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宁德时代进军换电,四大难点待破解

宁德时代进军换电,四大难点待破解

这几天,宁德时代跟新能源车换电挂上了钩。

大A股创业板市值最高的宁德时代,1月18日在线上举行了旗下公司时代电服首场发布会,公开了换电项目,而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亦为这个项目站台,他成为自宣视频的主角,在视频中,曾毓群在车中拿出一块巧克力,对着镜头发出邀请:“来一块?”

宁德时代进军换电,四大难点待破解

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块”,是想甜化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比起汽油车,新能源车的补能确实需要再跃进一大步。

电池巨头扛起换电大旗

这看起来是新能源车时代革命性的举动,一个电池巨头扛起了换电的大旗。

这个发生,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没想到在市场上受欢迎度很一般、市场占有率比较低的换电模式,被宁德时代重点打造。

去年十一长假,新能源车的里程焦虑在高速公路上集体爆发。百公里耗能成本比汽油车低得多的新能源车,也遇到了自己的致命伤:要想充个电,还得挤破头。

在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中,蔚来是换电模式的坚定不移者。

宁德时代这一次也加入了这个模式的推动者:来块巧克力?能跑200公里那种。

宁德时代以电池巨头的身份进军换电,这个看似蛋糕的市场,其实也是充满着不确定性。

宁德时代在当下的市值已经冲向了巅峰,要再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就必须拿出新的故事,而换电是一个很好的故事?

四大难点,个个难过关

其实宁德时代入局换电,离好的故事还有一点距离,或者说还有几个难点。

宁德时代进军换电,四大难点待破解

第一,市场基础并不好。

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如火如荼,如何补能已经有用脚投票的一个初步结果。从数据来看,充电与换电这两种发展规模,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EVCIP):截至2021年底,全国充电站TOP10省份充电站保有量7.47万座,全国换电站TOP10省份换电站保有量1298座。从设施数量看,一个是大几万级,一个就是一千来座,明显不是一个当量的。

车企发展自己的补能方式,对于解决方案而言也是有详细周全的考量。绝不会脑袋一拍主意就定,因为这涉及到市场的接受度,以及后续的发展。

2021年是新能源车发展非常有热度的一年,充电方式仍然是补能的主流,没有之一。

第二,目前大幅铺开仍有难度。

这一次发布会上时代电服表示其换电业务适配”全球80%已经上市以及未来3年要上市的纯电平台开发的车型”,这个80%可能吗?有可能,但是适配了不等于接受了。

先说车主。这种换电的方式,不少车主还是感到比较难接受:电池不再原装了,高端的车和中低端的车,原来电池不同,现在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怎么可能接受?

宁德时代进军换电,四大难点待破解

再说厂家。像比亚迪这样有自己电池能力的厂商,而且2021年度汽车销量也非常大,公开的数据显示,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593745台。比亚迪自己就在为一些汽车厂商提供电池,要想让它去关心宁德时代的换电业务,可能性不是太大。

除此之外,还有特斯拉这样的大牌,销量又多,而且自己的想法也独特,想加入换电这种共享经济的潮流之中,难度不小。我们可以注意到,由于特斯拉的补能方案比较充沛多种,所以也很难见到特斯拉车主里程焦虑。

再比如大众、丰田等,实力就放在那里。在补能的解决方案上也比较丰富,也有自己的理解力。

也许,宁德时代的换电业务,可能前期会主要跟一些B端的公司合作为主,比如一些出租车公司。要切进C端的车主服务,一是要跟厂家协调好,二是要对车主有说服力。

宁德时代进军换电,四大难点待破解

第三,换电逻辑里避不开充电环节

换电能否解决出行高峰期的里程焦虑,也有疑问。

我们来看一下宁德时代的换电整体解决方案,换电块、快换站、APP等三大核心构建。快放站的面积要求不大,只要有三个车位大小就OK;一个快换站可以储存48个换电块;完成一次换电仅需一分钟。

这样的配置在日常应该是够用的,要在出行高峰期估计会有点不够用,因为换电块本身也是需要充电的,充起电来应该跟我们日常的充电差不多的。一个区域换电频率高了,同样会是不够用的。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症结,如果以后电池充电速度能达到像加油一样三分钟左右的速度,那么换电的这种形式还会存在吗?

第四,电池标准化建设的难度。

要实现放电电池的标准化推广,实现行业内的共识,不会是那么容易的。

从宁德时代的推广来看,它是想把换电的电池块,未来做成像现在的5号电池和7号电池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

宁德时代进军换电,四大难点待破解

这个目标是相当美好的,但过程一定是不会容易。

很多有实力的厂商对电池都有自己的研发,定制化的研发是高端化的体现之一。电池也算是一部车的最核心部分,电池的材料、排列、能量密度,以及人电池的性能调教等等,按照换电模式,那么厂商这些解决方案就不用了,相当于把自己最关键的一部分拿捏在别人的手里。

造车这个事蛮复杂的,有实力不一定会把事情一定干成。举一个例子,华为在跨界造车,人们一直以为它合作的车型,也会像它的手机制造一样迎来辉煌,从现实来看未必如此,起码从短期内没有看出来。

华为虽然很强,但是它合作的车企知名度则有限。而像上汽、大众这样的巨头,则不会选择跟华为合作,因为从生态角度来讲,对于实力车企而言也是很重要的。强强联手有时更难。

一个有名的科技企业和一个知名度中等的车企,他们的合作造车,不一定会造成市场上的轰动效应,以及很好的销售结果。

有人说,宁德时代承接了整个换电行业的使命。其实期待也不能太高。从电池角度来看,因为宁德时代出货量之大,以及规模效应带来了成本可控,很多汽车厂商是要看宁德时代脸色的。

但是,对电池这个核心利益和核心技术,各个厂商应当都会有自己的考量。电池标准化的道路上应当是,要有破题的勇气和破题的智慧。

毋庸置疑,搞起换电,宁德时代电池销量变大,这是必然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