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七旬老人万元征集对联,45年收到5、6千下联却无一满意,原因何在

近日,山东一名72岁的老人悬赏1万元征集下联的新闻引起了很多文化文学爱好者的兴趣。据报道,老人在1977年的一次工会活动中出了一条上联,当时的悬赏是5元。在月工资只有10来元钱的上个世纪79年代,5元可谓是一笔“巨款”!

可45年过去,奖励金额从5元钱涨到了1万元,王玉成老人收到从全国各地发来的五六千条下联,当至今没有中意的。

为何一副对联,几十年都没人对上?

难道,这真的是一幅“绝对”?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对联、绝对以及什么叫做“中意”的下联,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一、对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属于一种对仗文学体裁。总体来说,对联有4个要求: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2. 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3. 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虚对虚,实对实”;4. 要内容相关,上下相衔。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成都遍种芙蓉花,后来成为成都的简称),据《蜀梼杌》记载,孟昶在寝宫门板的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是有记载以来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七旬老人万元征集对联,45年收到5、6千下联却无一满意,原因何在

对联的种类很多,可以字数来分,比如著名的《笠翁对韵》中就有很多。目前看来,最常见的是7字对联,中国现存最长的对联是四川(现重庆江津)的清末廪生、文学家、学者钟耘舫在六十大寿的自提联,上下联各446字,总共892字。

而清末张之洞在屈原庙湘妃祠联共有408字,算是影响最广泛的长联。而清朝孙髯翁为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所做的长联堪称"古今天下第一联",共180个字,引经据典,对仗工整,意境雄阔,至今读来,让人豪气顿生,又有人生之慨。

七旬老人万元征集对联,45年收到5、6千下联却无一满意,原因何在

按照使用的场合来分,对联还可以分成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赠联、行业联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专用联和通用联。

二、绝对,千古绝对有几多?

在写作的时候,一般都是有一个创作者写出一个完整的上下句(有的还需要横批),但也有一种情况,就是想出一条上联之后,就想不出下联了,这就需要有人帮忙。还有的是文人之间相互唱和,对对子,可是中国一项传统的文化活动哦。

但有些时候,上联出来之后,迟迟对不出一个中意的下联,如果很长时间都对不出,就成为“绝对”,如果数千年都对不出,就叫做“千古绝对”。

举个例子,著名的对联“烟锁池塘柳”,据说是乾隆皇帝所出,这一上联,意境非常优美,关键是含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后来有人对出“镜涵火树堤”,虽也有金木水火土,但太过于矫揉造作。直到200多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万炮轰鸣,有人就想起了“烟锁池塘柳”,就对出“炮镇海城楼”。有人认为已经相去甚远,事实上,上下相衔,既可以是意境同类,也可以相反,我以为这是最好的下联。

还有一副对联,与成都的望江楼相关,上联是“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也是很多年之后,有人对出“印月井,映月影,印月井中映月影,月影万年,月井万年”。

据我所知,有一副对联,1000多年都没有人对出,据传说是苏轼佛印等人游览西湖时无名氏所做,大才子俗事都没有对出,上联是“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湖”。有不少人对,但基本上达不到词性一致的要求。比如,“擎酒碗,过九碗,酒碗失九碗,久惋酒碗”,很明显对不上。

三、中意的对联,是出对人的个体感知

讲了有关对联的一些知识,我们再来看这副对联。王老先生出具的上联是“易卜生安徒生生生 生花妙笔”,“易卜生”是挪威戏剧家、诗人,代表作有《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安徒生”更是家喻户晓的童话作家,作为著名的作家,两人的文字确实是“生花妙笔”。

七旬老人万元征集对联,45年收到5、6千下联却无一满意,原因何在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幅对联,还是很有意思的。但要对出来,并非难事——不就是两个人名吗?最后用一个动宾形式的并列成语来做概括吗?

所以,有网友对出:傅抱石齐白石石石石破天惊,内容平仄都不错,还算是比较工整的。本人试着对出一联:曹孟德刘玄德德德德孚众生。

但事实上,不论你怎么对,都不能如出对者的意——只要出对者愿意,永远都不会有满意的下联。这又是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解释权在他的手上。

比如,你按照人名来对,他会告诉你,我这个“易卜生”“安徒生”,不仅仅是人民,还是“用易经占卜人生”“平安生活一生”

第二是这个人名要有明显的别解,上联的易卜生,可以别解为用易经占卜人生;安徒生别解为安能活出一生。

很明显,这种解释非常牵强,但出对人掌握了解释权,他愿意这样解释,你能奈何?

即便有人在这个意义上也对出来,他还会说“生花妙笔”是成语“妙笔生花”的颠倒。而“易卜生安徒生生生 生花妙笔”还可以解释为“用易经占卜一生怎么能空空荡荡生活一辈子,写出妙手文章呢?”(“徒”还有“空”的含义),说背后传递出一种唯物主义史观。

十多年前,有一家报纸征集对联,出的上联是“钱钟书轻钱钟书”,我寄去了一个下联“马识途老马识途”。被评了一个二等奖,说“轻”是形容词活用成动词,还是意动用法,“以钱为轻”的意思,我的“老”只是形容词——你说,我这里的“老”还是可以理解为形容词活用成动词,还是意动用法“以马为老”呢。

写到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对联的小故事。说有一名守关的老兵,很喜欢对对联,看到读书人就要考上一考。有一次,一个进京赶考的读书人想要进关,但关门已经关闭。这个时候,老兵就出了一副对子: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读书人想了一想,对老兵说“出对子是很容易的,但要对出来非常困难,还是请老先生您自己对吧”。这一句话中,就包含了下联: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据说,这个读书人,就是宋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明白了吗?老先生的上联有5、6千条下联,老先生都不满意,原因在于两点:一是老先生掌握解释权,他可以随意解读,只要想不让你对上,咋说都有道理;二是出对子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要对出来很困难,有些时候需要机缘巧合。

举个例子,清代大才子李调元,骑马回家不小心把一个小孩垒的石头踩垮了。小孩不干,拦住他,李调元很嚣张,我是学政老爷,你不听话,就把你抓进学堂去读书。小男孩一听,既然你是学政老爷,那我出个对子,对出来了就不找你赔,对不出来就要赔。

小男孩的上联是“踏倒磊桥三块石”。你看,“磊”由三个“石”组成,巧妙运用了拆字法。大才子李调元想来想去想不出来,只好认输,帮小孩垒好了桥,才得以回家。回家之后,李调元眉头紧锁,闷闷不乐,夫人询问,李调元把这个事给夫人讲了。夫人噗嗤一笑,写了一个字,用剪刀剪成两半。李调元恍然大悟,对出下联:剪开出字两重山。

第二天,李调元兴匆匆找到小男孩,说出自己的下联。小男孩却说,对得虽好,但绝非你对的。李调元大吃一惊,小男孩说“作为学政大人,你天天与文房四宝打交道,怎么会想到剪刀呢?一定是你夫人帮忙对出来的”。

你看,没有这个机缘,有些时候,你根本就对不出来。

总之,要想让这个对联对出来,就先要把上联的含义讲清楚(不能牵强附会),要由几个专业人士组成评审小组作为第三方,否则,他出1个亿,你都没有人能对出来!

但换一个角度,这种征集,引发大家热议,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是很有好处的——毕竟,随着外界文化的侵入,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与传统渐行渐远了。

(原创文章,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