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乞丐出身,又當過和尚,憑什麼能上司衆多文臣武将?

兩年前,一部名為《慶餘年》的古裝電視劇,播出後大受好評。這部劇是以同名網絡小說改編而來,陳道明、張若昀、田雨等實力派影星的加盟,更是引來無數觀衆朋友的熱捧。

該劇中,老戲骨陳道明所扮演的慶帝手段毒辣,特别擅長馭人之道。他早就盤算好主角範閑的所有籌劃,一步一步利用各種陰謀詭計,保證自己的皇位穩固。

當然,《慶餘年》隻是一部供大家消遣的影視作品,而在真實的曆史中,也有一位帝王的性格與手段,與陳道明扮演的慶帝有相似之處,此人就是明朝扽開國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乞丐出身,又當過和尚,憑什麼能上司衆多文臣武将?

衆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赤貧,父親與哥哥很早就撒手人寰。為了吃飽飯,朱元璋曾當過乞丐,做過和尚,一個人在亂世中艱難地生存。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朱元璋接受好友湯和的邀請,投靠郭子興。朱元璋最終在亂世中站穩腳跟,後來更是逐漸擊敗其他軍閥,建立大明王朝。

可有一個問題始終讓大家不解,乞丐出身的朱元璋,為何能上司衆多出身豪門的文臣武将?

在未發迹成為皇帝之前,他有何特殊手段或馭人之道,能讓這麼多的人才為己所用?

25歲之前的朱元璋,其人生履曆頗為坎坷,在這期間,朱元璋經曆人間疾苦,嘗遍人生百态。但也正是因為這一段的艱苦歲月,對朱元璋的今後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1352年,安徽定遠人郭子興聯合同鄉好友孫德崖在濠州起兵,這二人在當地小有聲望,振臂一呼,立馬吸引了數萬百姓加盟。

1352年2月底,作為朱元璋兒時夥伴的湯和,秘密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他此前已經在皇覺寺當了近五年的和尚。

眼看民不聊生,各地餓殍遍野,即使是寺廟也并非清淨之地,朱元璋沒有多想,就接受了湯和的邀請。

朱元璋乞丐出身,又當過和尚,憑什麼能上司衆多文臣武将?

很快,朱元璋就得到郭子興的重用,迎娶了郭子興的養女馬氏(大腳馬皇後)。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擊敗生平最強勁敵陳友諒,距離開國立業的偉大目标隻差一步。

1368年,朱元璋正式于南京稱帝,國号大明,年号洪武。當上皇帝之後的朱元璋沒虧待好兄弟們,明初淮西二十四将個個升官發财。

雖說晚年時期的朱元璋性格多疑,大開殺戒,但至少從朱元璋的前半生來看,真是印證了那句話“開局一個碗,凡事全靠拼”。

之是以朱元璋能籠絡如此多的能人異士,擊潰各路豪強,其核心根本還是在于他過硬的心理素質與巧妙的馭人手段,還有對人性的把控。

比如,朱元璋起初投奔郭子興時,因其骁勇善戰,屢立戰功,很快就當上千總一職。朱元璋沒有驕傲,依舊低調做事,拉攏一切對自己有幫助的人。

每逢兩軍作戰,朱元璋總是身先士卒,将戰利品分給身邊衆将士,自己決不貪财,更不會冒功領賞,這就是朱元璋成功的第一步。

朱元璋乞丐出身,又當過和尚,憑什麼能上司衆多文臣武将?

因為這是朱元璋的起步階段,他身邊都是一些“窮哥們”。朱元璋投其所好,将戰利品與各種好處分給身邊人,久而久之就會得到大家的擁護與信任。

劉潤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我不是不在乎錢,隻是不在乎這麼點錢。”是以,朱元璋大方直爽,從不斤斤計較的人格魅力,讓自己的身邊聚集了一批可信任的班底。

漸漸地,朱元璋認為郭子興鼠目寸光,隻懂得享受,不思進取,他果斷自立門戶。又經過幾年鏖戰,朱元璋獨當一方。憑借之前積攢下的良好聲望,老上司郭子興的幾萬部下投奔于他。至此,朱元璋完成了創業初始的資本積累。

這之後,朱元璋不斷吸納劉基、陶安等謀士。對待這些“文化人”,朱元璋采取“外行不幹預内行”的方法,提供舞台,讓這些謀士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給足了他們信心與面子。

加上此時的朱元璋羽翼漸豐,他不需要像從前那樣費勁巴力讨好身邊人,隻需按照規章辦事,便能将這些文臣武将籠絡在自己的身邊。

依靠這個班底與超乎常人的眼光加上對人性的把控,朱元璋最終能夠奪取天下,建立大明王朝,也就不足為奇了。

朱元璋乞丐出身,又當過和尚,憑什麼能上司衆多文臣武将?

還有一點,朱元璋太懂得每個人的弱點,還有自己應該做什麼。

著名作家當年明月的經典力作《明朝那些事》第九章,就圍繞朱元璋這一特點進行了大段分析。其中摘取一小節:

“朱元璋對他的謀士們說,你們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們沒有看到問題的關鍵,張士誠的特點是器小,陳友諒的特點是志驕,器小無遠見,志驕好生事。如果我進攻陳友諒,張士誠必然不會救他,而進攻張士誠,陳友諒就一定會動員全國兵力來救,我就要兩線作戰,到時就很難說了。”

當年明月點評:精彩!真精彩!如此之見識,此人不取天下,何人可取!

從以上這段文字中能看出,朱元璋清楚地認識到張士誠、陳友諒二人的脾氣秉性,是以交戰的時候他知道該如何反敗為勝。

陳友諒兵多将廣,且擅長水戰,朱元璋需揚長避短,不與陳友諒正面交鋒,靜待良機,一舉擊潰敵人。

朱元璋乞丐出身,又當過和尚,憑什麼能上司衆多文臣武将?

最後一點,朱元璋是窮苦出身,他太清楚底層人民需要的是什麼,是以他才能上得民心,下得将心。

其實他和漢代開國皇帝劉邦有一些相似之處,當然他的出身可能比劉邦還要低微一些,但是在馭人之道方面,兩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心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