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攝影師
鏡頭下的微距世界
新加坡處于熱帶地區, 雖然已經發展成非常現代化的都市,但還保留了許多自然生态公園 ,在熱帶雨林的保育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是以許多昆蟲和野生動物得以生存,有的數量還在增加,還算是比較适宜昆蟲的微距攝影。當然,疫情之前我也常和朋友越過邊境,到馬來西亞柔佛的國家公園進行拍攝,那裡是原始森林,是以可以拍攝的題材會更加多姿多彩。
天牛的複眼幾乎是昆蟲界中最明顯和最容易拍得清楚的,這個有沒有讓你聯想到蒙面超人
我鏡頭下的主角都住在哪裡?
提起熱帶雨林,一般人都會聯想到毒蛇猛獸,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樂觀,由于很多人為的原因,很多動物已經絕迹或者正在面臨滅絕。比如新加坡也曾是馬來西亞虎活躍的區域,早年還對從事園林作業和農務的人們造成極大的威脅,不過随着這裡的最後一隻老虎在 1930 年被獵殺後,馬來虎在新加坡已經徹底絕種了。根據統計,新加坡雨林僅存的貓科動物貓豹(也稱為石虎 ) 的數量也隻剩 20 多隻,正面臨絕種。其他動物如猕猴、野豬、鼠鹿、松鼠等最常見,運氣好的話還會遇到穿山甲、果子狸、鼯猴、水鹿等等野生動物。蛇的種類也很多,有各種不同顔色的,有毒無毒的,陸栖樹栖的等等。
劇毒的紅樹林蝮蛇(Mangrove Pit Viper),外表陰森森, 看了令人心寒,像是地獄來的使者
我遇到到過體型較大的有網紋蟒,它的直徑大概有 12 厘米,也遇到過眼鏡王蛇,它的體型直徑大概有八九厘米,遇到這類蛇,我都是遠遠地避開。可能新加坡國土面積太小,多多少少限制了人們活動的空間,許多自然生态公園都是新加坡國人愛活動的地方,人們喜歡到那裡騎車、徒步等等。這樣,人們和野生動物相遇的機會就增加了,偶爾會傳來野豬傷人或有人被毒蛇咬傷的新聞,所幸還沒發生過緻命的事件。提起野生動物的保育,不得不說雙溪布洛濕地公園,這裡是新加坡熱門的野生鳄魚觀賞地。在自然生态公園或森林裡遇到有攻擊性的野生動物時, 如果它是在遠處就盡量避開為妙, 如果是近距離的相遇,一定要保持鎮定,然後在不會驚吓到它的情況下慢慢離開。如遇到比較溫馴的動物 ,則可以在安全的距離下,靜靜觀看。
馬瓢蛛(Paraplectana tsushimensis)為了提防獵食者而體态模仿成瓢蟲的蜘蛛。對鳥類而言,瓢蟲氣味難聞而且是難吃的東西
我用什麼器材拍攝?
關于攝影器材,我以前用尼康 D750 和 105mm的微距鏡拍攝,也用老蛙 100mm 鏡頭,近年為了追求輕便而改用富士X-T3和老娃65mm微距鏡頭。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我會使用閃光燈來補光,提高拍攝的效果。平時拍攝時,我會帶着兩個美科的MK320 小閃電,一個置于相機頂部的熱靴,另一個在有必要的時候,用來拍離閃(離機引閃)以達到逆光拍攝的效果,也就是所謂的玩“飛燈”。閃光燈打出來的光是有些硬的,照片拍出來的效果不理想,我會選用柔光罩,把燈光變得更柔和,使照片拍攝出來的效果更自然。另外,我拍攝微距習慣于手持相機,很多人說三腳架是拍微距的必備,其實那隻是看個人的習慣。一堆攝影器材已經很重了,如果還要扛着三腳架在山裡走,實在是太費勁了。每次的拍攝活動,一般情況都要在山裡走好幾個小時,沒有一定的體能肯定是不行的。
Kendall's Rock Gecko 這是一種深林壁虎,本想逃離我的鏡頭, 于是我繞到另一頭再拍, 捕抓到了那萌萌的表情
微距拍攝時間如何選擇?
比起白天拍攝,我更喜歡在夜晚活動,因為沒有灼熱的太陽, 感覺更為涼爽,活動起來也更輕松。進入山裡拍攝,切記以安全第一,從長袖衣物和靴子,到防蚊蟲的噴霧劑不能少之外,有些人也會帶着剪刀、小刀和急救包,以備不時之需。夜晚是許多夜行昆蟲、蜘蛛等活躍的時段,這個時段的拍攝題材比較豐富。蜘蛛蛻皮和昆蟲羽化也是晚間獨有的,還有一些在白天非常活躍的昆蟲,在夜裡趁着它們休息的時候進行拍攝,更容易拍得你想要的照片。每個周末晚間,我一般會約三五好友一起出行,從晚上八九點開始一直拍得淩晨兩三點鐘 。有時天空下起雨,隻要雨勢不大,我們也不願放棄這難得的一周一次的拍攝活動。不過最近,我們的活動也會随着新加坡疫情嚴重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因為政府規定的防禦措施會随時更改,我們也隻能分組來活動,有時限制每組兩人, 疫情不嚴重的時候則可以五人一組。
我的微距拍攝經驗有哪些?
我喜歡玩堆疊和飛燈。一般攝影鏡頭有景深的局限,微距鏡頭的景深更是太淺了,不足以覆寫整個拍攝物體立體的深度,為了彌補這個缺點,我會在鏡頭不同景深處,拍下好幾張,然後在後期時把它們堆疊起來,那樣照片的清晰範圍會更廣,拍攝物體的細節會更清楚。一般拍人像的都會使用離閃(俗稱飛燈), 也許很多攝影師沒想過這種玩法還可以用于微距拍攝,用離閃把燈光從不同的角度打過來,會制造出一種很迷人的光影效果。拍攝時,我通常是右手拿着相機,左手拿着離閃,閃光燈把半透光的昆蟲或蜘蛛的體态照透,以營造出一種晶瑩剔透的美。有些情況你甚至可以把離閃綁在樹枝上,放在樹幹上,石頭上或地上,以達到你想要的光線照射效果。夜間也常常會遇到正在羽化或蛻殼的昆蟲或蜘蛛,那也是我最愛拍的題材。有一回我在拍攝一隻正在蛻殼的蜘蛛,殼退到一半時,蜘蛛的腳有一半還在它的半透明軀殼裡,那令我聯想到電影裡美女在脫絲襪的情節。微距攝影不隻局限于昆蟲蜘蛛的小型動物,一些蛇蛙兩栖動物,植物花朵甚至菌類,也是很好的拍攝題材。比較上鏡的蛇有瘦瘦細細,體态婀娜多姿的綠瘦蛇;外形漂亮,動作緩慢的瓦氏蝮蛇,其實它是一個“毒美人”;還有長相陰森,像是個地獄來的使者,随時會奪你性命的沼澤蝮蛇。因為很多蛇有毒,是以拍攝蛇類,首先安全第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不要為了幾張漂亮的照片而受傷甚至喪命。
夜裡,陸生紐蟲(Ribbon Worm)悄悄的爬近正在被窩裡熟睡中的跳蛛, 分泌出粘液, 把跳蛛纏住,變成它那豐富的宵夜
拍攝微距,就如為自己打開了第三隻眼,看到了微小的昆蟲世界。以前從沒想過一隻會吓得女孩們哇哇亂叫的蜘蛛,在微距鏡頭放大後竟然可以變得嬌豔妩媚,讨厭的小蒼蠅也會變得迷人漂亮。累計多年的拍攝經驗,見識了不少稀有動物和昆蟲,讓我在生态方面的知識增長不少。我逐漸也發覺許多昆蟲越來越少甚至消失了。如果我們再不愛護環境和保護生态,後人很難有機會見到它們了。
波氏菲蛛(Telamonia dimidiata),是跳蛛的一種,分布于印度、中國西藏、新加坡和東南亞等地
微距攝影作品欣賞
剛剛蛻去外殼的蚰蜒, 在軀體變硬之前, 身體呈現出半透明的紫蘭色
巨蟹蛛科 (Huntsman Spider)使用閃光燈逆向打在蛻殼中的巨蟹蛛,其半透光的軀殼和身驅,呈現的是另一種美感
二毒之戰, 看來勝負已分
Wagler’s Pit Viper (Tropidolaemus wagleri) 瓦氏蝮蛇逆光剪影
文|圖 馮所強
更多精彩敬請期待2022年雜志1~2月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