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雄心勃勃”的印度給自己定下了成為“太空強國”的目标,要在此領域“對标中國”。據環球網報道,新德裡方面宣布,印度将于2030年建成第一個屬于該國自己的空間站,并将在今年執行“加甘揚”載人航天計劃。據悉,在印度空間站首席設計官的構想中,該空間站重達20噸,将在距離地球400公裡的軌道上“定居”,差不多就是中國空間站的“翻版”。

此外,印媒興高采烈地表示,從核試驗到探月任務,再到反衛星實驗,印度一直緊随中國腳步,既然中國的空間站即将順利落成,那按照“曆史規律”,印度很快也會“迎頭趕上”。中國行,印度就一定行?真不知道這種錯覺是怎麼産生的。
要知道,自1992年中國提出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以來,從發射無人飛船到航天員出艙太空行走,再到“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中國穩紮穩打地走了三十年,才為永久性空間站的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尚未攻克載人航天技術的印度,哪來的自信可以輕松趕超中國?連走都還沒學會,就想着跑了?
不可否認,進入新世紀以來,印度經濟确實取得了快速發展,處處“對标”中國的印度,也的确在國際社會上有着一席之地。然而,印度航天事業尚不足以和中國這樣的航天強國相提并論。很多人可能有所不知,想要在太空中建立一個空間站,需要攻克的技術堪稱“煉獄級”難度,而印度航天的發展進度仍處于初期階段。
建造空間站必須要有推力強悍的重型運載火箭,印度國産運載火箭發射的荷載能力,尚不足中國火箭的二分之一,根本不可能把沉重的空間站艙段依次發射上天,更不用說在軌道上準确對接艙段了。此外,近幾年印度國産火箭在試射過程中多次發生故障,而印方至今未能完成對它的維修和更新。
另外,空間站在太空運作過程中會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這也意味着,航天器的軌道位置、材料性能和狀态随時處于變化之中,繼而直接影響到各種實驗和操作。是以,空間站飛行過程中,需要不斷調整軌道高度,而不同位置的引力大小,又會導緻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動辄出現千分之一量級的偏差。但在實操中,就連千分之一的誤差都是不被允許的。
這是因為在距離地面幾百公裡的軌道上,以及幾公裡每秒的相對速遞下,不同的空間站艙段軌道隻要有千分之一的誤差,就意味着兩個艙段的高度相差至少幾百米,那還如何準确對接呢?而這種精确遙測、精确制導和精确調整軌道高度的能力,印度至今都不具備。
總之,空間站的早期建設和後期運作都是名副其實的“難如上青天”,絕非動動嘴皮子就能完成的。數十年來,印度的探索太空之路充滿了意外,氣勢恢宏的“月球登陸”計劃至今未曾成功過一次。希望莫迪政府能明白,“眼紅”和“吹牛”是沒用的,腳踏實地幹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