比非糖尿病人群預後差。
4. 容易發生猝死。
糖尿病性心髒病患者各種應激、感染或手術麻醉時可緻猝死。臨床上呈嚴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起病突然,有的病人短暫胸悶心悸後,可迅速發展至嚴重休克或昏迷狀态。
(二)糖尿病性心肌病
糖尿病心肌病屬于糖尿病的特異性病變。早期病人在靜息狀态無明顯症狀,勞累後可出現胸悶、氣短或心悸等症狀,7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功能不全;晚期病人自覺症狀及心功能不全進一步加劇,表現為胸悶或呼吸困難,不能平卧。心電圖檢查正常或有非特異性的ST-T改變,超聲心電圖顯示心髒擴大及心功能不全,冠狀動脈造影陰性(這點有别于冠心病)。心内膜活檢可見特征性微血管病變和(或)間質病變。
(三)糖尿病心髒自主神經病變
1. 靜息時心動過速和固定心率。
在患病早期,主要是支配心髒的迷走神經受損,使得交感神經的興奮性相對增強,患者可表現為休息狀态下心率過快,往往在90次/分以上,甚至高達130次/分;而到了晚期,支配心髒的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均受到損害,心髒幾乎完全失去神經支配,這時往往表現為心率相對固定。是以,透過患者心率的變化可以判斷患者有無心髒的自主神經病變。
2. 體位性低血壓。
正常人體位變化時,人體可通過提高血管緊張度和心排出量而使血壓維持正常。而糖尿病病人由于支配血管的自主神經(尤其是交感神經)受損,不能有效地調節血管張力,當由卧位突然起立時,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表現為頭暈、眼花、心悸、大汗、站立不穩甚至暈厥(體位性低血壓診斷标準:病人由卧位起立時,收縮壓下降>30毫米汞柱,舒張壓下降>20毫米汞柱)。
3 . 無痛性心梗。
由于心髒自主神經病變,使得糖尿病病人在發生急性心梗時無疼痛或疼痛很輕微,僅僅表現為上腹部不适、惡心、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甚至猝死。由于症狀不典型,很容易被漏診或誤診,危害性反而更大。
總之,糖尿病病人即使高血糖沒有症狀也是需要治療的,控制了血糖,也就保護了心肌,當然控制血糖也應有度,應因人而異。另外,冠心病患者植入了支架,并不是治療的結束,恰恰是治療的開始,一定要堅持生活方式幹預和藥物治療,這樣才可以樂享糖尿病的“甜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