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堅持原創的760篇
每個普通人,都值得被溫柔以待,他們都曾存在過,哪怕非常渺小。
生活本就不是為了偉大的理由,而是很多微不足道的理由堆砌而成。
忐忑的心情,打開房門背後未知的世界,裡面雖然雜亂,但是充滿了生活氣息。
牆上,地上,還攤放着很多大學考試的資料。
還有許多沾滿鮮血的紙巾,藥袋。還有那些字條,便利貼。
房間的主人,已經去世了。
這些散落一地的東西,無聲無息,但凡仔細看看,就能推測出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出身貧苦不得不放棄大學夢的青年,為了補貼家庭生計,在黑心工廠高壓實習.
雖然過勞工作,依然懷揣理想,努力工作,努力學習,踏實認真被剝削。
受了工傷,還記得媽媽叮囑他的,要感恩這份工作,要努力,獨自忍耐病痛的深夜中失去了生命。
而黑心工廠,為了少賠償,半是哄騙半是威逼,繼續壓迫,欺負實習生的聾啞父母,希望他們接受微薄的私了費用,這是個人操作失誤,而不是工傷。
而這一切,都被默默注視着,溫柔地向逝者父母轉述最後的資訊。
他們是遺物整理師,專門為去世的人進行遺物整理。
家政?垃圾回收?
這大概是比,法醫和殡葬行業,還要冷門和被誤解的落寞行業。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對這個行業,都是一無所知。
是以當2021年我打開這部網飛Netflix獨家原創的韓劇《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的時候,即使最好了被煽情催淚的心理準備,我還是流淚到天亮,一口氣熬夜看完。
舍不得等到第二天,中間看看停停,抹把眼淚,看看小甜劇,緩一緩再來,接着哭叽叽。
網飛催淚神劇,勇敢直面骨感:做個好人,好好生活,不作惡
每個死亡背後,引出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部劇仿佛溫柔一刀:
歡迎來到現實世界,要面對求而不得,不可理喻,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當我看到這本書,以為會是電視劇的相似情節和補充延續,
卻沒想到,又增添幾分不一樣的心情——
《遺物整理師》

作者金完,出生于南韓首爾,為了成為專業作家,三十多歲時開始去鄉村生活。此後的幾年裡,一直在日本進行采訪和寫作,就像我們第一次聽說這個概念,就是日本電影《入殓師》。
他開始對為逝者收拾殘局這件事情産生了興趣。從日本回國後,他成立了特殊清掃服務公司“Hardworks”,一邊工作,一邊記錄他面對死亡現場時關于逝者生活和情感的真實感受。
就有了這本一出版,就成為當年現象級的暢銷書。
01 最終我們留下來什麼?
書中每一篇随筆,不同于我們以為的工作日記,是對印象深刻的整理經曆的記錄,而且不帶預設,不帶偏見地描述。
他帶着很強的共情力,去看待每一次的客戶,去思考每一次死亡留下些什麼。
生而普通但是異常善良的姑娘,在決定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都能顧慮到,盡可能減輕替她整理房間的人的負擔,提前做好垃圾分類,當看到難得一見的井井有條,可以想象到作者的沖擊:
她為什麼不把這一份善良留給自己?
又或者,正是這份善良,變成了她短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呼蘭在《脫口秀大會》中關于“中年危機”體驗鬼屋的段子,每一次看都快樂地笑出聲:
那些催繳費用,信用卡賬單,貸款的各類銀行和機構,可能要比自己的親朋好友,更加希望當事人可以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活到老,還到老。
遺物整理師也要經常面對這樣的場景:
互相之間不往來,或者遠房親戚突然聽到死者去世的消息,很少有人會痛痛快快地站出來說:“好,我會負擔為他舉辦葬禮和清理房間的所有費用。”
而是會考慮會不會是以背負債務,同時快速簽下放棄死者遺産的保證書。
還有很多生活已經一塌糊塗的人生,在他們暗無天日的房間中,也能感受到痛苦,淩亂和絕望。
好像貧窮的人大多數都會孤獨的死去。
貧窮,孤獨,就像兩個好朋友,肩并肩在世界上獨行。
相由心生,物也能顯示主人的過往,各種各樣的遺物整理現場,反映出的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生。
無關對錯。
生活的底色就是孤獨和蒼涼。
說到底,人生都是一場獨自前行。
每一種生存都不是輕而易舉的。
人類的悲喜從不相通。
沒有人真的可以做到,和别人感同身受。
但我也能讀出共生在消極裡的積極思考:
我們每天使用很多東西,接觸很多人,做了許多事,産生了很多因果,這麼努力地生活,最終我們真正會留下來什麼?
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我們存在的痕迹,要展示給陌生人,帶着這種心态,我們的生活方式會不一樣嗎?
如果我們帶着上述問題,重新審視生活,改變自己,為了創造不一樣的答案,我們會改寫人生結局嗎?
我覺得每個人的答案本就不該千篇一律,
相同的是,如果思考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再去經營自己的人生,不一定會有巨大改變,但一定不會輕易後悔萬分。
02 見衆生,見自己
認真看完書,關于遺物整理師的日常,其實就變得清晰可感。
在作者娓娓道來的記錄中,我們可以體驗到這份職業的辛苦,特殊,不被了解。
就像作者說的,直到2018年,這份職業才有了自己獨立的名字,遺物整理師。
但在名單分類中,仍然不是獨立的行業分類,還被劃歸在清潔家政,防疫員和管道工中。
因為作者保持無所不思的心态,尊重了解的态度,外加敏感的觀察力和優秀的持續寫作,我們才能了解到:
除了細膩勤勞,這份工作特别需要強健的體魄和強大的内心:
各類現場的限制視覺沖擊程度,難以想象的體力透支和技巧加持,以及每次完成工作後,難以言喻的心靈沖擊和情緒波動。
即使作者的文筆已經非常生動輕松,但細思之下,都是由衷佩服。
你會去做這樣的職業嗎?
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這似乎是這份職業經曆帶來的無可避免的消極面。
他也會因為讓人懷疑人生的工作現場,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和堅持:
來收拾這個無法了解的人制造的垃圾場的我,又是誰呢?
為什麼呢?
有什麼意義呢?
至少他找到了自洽的方式:
懷着溫柔強大的同理心,作者在為這些停止的人生提供最後一次服務的時候,
不隻是清理遺物,垃圾,痕迹,他也在清理自己的心。
大概也是一位作家為什麼轉型去做這份工作,搜集素材,探索自己,兩者兼有。
就比如那些差強人意的垃圾山現場,人們生前的習慣,其實也能看出,自己對自己生活狀态的滿意程度。
他們能把垃圾山當作安樂窩,把錢扔在垃圾堆裡,是不是也意味着他的人生可以被如此随意對待?
他對這些人也充滿了溫柔,而不是刻闆印象的質疑:
也許他們也是生活中的犬儒主義,不被金錢所困,像狗一樣去過幸福的生活。
所有的存在都是高貴的,所有的人生都值得溫柔以待,每個人的生存都不是輕而易舉的。
甚至還會有更深刻的人生感悟:
不管什麼樣的人生選擇,自由選擇的權力才更重要。
一次次經曆之後,他總結出共性的特點:
你是誰,你的底層思維,就會決定你能看到什麼,看到一個什麼樣的自己。
如果看到了極度的孤獨,那就說明我們很容易再次沉浸在自己的孤獨中;
如果看到了恐懼不安,絕望痛苦,那說明心中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還留存着這些情緒和回憶。
同樣地,看得到底層人士在困境中還想着努力過自己人生的努力,也會讓他倍感鼓舞:
人在哭笑不得的時候,選擇笑會更好一點。
可能我就是為了明天一頓美好的飯,而願意今天好好過。
明年為了去看一場櫻花,今年好好過。
這又何嘗不是給自己的經常性心靈抗壓測試?
真正能很好消化這些負面情緒,戰勝心态的自己,才能勝任這份工作的日常。
透過書本,感受我們不會有的經曆,也是一種見衆生,見天地,最後見自己的過程。
03 如何坦然面對“老病死”?
這其實就是個否命題。
人活着最諷刺的一點,就是總要背負着死亡活下去。
我們好像一直都在努力生,延緩老,避免病,卻總是忌諱死,不願提及,不想面對。
永遠無法坦然的人之常情。
作者,随時接觸死亡,随時思考死亡。
已經超乎常人,對死亡懷抱更客觀更平靜的态度,還是無法避免内心的沖突拉扯:
日常面對别人對他的褒獎評價,他是個偉大的人,也會油然而生這種滿足感;
再回來直面一次次真實清晰的死亡,承受内心的壓力,将那種有些飄飄然的美好打成碎片。
他的工作成就越多,意味着去世的人更多。
隻有真正善良的人,才會為此感到難過,深刻反思。
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後生,其實都是一樣的豁達。
就像村上春樹說過的,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面對死亡病痛,無法更改的自然規律,我們可能對世界無能為力,我們隻能改變自己。
有限的人生裡,我總會錯過,總有遺憾,但是抓緊時間,行動起來,盡情熱愛,盡情體驗。
看喜歡的書,做想做的事,見想見的人,改變想改變的自己,毫無保留地熱愛轉瞬即逝的東西。
列一個長長的心願清單,或大或小或幼稚,都無所謂,然後就從現在開始一一實作。
珍惜相處的時光,提升陪伴的品質。
平衡着自己的欲望野心和知足常樂的坦然,保持适度的危機感焦慮壓力和心态情緒的穩定。
無法完美的人生,盡量不後悔。
在經曆了魔幻的2020之後,對着天災人禍,人世無常,除了痛心,還有對自己風平浪靜的日子的珍惜。
想想東加爆發的火山,流調裡辛苦的平凡大衆們,我對着工作中讓人頭秃的對手的火,也能壓下去了。
我已經很幸福,很幸運了。
修煉出一種更豁達的人生觀去看待世界,大概就是閱讀這些題材的書籍的最大收獲。
挺過生老病死的人,生活也一定能繼續好好得扛下去。
作者:小冒,讀書賬号“芸淡風傾愛讀書”,影視劇評賬号“芸淡風傾”。
年讀120+本書,兩大視訊網站入駐作者。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台50w+,用愛發電。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
願意寫深度思考劇評+書評的娛樂生活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