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樓夢:曹雪芹“一把辛酸淚”的背後,隐藏着一個悲劇時代

上一篇拙文(詳見《“行”走紅樓》系列拙文 70《“懷金悼玉”,真的“大有深意”嗎?》)初步探讨了“懷金悼玉”的《紅樓夢曲》中所感懷的“金”和悼念的“玉”,就是以“金”之钗和“玉”之黛為代表的十二钗,而“金”和“玉”最終要歸結于“此書大綱目、大比托、大諷刺處”(第七回脂批),本篇拙文将對這一話題進行進一步探讨。

紅樓夢:曹雪芹“一把辛酸淚”的背後,隐藏着一個悲劇時代

1、“大有深意”的“金”,“大有深意”的“玉”

寶玉的太虛一夢,引夢、出夢皆用“此書大綱目、大比托、大諷刺處”的秦可卿,脂批指出:“竟不知立意何屬。惟批書者知之”,是以,第五回關乎通部書的立意大旨,是“甄士隐”之文本中至關重要的一回,其中暗藏着脂硯齋不能明說的“甄士隐”。

該回夢中的寶玉見到“其鮮豔妩媚,有似寶钗;風流袅娜,則又如黛玉”、乳名“兼美”的秦可卿,脂批指出,“兼美”“蓋指薛林而言也”(第五回脂批)。第十六回脂批指出:“凡用寶玉收拾,俱是大關鍵”,第五回的這一細節,出自寶玉眼中、将“此書大綱目、大比托、大諷刺處”秦可卿和諸芳代表钗黛兜攏到一塊,顯然正是事關通部書立意大旨、暗藏着脂硯齋不能明說的“甄士隐”的“大關鍵”。

人在世上,都要吃喝拉撒睡,沒人能夠免得了世俗生活,除此之外,還多多少少要受到國家政治所決定的時代影響,但秦可卿隐指谥号“密”的廢太子胤礽,非凡的出身讓他在世俗生活之外,還比常人更緊密地與家國政治聯系在一起,在相當程度上,家國政治在他人生中的重要性遠超世俗生活,甚至決定了一切。

服用“冷香丸”的寶钗,“任是無情也動人”,安分從時,又不失“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之壯志,是文本中集生活智慧之大成者,是以,作為“懷金悼玉”中“金”之代表,寶钗隐喻秦可卿的世俗生活部分[注1]。

黛玉的前世今生與“密”密切相關,“密“作為胤礽的谥号,具有政治意涵;她的别号“潇湘妃子”,也是亡國之典,與她一生的淚水相對應,同樣具有政治意涵,是以,作為“懷金悼玉”中“玉”之代表,林黛玉隐喻秦可卿的家國政治部分[注2]。

紅樓夢:曹雪芹“一把辛酸淚”的背後,隐藏着一個悲劇時代

2、“懷金悼玉”,一個悲劇時代的隐喻

胤礽,一個出身于清朝皇室的、極為重要的曆史風流人物,早早便被立為太子,在幾乎所有人都看好他必将繼承大清江山之時,卻兩次被廢,最終于雍正二年被迫自缢身亡[注3],他跌宕起伏、“登高跌重”的人生經曆,即使在所有的太子中,也是難得一見的,濃縮了康雍時期風雲激蕩的政治鬥争史,其影響甚至波及到乾隆初年的“弘晳逆案”,幾乎可以說,他标記了一個時代。

是以,作為“懷金悼玉”中“金”之代表和“懷金悼玉”中“玉”之代表,“兼美”于秦可卿、具有世俗生活和家國政治意涵的钗黛在用“賈雨村言”敷演的“甄士隐”之紅樓文本中,就是胤礽所标記的時代的隐喻象征。

第十六回脂批指出:“《石頭記》中多作心傳神會之文”,由此我們不難意會到,“大有深意”的“懷金悼玉”,其實悼念的不隻是某個家族或者以钗黛為代表的某些閨閣,感懷的也不隻是某個家族或者以钗黛為代表的某些閨閣,而是一個時代,一個由胤礽标記的時代。

由于十二钗都是入了太虛幻境“薄命司”中的夢中人,是以,這個時代是一個悲劇的時代。第五回脂批指出:“題隻十二钗,卻無人不有,無事不備”,是以,文本雖然假借意在“使閨閣昭傳”,“懷金悼玉”,卻“甄士隐”了一個悲劇的時代,我們從中可以窺見一個悲劇時代的全貌,文本是以處處顯悲辛,也處處潛悲憫。

紅樓夢:曹雪芹“一把辛酸淚”的背後,隐藏着一個悲劇時代

3、“懷金悼玉”裡“甄士隐”了一個怎樣的時代?

開篇,癞僧一見到英蓮便大哭其“有命無運、累及爹娘",脂硯齋對此感慨萬千:“看他所寫開卷之第一個女子,便用此二語以定終身,則知托言寓意之旨,誰謂獨寄興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賢之恨,及今不盡,況今之草芥乎!”“二賢之恨”都源自于未能實作的正統政治之理想,是以,文本中一定暗藏着“及今不盡”正統之恨。

作為“此書大綱目、大比托、大諷刺處”,隐指胤礽的秦可卿,當然是文本中的正統;“箕裘頹堕皆從敬”的賈敬,隐指雍正,當然就是文本中的非正統。由于賈家内部既有秦可卿,又有賈敬,是以,“寫假則知真”(第二回脂批)的賈家内部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就不僅僅隻是藝術再現作者家族往事,還暗喻皇子之間的正統與非正統之争,是以,文本中暗藏着一個正統與非正統激烈厮殺的、極為動蕩不安的時代,而“及今不盡”正統之恨意味着正統的結局也一定是敗亡,正統之象征秦可卿當然就是悲劇人物,她必然要入“薄命司”。

作為正統的象征,秦可卿(胤礽)自己的人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悲劇一一政治上高開低走,“登高跌重”,最後連人身自由都失去。即使遠離了政治中心舞台,回歸世俗生活,也不得善終,雍正二年,被迫在“一座高樓上懸梁自盡”。是以,入了“薄命司”的秦可卿其實并不是“淫喪天香樓”,而是因正統敗亡而死。

入了“薄命司”的秦可卿所謂的“兼美”中,既有钗,又有黛,是以,“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挂,金簪雪裡埋”的钗黛,同樣也都入“薄命司”,還是諸芳之冠。她們一個淚枯夭亡,一個“好知運敗金無彩”,在繁華落盡之後“處處風波處處愁”,與“兼美”秦可卿一樣,也都是正統消亡、非正統得勢的受害者。當然,與秦可卿和钗黛一起為這個悲劇時代繪像、也同入“薄命司”的其他十二钗同樣大都[注4]也是如此。

是以,“大有深意”的“懷金悼玉”,感懷、哀悼的是一個正統與非正統慘烈鬥争下正統敗亡的悲劇時代,多少人是以沉淪在苦難漩渦中而不能自拔,又有多少美好的生命是以而消失。第八回“金玉初聚”時,有所謂後人嘲戲之詩的末二句一一“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脂批在指出“末二句似與題不切”的同時,又說“批得好,正是極貼切語”,原因就在于此。

是以,以夢幻形式呈現的文本,其實就是一面文學魔鏡一一風月寶鑒正面“大旨談情”,但映現在背面的卻是“心傳神會”的深刻社會主題一一“懷金悼玉”,即悼亡正統漸行漸遠直至消亡的時代,感懷在這時代之下,所有的悲劇人生,文本因而顯得既夢幻又現實。

紅樓夢:曹雪芹“一把辛酸淚”的背後,隐藏着一個悲劇時代

4、作者的“辛酸淚”

脂硯齋在最後的批語中指出:“能解方有辛酸淚,哭成此書”,那麼,怎樣才能從用“賈雨村言”敷演的“甄士隐”之文本中,看到作者的“辛酸淚”?

胤礽所标記的時代,即第一回跛道對癞僧所說的“三劫”、脂批所謂“想是九十春光寓言也”。“九十春光”裡,正統并不是沒有過美好的時光,相反正統一方曾經占據過壓倒性的優勢,但作者偏偏卻在非正統一方即将取代正統一方前後出生。

如此生不逢時,讓作者一生跌宕起伏、颠沛流離。這一切對作者具有深遠影響,也一定會呈現在“寫假則知真”的紅樓文本中。

文本中,寶黛钗等一幹所謂的風流冤孽都生逢末世。在黑暗的末世裡,故事終局之時,“玉在椟中求善價”的寶玉隻能在《紅樓夢曲》的《終身誤》和《枉凝眉》中“懷钗悼黛”,詠歎以钗黛為代表的諸芳,同時也在感懷自己的悲劇人生;黛玉除了淚枯夭亡,别無他路;“钗于奁内待時飛”的寶钗,也沒有“時飛”的機會。寶玉是作者的“自寓”(脂批),而寶黛钗一體[注5],是以,“大有深意”的“懷金悼玉”裡,寄寓了生逢末世的作者對自己生不逢時的人生際遇無限感喟。

天生奇才又兼懷濟世之志的作者,像黛玉一樣才華橫溢、天賦異禀,也像寶钗一樣博學多才、融彙百家,卻生逢末世,最終被牢牢地封閉在時代的“椟中”、“奁内”,不僅“無緣補蒼天”,連正常生活也舉步維艱,這正是作者“辛酸淚”之源。

但是,即便如此,作者還是如同“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的薛寶钗一樣,雖然紅塵給了自己那麼多磨難,但他依然熱切地擁抱這個荒涼的世界;雖然末世虐他千萬遍,但傷痕累累的他,依然待生活如初戀,依然“光陰荏苒須當惜,風雨陰晴任變遷”,對未來懷有美好的憧憬。

是以,作者的“辛酸淚”并不是絕望、頹廢的代名詞,而是倔強、永不屈服的象征。也正是因為如此,世間才會有這麼一部以夢幻形式呈現的“懷金悼玉”之不朽傳奇。

注1、詳見《“行”走紅樓》系列拙文 30一37黛玉部分

注2、詳見《“行”走紅樓》系列拙文 41-44寶钗部分

注3、十二钗正冊中關于秦可卿的畫一一“高樓大廈,有一美人懸梁自缢”,即暗示胤礽的最終結局是被迫上吊身亡,當然這是文本中“寫假則知真”的曆史。詳見《“行”走紅樓》系列拙文 2《秦可卿之死》

注4、用“大都”而不是“都”,原因在于十二钗雖然都身處正統之象征一一大觀園中,但并不都是完全屬于正統一方,比如李纨擁有與非正統一方代表賈環如影随形的兒子賈蘭,“三春去後諸芳盡”,但她卻是非正統一方得勢的受益者,追随着春風得意的兒子,成為大觀園的反叛,與非正統一方一起奔向“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的結局。後續拙文将對此作進一步探讨。

注5、詳見《“行”走紅樓》系列拙文 57《寶黛钗一體于秦可卿》

作者:郭進行,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