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41歲一直等到115歲,用75年光陰癡守一生:軍嫂的愛情故事

作者:聲影新播客
一生守望他,青絲到白發;我郎為百姓,殺敵赢天下;盼他平安歸,心中多牽挂。他為革命生,我為團圓家。心兒随他走天涯,他信革命我信他,想他夢他思念他,哪怕隻說幾句話。心兒随他走天涯,他信革命我信他,想他夢他思念他,惟有夜夜望月牙……

這是一首革命紅歌,歌名是《一生守望》,由知名歌手王喆演唱,也是電影《發姑》的主題曲。這部電影深情演繹出革命年代,一個農婦守望紅軍丈夫一生,跨越3個世紀的曠世愛情故事,一個“最悲壯的紅色革命愛情經典”。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不是虛構的,而是真真實實存在過的。這個農婦就是陳發姑,被人們親切稱呼為“共和國第一軍嫂”的客家女人。

從41歲一直等到115歲,用75年光陰癡守一生:軍嫂的愛情故事

電影《發姑》

1. 從兩小無猜到喜結連理

1894年10月的一天,江西瑞金縣武陽區石水鄉下山壩大屋,一家姓陳的貧苦農民家裡,一聲嘹亮的啼哭響起,一個女嬰誕生了,這個女嬰就是陳發姑。可憐的是,她的母親在她來到人世間還不到200天就撒手人寰,離她而去。陳家實在是太窮了,沒法養活這個女嬰,于是她的父親就把她送給了同鄉上山壩大屋一戶姓朱的人家當童養媳。而不久以後,陳發姑的父親也不幸離開了人世。

從41歲一直等到115歲,用75年光陰癡守一生:軍嫂的愛情故事

《發姑》劇情:新婚

自從領養了陳發姑,朱家父母視這個女孩如同己出。朱家隻有一個獨子,名叫朱吉薰。這兩個小孩打小一塊長大,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感情很好。到了19歲,朱家給這兩個孩子操辦了婚禮。從此,他倆就成了夫妻。雖然日子很清貧,但夫妻倆相親相愛,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如果是和平年代,他倆可能會白頭到老,相守一生。但那時的中華大地上已經狼煙四起,戰争一觸即發,這一切同時也深深改變了這對年輕夫妻的命運。

2. 從夫唱婦随到勸夫參軍

從41歲一直等到115歲,用75年光陰癡守一生:軍嫂的愛情故事

《發姑》劇情:成立蘇維埃政府

1931年,正是大革命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中國共産黨在毛澤東、朱德帶領下粉碎了國民黨的第一、二、三次圍剿。在江西建立了以瑞金為中心的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同時不斷發展和鞏固。從那以後,蘇區便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擴紅運動”。

37歲的陳發姑知道這一消息後,立刻就自告奮勇加入了區裡的宣傳隊——武陽區藍衫團,成為村裡的婦女幹部。她積極組織和動員村裡的姐妹們籌糧籌款,為紅軍戰士縫軍衣、打草鞋、洗衣裳;到紅軍醫院裡幫助照顧傷病員、送飯……那一段日子,是陳發姑最開心的日子,喜歡唱山歌的她,成了蘇區隊伍中的“百靈鳥”。

有一天,區裡到上山壩召開參軍動員大會,鼓勵村民們積極參加紅軍革命。夫妻倆知道打土豪、分田地,讓老百姓翻身做主人,一切為的都是老百姓,聽得他倆心潮澎湃,丈夫朱吉薰也萌生了參軍的念頭。

從41歲一直等到115歲,用75年光陰癡守一生:軍嫂的愛情故事

《發姑》劇情:沖突

回到家裡,朱吉薰把自己的想法和母親說後,年邁的老母親一時無法接受。知道朱吉薰要去參軍的消息後,他的伯父過來勸朱吉薰說:“你知道參軍是要幹什麼的嗎?那是去打仗!打仗是會死人的,而你是獨子,你走以後,你母親怎麼辦?”朱吉薰沉默了,一言不發。到了晚上,朱吉薰輾轉反側,參軍的念頭愈發強烈。陳發姑于是做起了丈夫的說服,柔聲細語地說:“我們都是窮苦人家,參加革命是為了更多人的幸福生活,這樣的事情我們應該去做。家裡還有我呢,我會照顧好母親的。”妻子的話,堅定了朱吉薰參軍的決心。第二天,他便到區政府報名應征,成為當時全區第一批參加紅軍的青年。

3. 從送别丈夫到四處逃亡

1934年10月,因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駐紮在蘇區的紅軍不得不轉移,開始了彪炳史冊、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裡長征。朱吉薰作為瑞金籍的一名紅軍戰士,自然也要跟随大部隊轉移北上。

随着長征日子的臨近,陳發姑的工作越發繁重,她和其他婦女日夜不停編織草鞋,從最初的一人一天20雙,增加到後來的一天36雙。為了完成任務,她們經常通宵達旦編織草鞋。晚上蚊子特别多,作坊内又很悶熱,要靠點檀香驅趕蚊子,蚊子趕跑了,人也快熏暈了。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陳發姑她們很好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

長征北上出發的前兩天,陳發姑用平時攢下來的錢,買了幾尺布,為丈夫縫制了一套衣服,并做了一雙布鞋。臨行前的那一夜,夫妻倆有說不完的話。陳發姑緊緊地依偎在丈夫的懷裡,滿眼都是淚水。朱吉薰輕輕撫摸着她的臉頰,安慰她說:“不要難過了,等着我,等着革命勝利的那一天,我一定會回來的……”陳發姑用力地點了點頭,安慰着自己的丈夫:“你放心地走吧,我會等你回來的,一直等到你勝利歸來。”

從41歲一直等到115歲,用75年光陰癡守一生:軍嫂的愛情故事

《發姑》劇情:送别

第二天,夫妻倆揮淚告别,朱吉薰跟随紅軍開始了偉大而又漫長的長征之路。從那開始,陳發姑就開始了她漫長的等待,等待她心愛的丈夫有一天能平安歸來。在思念的催動下,她開始給丈夫編織第一雙草鞋。

自從紅軍長征離開後,國民黨軍隊很快攻占了瑞金,并對革命群衆和紅軍家屬進行了瘋狂的迫害。陳發姑也不幸被捕,因為她既是蘇區幹部,又是紅軍家屬,敵人對她進行了嚴刑拷打,逼迫她脫離組織并和丈夫離婚。陳發姑絕不屈服,她挺過了敵人的迫害,頑強地活了下來。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陳發姑也沒落下每年給丈夫編制一雙草鞋的事情。

從41歲一直等到115歲,用75年光陰癡守一生:軍嫂的愛情故事

《發故》劇情:發姑被捕

煎熬中,陳發姑度過了3年。時間來到了1937年冬天,唯一與陳發姑相依為命的婆婆也因病沒錢醫治而撒手人寰。再加上國民黨當局以“追逃費”為由對她苦苦相逼,無奈之下,陳發姑選擇在一個深夜,逃出了她的故鄉,從此開始了颠沛流離的逃亡生涯。

陳發姑孤身一人逃到拔英鄉的面寮口深山中的破寮子裡,靠挖野菜為生,甚至有時摘草來充饑。後來,她在拔英鄉的深山老林裡,遇到了伐木勞工,就給他們做飯,進而活了下來。再後來,陳發姑離開了深山老林,流亡到了緊鄰江西的福建長汀四都,在這裡她靠給人家挑竹蔴為生。後來又流亡到長汀縣古城鎮,就跟着别人砍柴,賣柴火為生。最後她兜兜轉轉,又回到了江西瑞金的葉坪鄉,給一個大戶人家做了傭人。

從1934年到1958年,在颠沛流離的日子裡,陳發姑始終不變地做一件事,那就是每年都給丈夫編制一雙草鞋。陳發姑在逃亡的日子裡,總是念念不忘她的心上人,送别丈夫時的那首瑞金山歌也時常從她的嘴裡飄出來:“哇哩(說了)等你就等你,唔(不)怕鐵樹開花水倒流。水打石子翻轉身,唔(不)曉我郎幾時歸?……”

4. 從進敬老院到安然離世

1958年春,無兒無女,64歲的陳發姑挑着她從41歲起編制的24雙草鞋住進了葉坪鄉光榮敬老院。從此後,人們就經常聽到院子裡飄來老人哼唱的《送郎當紅軍》,也經常看到老人倚靠在門口,似乎總在等待着什麼。一聽說有上司或記者來了,她總是拄着拐杖向來人打聽,一如既往地問一句:“有沒有我家吉薰的消息呀?”這句話,老人不知道說了多少遍。

從41歲一直等到115歲,用75年光陰癡守一生:軍嫂的愛情故事

《發姑》劇情:不相信丈夫犧牲

從丈夫離開後的那年,隻要是從前線或遠方來的紅軍,她總是問這句話。後來政府也進行了相關調查,認定她的丈夫可能在長征途中失蹤了,也有可能犧牲了。但發姑心中始終堅信她的丈夫沒有死,堅信丈夫一定會回來找她。也有人勸她别等了,甚至有人勸她改嫁,而陳發姑從不動搖,一如既往守候着她的愛情,等候着她心愛的丈夫歸來。

從41歲一直等到115歲,用75年光陰癡守一生:軍嫂的愛情故事

《發姑》劇情:回憶過去

與此同時,陳發姑依舊沒有改變之前她每年編織一雙草鞋的習慣,以她獨有的方式表達着那份執着,那份堅貞。和陳發姑有過交往的原瑞金市政協主席楊曉甯回憶說:陳發姑每天做完事之後,都會搬一把竹椅坐在門口望着遠方。每當有人勸她不要等了,陳發姑都會說一句“他信革命我信他”。

那份等待的執着,那份愛情的堅守,讓無數人動容。陳發姑從一頭青絲等到了滿頭白發,從顧盼明眸等到了老眼昏花,從青春歲月等到了期頤之年,一直等到了離開人世間的最後一刻。2008年9月12日上午,陳發姑——這位走過3個世紀的老人,在敬老院安然離去,享年114歲。

從41歲一直等到115歲,用75年光陰癡守一生:軍嫂的愛情故事

發姑與草鞋

75雙草鞋,75年的守候,那是一份對愛情的堅貞守望,更是一份對革命的堅定信仰。那句“他信革命我信他”,傳遞的不僅僅是愛情,更是家國情懷。也正因如此,黨和國家并沒有忘記這位平凡而偉大的軍嫂,不僅為她塑起了雕像,而且以她的故事為原型,拍攝了電影《發姑》,這才有了文章一開頭的那首催人淚下的《一生守望》。

從41歲一直等到115歲,用75年光陰癡守一生:軍嫂的愛情故事

陳發姑雕像

結語:

革命年代,血雨腥風,無數的仁人志士為國家抛頭顱、灑熱血。新中國成立的背後,有無數像朱吉薰一樣的無名戰士犧牲在戰場上,他們背後也有無數像陳發姑那樣舍小家顧大家的無名家屬。國家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他們的英雄事迹已經傳遍大江南北。謹以此文緬懷這位“共和國第一軍嫂”。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聊史更新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