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旬老人萬元征集對聯,45年收到5、6千下聯卻無一滿意,原因何在

作者:三水三心

近日,山東一名72歲的老人懸賞1萬元征集下聯的新聞引起了很多文化文學愛好者的興趣。據報道,老人在1977年的一次工會活動中出了一條上聯,當時的懸賞是5元。在月工資隻有10來元錢的上個世紀79年代,5元可謂是一筆“巨款”!

可45年過去,獎勵金額從5元錢漲到了1萬元,王玉成老人收到從全國各地發來的五六千條下聯,當至今沒有中意的。

為何一副對聯,幾十年都沒人對上?

難道,這真的是一幅“絕對”?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對聯、絕對以及什麼叫做“中意”的下聯,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一、對聯,是中國文化的瑰寶

對聯,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講究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屬于一種對仗文學體裁。總體來說,對聯有4個要求:1.字數相等,斷句一緻;2. 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3. 詞性相對,位置相同(“虛對虛,實對實”;4. 要内容相關,上下相銜。

對聯相傳起于五代後蜀主孟昶(在成都遍種芙蓉花,後來成為成都的簡稱),據《蜀梼杌》記載,孟昶在寝宮門闆的桃符上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謂文“題桃符”,這是有記載以來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七旬老人萬元征集對聯,45年收到5、6千下聯卻無一滿意,原因何在

對聯的種類很多,可以字數來分,比如著名的《笠翁對韻》中就有很多。目前看來,最常見的是7字對聯,中國現存最長的對聯是四川(現重慶江津)的清末廪生、文學家、學者鐘耘舫在六十大壽的自提聯,上下聯各446字,總共892字。

而清末張之洞在屈原廟湘妃祠聯共有408字,算是影響最廣泛的長聯。而清朝孫髯翁為雲南昆明滇池大觀樓所做的長聯堪稱"古今天下第一聯",共180個字,引經據典,對仗工整,意境雄闊,至今讀來,讓人豪氣頓生,又有人生之慨。

七旬老人萬元征集對聯,45年收到5、6千下聯卻無一滿意,原因何在

按照使用的場合來分,對聯還可以分成春聯、婚聯、壽聯、挽聯、贈聯、行業聯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專用聯和通用聯。

二、絕對,千古絕對有幾多?

在寫作的時候,一般都是有一個創作者寫出一個完整的上下句(有的還需要橫批),但也有一種情況,就是想出一條上聯之後,就想不出下聯了,這就需要有人幫忙。還有的是文人之間互相唱和,對對子,可是中國一項傳統的文化活動哦。

但有些時候,上聯出來之後,遲遲對不出一個中意的下聯,如果很長時間都對不出,就成為“絕對”,如果數千年都對不出,就叫做“千古絕對”。

舉個例子,著名的對聯“煙鎖池塘柳”,據說是乾隆皇帝所出,這一上聯,意境非常優美,關鍵是含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後來有人對出“鏡涵火樹堤”,雖也有金木水火土,但太過于矯揉造作。直到200多年後,第一次鴉片戰争時期,萬炮轟鳴,有人就想起了“煙鎖池塘柳”,就對出“炮鎮海城樓”。有人認為已經相去甚遠,事實上,上下相銜,既可以是意境同類,也可以相反,我以為這是最好的下聯。

還有一副對聯,與成都的望江樓相關,上聯是“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樓千古”,也是很多年之後,有人對出“印月井,映月影,印月井中映月影,月影萬年,月井萬年”。

據我所知,有一副對聯,1000多年都沒有人對出,據傳說是蘇轼佛印等人遊覽西湖時無名氏所做,大才子俗事都沒有對出,上聯是“遊西湖,提錫壺,錫壺掉西湖,惜乎錫湖”。有不少人對,但基本上達不到詞性一緻的要求。比如,“擎酒碗,過九碗,酒碗失九碗,久惋酒碗”,很明顯對不上。

三、中意的對聯,是出對人的個體感覺

講了有關對聯的一些知識,我們再來看這副對聯。王老先生出具的上聯是“易蔔生安徒生生生 生花妙筆”,“易蔔生”是挪威戲劇家、詩人,代表作有《玩偶之家》《人民公敵》等,“安徒生”更是家喻戶曉的童話作家,作為著名的作家,兩人的文字确實是“生花妙筆”。

七旬老人萬元征集對聯,45年收到5、6千下聯卻無一滿意,原因何在

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幅對聯,還是很有意思的。但要對出來,并非難事——不就是兩個人名嗎?最後用一個動賓形式的并列成語來做概括嗎?

是以,有網友對出:傅抱石齊白石石石石破天驚,内容平仄都不錯,還算是比較工整的。本人試着對出一聯:曹孟德劉玄德德德德孚衆生。

但事實上,不論你怎麼對,都不能如出對者的意——隻要出對者願意,永遠都不會有滿意的下聯。這又是為什麼呢?

道理很簡單,解釋權在他的手上。

比如,你按照人名來對,他會告訴你,我這個“易蔔生”“安徒生”,不僅僅是人民,還是“用易經占蔔人生”“平安生活一生”

第二是這個人名要有明顯的别解,上聯的易蔔生,可以别解為用易經占蔔人生;安徒生别解為安能活出一生。

很明顯,這種解釋非常牽強,但出對人掌握了解釋權,他願意這樣解釋,你能奈何?

即便有人在這個意義上也對出來,他還會說“生花妙筆”是成語“妙筆生花”的颠倒。而“易蔔生安徒生生生 生花妙筆”還可以解釋為“用易經占蔔一生怎麼能空空蕩蕩生活一輩子,寫出妙手文章呢?”(“徒”還有“空”的含義),說背後傳遞出一種唯物主義史觀。

十多年前,有一家報紙征集對聯,出的上聯是“錢鐘書輕錢鐘書”,我寄去了一個下聯“馬識途老馬識途”。被評了一個二等獎,說“輕”是形容詞活用成動詞,還是意動用法,“以錢為輕”的意思,我的“老”隻是形容詞——你說,我這裡的“老”還是可以了解為形容詞活用成動詞,還是意動用法“以馬為老”呢。

寫到這裡,給大家講一個關于對聯的小故事。說有一名守關的老兵,很喜歡對對聯,看到讀書人就要考上一考。有一次,一個進京趕考的讀書人想要進關,但關門已經關閉。這個時候,老兵就出了一副對子:

開關早,關關遲,放過客過關。

讀書人想了一想,對老兵說“出對子是很容易的,但要對出來非常困難,還是請老先生您自己對吧”。這一句話中,就包含了下聯: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據說,這個讀書人,就是宋代的文壇領袖歐陽修。

明白了嗎?老先生的上聯有5、6千條下聯,老先生都不滿意,原因在于兩點:一是老先生掌握解釋權,他可以随意解讀,隻要想不讓你對上,咋說都有道理;二是出對子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要對出來很困難,有些時候需要機緣巧合。

舉個例子,清代大才子李調元,騎馬回家不小心把一個小孩壘的石頭踩垮了。小孩不幹,攔住他,李調元很嚣張,我是學政老爺,你不聽話,就把你抓進學堂去讀書。小男孩一聽,既然你是學政老爺,那我出個對子,對出來了就不找你賠,對不出來就要賠。

小男孩的上聯是“踏倒磊橋三塊石”。你看,“磊”由三個“石”組成,巧妙運用了拆字法。大才子李調元想來想去想不出來,隻好認輸,幫小孩壘好了橋,才得以回家。回家之後,李調元眉頭緊鎖,悶悶不樂,夫人詢問,李調元把這個事給夫人講了。夫人噗嗤一笑,寫了一個字,用剪刀剪成兩半。李調元恍然大悟,對出下聯:剪開出字兩重山。

第二天,李調元興匆匆找到小男孩,說出自己的下聯。小男孩卻說,對得雖好,但絕非你對的。李調元大吃一驚,小男孩說“作為學政大人,你天天與文房四寶打交道,怎麼會想到剪刀呢?一定是你夫人幫忙對出來的”。

你看,沒有這個機緣,有些時候,你根本就對不出來。

總之,要想讓這個對聯對出來,就先要把上聯的含義講清楚(不能牽強附會),要由幾個專業人士組成評審小組作為第三方,否則,他出1個億,你都沒有人能對出來!

但換一個角度,這種征集,引發大家熱議,對于弘揚傳統文化,是很有好處的——畢竟,随着外界文化的侵入,資訊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與傳統漸行漸遠了。

(原創文章,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