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甯德時代進軍換電,四大難點待破解

甯德時代進軍換電,四大難點待破解

這幾天,甯德時代跟新能源車換電挂上了鈎。

大A股創業闆市值最高的甯德時代,1月18日線上上舉行了旗下公司時代電服首場釋出會,公開了換電項目,而甯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亦為這個項目站台,他成為自宣視訊的主角,在視訊中,曾毓群在車中拿出一塊巧克力,對着鏡頭發出邀請:“來一塊?”

甯德時代進軍換電,四大難點待破解

甯德時代的“巧克力換電塊”,是想甜化新能源汽車的裡程焦慮。比起汽油車,新能源車的補能确實需要再躍進一大步。

電池巨頭扛起換電大旗

這看起來是新能源車時代革命性的舉動,一個電池巨頭扛起了換電的大旗。

這個發生,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沒想到在市場上受歡迎度很一般、市場占有率比較低的換電模式,被甯德時代重點打造。

去年十一長假,新能源車的裡程焦慮在高速公路上集體爆發。百公裡耗能成本比汽油車低得多的新能源車,也遇到了自己的緻命傷:要想充個電,還得擠破頭。

在國内的造車新勢力中,蔚來是換電模式的堅定不移者。

甯德時代這一次也加入了這個模式的推動者:來塊巧克力?能跑200公裡那種。

甯德時代以電池巨頭的身份進軍換電,這個看似蛋糕的市場,其實也是充滿着不确定性。

甯德時代在當下的市值已經沖向了巅峰,要再引起資本市場的關注,就必須拿出新的故事,而換電是一個很好的故事?

四大難點,個個難過關

其實甯德時代入局換電,離好的故事還有一點距離,或者說還有幾個難點。

甯德時代進軍換電,四大難點待破解

第一,市場基礎并不好。

新能源汽車發展得如火如荼,如何補能已經有用腳投票的一個初步結果。從資料來看,充電與換電這兩種發展規模,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别。

先讓我們來看一下資料。資料來源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EVCIP):截至2021年底,全國充電站TOP10省份充電站保有量7.47萬座,全國換電站TOP10省份換電站保有量1298座。從設施數量看,一個是大幾萬級,一個就是一千來座,明顯不是一個當量的。

車企發展自己的補能方式,對于解決方案而言也是有詳細周全的考量。絕不會腦袋一拍主意就定,因為這涉及到市場的接受度,以及後續的發展。

2021年是新能源車發展非常有熱度的一年,充電方式仍然是補能的主流,沒有之一。

第二,目前大幅鋪開仍有難度。

這一次釋出會上時代電服表示其換電業務适配”全球80%已經上市以及未來3年要上市的純電平台開發的車型”,這個80%可能嗎?有可能,但是适配了不等于接受了。

先說車主。這種換電的方式,不少車主還是感到比較難接受:電池不再原裝了,高端的車和中低端的車,原來電池不同,現在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怎麼可能接受?

甯德時代進軍換電,四大難點待破解

再說廠家。像比亞迪這樣有自己電池能力的廠商,而且2021年度汽車銷量也非常大,公開的資料顯示,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593745台。比亞迪自己就在為一些汽車廠商提供電池,要想讓它去關心甯德時代的換電業務,可能性不是太大。

除此之外,還有特斯拉這樣的大牌,銷量又多,而且自己的想法也獨特,想加入換電這種共享經濟的潮流之中,難度不小。我們可以注意到,由于特斯拉的補能方案比較充沛多種,是以也很難見到特斯拉車主裡程焦慮。

再比如大衆、豐田等,實力就放在那裡。在補能的解決方案上也比較豐富,也有自己的了解力。

也許,甯德時代的換電業務,可能前期會主要跟一些B端的公司合作為主,比如一些計程車公司。要切進C端的車主服務,一是要跟廠家協調好,二是要對車主有說服力。

甯德時代進軍換電,四大難點待破解

第三,換電邏輯裡避不開充電環節

換電能否解決出行高峰期的裡程焦慮,也有疑問。

我們來看一下甯德時代的換電整體解決方案,換電塊、快換站、APP等三大核心建構。快放站的面積要求不大,隻要有三個車位大小就OK;一個快換站可以儲存48個換電塊;完成一次換電僅需一分鐘。

這樣的配置在日常應該是夠用的,要在出行高峰期估計會有點不夠用,因為換電塊本身也是需要充電的,充起電來應該跟我們日常的充電差不多的。一個區域換電頻率高了,同樣會是不夠用的。

這就是一個很大的症結,如果以後電池充電速度能達到像加油一樣三分鐘左右的速度,那麼換電的這種形式還會存在嗎?

第四,電池标準化建設的難度。

要實作放電電池的标準化推廣,實作行業内的共識,不會是那麼容易的。

從甯德時代的推廣來看,它是想把換電的電池塊,未來做成像現在的5号電池和7号電池一樣,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

甯德時代進軍換電,四大難點待破解

這個目标是相當美好的,但過程一定是不會容易。

很多有實力的廠商對電池都有自己的研發,定制化的研發是高端化的展現之一。電池也算是一部車的最核心部分,電池的材料、排列、能量密度,以及人電池的性能調教等等,按照換電模式,那麼廠商這些解決方案就不用了,相當于把自己最關鍵的一部分拿捏在别人的手裡。

造車這個事蠻複雜的,有實力不一定會把事情一定幹成。舉一個例子,華為在跨界造車,人們一直以為它合作的車型,也會像它的手機制造一樣迎來輝煌,從現實來看未必如此,起碼從短期内沒有看出來。

華為雖然很強,但是它合作的車企知名度則有限。而像上汽、大衆這樣的巨頭,則不會選擇跟華為合作,因為從生态角度來講,對于實力車企而言也是很重要的。強強聯手有時更難。

一個有名的科技企業和一個知名度中等的車企,他們的合作造車,不一定會造成市場上的轟動效應,以及很好的銷售結果。

有人說,甯德時代承接了整個換電行業的使命。其實期待也不能太高。從電池角度來看,因為甯德時代出貨量之大,以及規模效應帶來了成本可控,很多汽車廠商是要看甯德時代臉色的。

但是,對電池這個核心利益和核心技術,各個廠商應當都會有自己的考量。電池标準化的道路上應當是,要有破題的勇氣和破題的智慧。

毋庸置疑,搞起換電,甯德時代電池銷量變大,這是必然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