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人活着的價值,主要在與于靈魂的覺醒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青苗随筆
一個人活着的價值,主要在與于靈魂的覺醒和思考的能力

古人雲:“持盈履滿,君子尤兢兢焉。”失意時遭受罪責,都是在得意時埋下的禍根。成功和圓滿時,君子都應謹慎做事,虛心處事。

口無遮攔地說大話、沒有底線地開玩笑、随随便便地發洩情緒、不屑一顧地品頭論足生活中,這些行為往往令人反感。

而真正高情商的人,擁有将心比心的善意,懂得靈活變通,能在相處時讓人感覺舒服。高情商社交的9個細節願你溫暖别人,也照亮自己。

電影《霸王别姬》裡有這樣一句話:“人呐,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人生短暫,活得輕松還是狼狽,決定權往往在自己手裡。

年輕的時候,心智不成熟,總是很在意别人的評價,無法得到認同的時候,就會感到無比焦慮和沮喪。

看到身邊的人,過上了更好的生活,而自己還在原地踏步,這種失落感瞬間來襲。

為了能夠追求步伐,常常會迷失方向,可這一切努力,到頭來不過是讓自己感到精疲力盡而已。

到了人生的最後,你會發現,所謂的成功不是權力有多大,金錢有多少,而是你的靈魂是否真的自由和喜樂。

人這一輩子,其實隻有一件事要做,懂了你就不累了,那就是:做好自己。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一場比賽,從生命開始的那一刻,我們就陷入了一種比較中。

學生時代,成績要比别人好;畢業之後,事業要比身邊的人更穩定;成家以後,要和所有人一樣,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可是每個人的生活節奏是不一樣的,不是誰都能夠在規定的時間裡,做好每件事情。

一個人不開心的原因,不是因為生活陷入了困境,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較中産生的。

當你一味地希望自己比别人過得更好,一旦沒有做到,心裡就會有落差。比到最後,你所體會到的不可能是幸福,而是挫敗罷了。

米蘭昆德拉說過:生活在别處。我們常常會羨慕别人的生活,總覺得自己的遭遇是最凄苦的。但現實情況并非如此,别人同樣需要經曆滄桑和考驗。

另外,當下的你也有值得被别人羨慕的事,隻是你從來沒有發現過它的存在而已,因為你的目光始終在别處。

想要過得滿足和幸福,就要少一些比較,因為人生并不是與他人的一場比賽。

每個人最終的歸宿都是自己,唯有學會做好自己,并珍惜當下的一切,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可貴與美好。

有句話說得好:“永遠不要把人拿來比較,每個人都與衆不同,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差異性。”

我們總會遇到比自己更優秀和聰明的人,也有你無法抵達的山頂。與其渴求得不到的,不如學會放下,帶着一顆好的心态去過好屬于自己的人生。

那些真正可以做好自己的人,内心世界通常都更加豐盈,也能和生活的美好不期而遇。

做自己,不解釋,不妥協,不讓步,人心很複雜,即使你已經付出了全部的真誠,可依舊有人會在背後诋毀你。

二三十歲的時候,你會急着去解釋,希望身邊的人能不要對你有所誤解。

可是,解釋多了,也就累了,而且毫無效果。不喜歡你的人,依舊不喜歡你。但丁曾說過:“走自己的路,讓别人說去吧。”

真正成熟的人,不會浪費時間去和不值得的人辯解,而是會自我勉勵,盡量讓自己不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失去力量。

會接納當下的現狀,并勇往直前,最終也可以活出自己所想要的生活。

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喜歡你,也總會有人不喜歡你,這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别人怎麼看,怎麼說,那是别人的事,我們有什麼必要去在意呢?隻有做好自己,才能遇見愛和幸福,生活就像是一台劇,要走怎樣的路完全取決于自己,就像電影《頭文字D》裡的一句台詞一樣:

“這世界隻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也許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但你同樣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過上理想的生活。

有些女生,因為原生家庭的關系,從來沒有得到過愛,是以對待感情總是很自卑,而且不覺得自己值得被愛。當你帶着過于悲觀的情緒去生活,很難駕馭自己的人生。

你要明白,過去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有什麼樣的成長環境,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

但是往後的路怎麼走,往後的你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則完全由你說了算。

人活一輩子,其實要做的就是這四個字:做好自己。假如你總是一味地追求别人的了解和認可,或者在比較中度過。

那麼終将生活在束縛和壓力下,很難體會到自由和快樂。生命就隻有一次,忠于自己的内心是一生的修行。

從現在開始,努力做好自己吧,抛棄所有的設限和世俗的桎梏,做一個足夠勇敢的人。用你所喜歡的方式去生活,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

叔本華說:“在和别人交談時,要克制去糾正别人的沖動,盡管我們這樣做出于好心。有時候,當我們發現别人的言語出現了錯誤,我們便想要去糾正他們。

結果,我們換來的,不是對方的感激,反而是對方的反感。有時候,不去糾正别人的錯誤,是一份難得的自律。

不糾正“明知故犯”的人,有的人的言論,明眼人都能看出是錯誤的,但是,他們依然“理直氣壯。”

當我們去糾正他們的錯誤的時候,他們便會與我們“胡攪蠻纏”,來證明他們的“正确。”如果我們被他們的“詭辯”所迷惑,那麼,他們就會更加肆無忌憚;

反之,如果我們把他們辯得“啞口無言”,他們便會撕下自己的面具,恬不知恥地說道:“我是錯了,但是,我就要這麼說。

”當他們撕下了面具,他們做事情,就會更加無所顧忌。俗話說:“人不要臉,天下無敵。”說的便是這種人。

是以,面對明知故犯的人,我們是沒有必要糾正他們的錯誤的。事實上,這樣的人,就屬于“朽木不可雕也。對于這樣的人,除了懲罰可以讓他們收斂一點,再高明的道理,也不會讓他們有所改變。

不糾正“無傷大雅”的事,很多人痛苦的根源,在于看不慣親近的人的錯誤。于是,他們用最大的熱情,試圖去糾正對方。結果,當對方發現了他們糾正的“意圖”,常常會産生反抗的心理。

古人雲:“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很多時候,生活中,并沒有那麼多值得我們較真的事情。

親近的人的錯誤,如果無傷大雅,那麼 ,錯誤就錯誤呗,又何必一定要強迫對方改正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某一種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卻并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那麼,正确的價值又有多少呢?

反之,如果某一種生活方式,雖有瑕疵,但是,無傷大雅,同時也能讓自己獲得快樂,那麼,又為何不能選擇呢?

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容納别人無關緊要的缺點,既是放過了自己,也是寬容了别人,何樂而不為呢?

不糾正“無知”的人,有人用“對牛彈琴”來嘲笑别人如同牛一般愚鈍。事實上。

牛雖愚鈍,但那個明知對方是“牛”,還依然彈琴的人,就不愚鈍嗎?真正明智的人,是不會與“牛”辯論是非的,因為毫無意義。

有的人,有一種智力優越感,于是,他們總是熱衷于糾正别人的錯誤,來凸顯自己的聰明,期盼得到“牛”的崇拜。

結果如何呢?他們常常不僅得不到“牛”的崇拜,反而因為“牛”了解不了他們的“理論”,或者“大笑之”,或者“心生怨恨”。

鶴立雞群者,往往會受到雞群的圍攻。真正聰明的人,往往會點到即止。如果對方不明白,也不會去強求。

對方不明白,或者是因為資質差,是以,講再多也是徒勞;或者是因為經驗不足,是以,他們難以體會其中的内涵,等到時機到了,他們自然便會明白。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就是說:“上士聽聞了道,會努力去實踐;中士聽聞了道,将信将疑;下士聽聞了道,哈哈大笑。”智者,往往會把“道”講給上士、中士,至于下士,就不會強求他們了。

這世間的對與錯,有時候是相對的,在我們的角度看是錯的,也許換一個角度,又變成了對的。

一個人,隻有時刻保持謙卑,保持“君子常過”的心态,才能不斷提升自己。

《菜根譚》說:“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搞道德教育就需要把仁義禮智信作為淨化人心、優化人心的基本精神食糧。

“德:愛曰仁”,在社會上生活不能無德,無德的人寸步難行。要在人間正道上行走,就應該洗滌我們的精神,使我們的精神回歸于至善。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我們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一味追求完美,因為不完美,我們才會去努力,才會去拼搏。

我們都想向别人展示自己陽光,積極,美好的一面,壓抑自己消極,陰暗的一面。但你越想壓制這些不好的一面,它就越會展現在衆人面前。

總有人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明星的美貌,沒有企業家的财富,沒有科學家的智慧。

但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我們要學會客觀評價自己,承認自己的優點,接納自己的缺點。

好的人生,應該是有所追求,但又不過分苛求。善待自己,包容自己,活出順其自然的格局和風度。

用《大學》的話來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至善就是德。德很簡單,很純粹,但必須要有愛心才有德。有愛心、慈悲心,這個就是仁。推而廣之,德就是仁義禮智信在我們精神和行為上的充實。

人有三種生命,第一自然生命,就是生老病死;第二社會生命,就是成敗是非,貴賤窮達;第三精神生命,就是我們的喜怒哀樂。

作為社會生命,必須恪守社會常道,把自己的責任擔當起來,用儒家的話來講就是君臣、父子、夫婦之道。

如果我們的仁義禮智信都充實于心,并釋放在社會之中,就叫有德。仁就是愛,仁者夫妻,仁和愛經常是一體的。

“義”“禮”“智”融會貫什麼是義?“宜曰義。”宜,指合乎時宜,有分寸有規矩,這麼合在一起,才叫義。

怎樣使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有分寸?要宜。亂了分寸,不講分寸,就離開了“義”字。什麼叫禮?“理曰禮”,理就是禮。

整個社會如果沒有尊卑、男女、長幼之别,以及因之而建立的和諧的規矩,社會就會亂套。但這個禮必須建立在合理性上,不合理就無禮。

懂禮的人一定合理。怎樣使上下、左右、内外處得和諧?就是靠合理之禮,而不合理之禮就叫非禮。什麼叫智?“通曰智”,智就是通達無礙。

一個智者如果連人世間的小事都料理不好,就不配被稱為智者了。中醫常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哪個地方不通,就要請醫生打通經絡,五行運作無礙就通。

在北京、廣州開車,塞車是家常便飯,大家都希望道路要通。河道也要暢通。朝廷則希望政令要通,政令不通則“王命不出京畿”,那這個國家也就差不多了。

社會上的麻煩是非太多,也是因為各個方面利益沒有得到疏通。誰來疏通?有大智慧的當政者。當老闆的要财通四海,也需要大智慧的。

各個方面的因緣、輕重緩急、各方面的關系都必須關照到。不僅要從正面,還要從反面;不僅要從内部,還要從外部。

方方面面都圓融無礙才叫通。智慧是沒有障礙的,真正的智者面對精神上的麻煩都是暢通無礙。通源于智,作為在社會上生存的人,我們要通過自己的智慧料理這些危機,使我們的事業、命運暢通無礙。

智慧從哪裡來?中國古代聖賢留給我們不少開啟智慧的書。這些書分兩個方面:一個開啟體上的智慧,指誠,是入道之門;另外是術上的,是具體方法政策。明白道、術的關系,把兩者都料理好,才能天下無敵。

“守曰信。”目前對于社會的誠信問題,人與人之間的誠信關系,老百姓都十分不滿。

朋友之間有幾個人真正做到了“信”?夫婦之間又有多少人做到了“信”?上下級之間真正做到了“信”嗎?是以,這個“信”是大文章。

信,就是信守承諾。我跟周邊的人打交道,絕對恪守誠信。我答應的事情,一定守住自己的承諾。

很多人不守誠信,使得朋友之間發生誤會、沖突,乃至反目成仇。有些人肝膽照人、意氣相投、豪爽得很,往往就會輕諾。

常言道“輕諾必寡信”,輕諾的人能夠守住諾言嗎?那就未必。關于守信,承諾本身就需要智慧,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半徑許諾。

固守道德,是做人的本分,如何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仁義禮智,我不敢奢求。要我獻愛心,災區捐款一個億,我沒這樣的能力。要我義薄雲天,像宋江一樣當及時雨,我也沒這個能力。

要我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我依然沒這個能力。但在生活裡,我能夠守信,做人的基本立足點就有了。

如何才能有自己的操守?古代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禮儀之邦的基本點就是守信。仁信忠恕、禮義廉恥,如果沒有信,就是沒廉恥的人。

麻煩的是現在很多人都不知廉恥了,不知恥,叫他如何守信?有人今天這樣說,明天那樣說,過幾天就忘了,或者幹脆不承認有什麼信諾。

這不是君子,而是小人的作為。是以我一再提倡要重振中國古代的士精神,士精神的核心就是恪守仁義禮智信。

當官的有士精神,官當得好。沒有這個機緣,不能當官也不能發财,那做個隐士也好。如今做隐士也沒條件,山裡的别墅你買不起,那在城裡當個寒士也可以。

窮一點而已,但我固守道德。如《菜根譚》所說:“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甯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

這是寒士所為,我們要有這樣的骨氣,守住仁義禮智信,特别是“信”這條底線。搞道德教育就需要講這些,需要把仁義禮智信作為淨化人心、優化人心的基本精神食糧。

中國有句古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還有一句古話:“命自我立,福自我求。”這兩句古話,看似沖突,其實都是反映了中華民族相沿至今的“修德勸善”的天道觀。

天道是中華思想的核心。古人信奉“天人感應”、“天人合一”,人的善惡行為與人的福禍吉兇、人生命運休戚相關,都展現在天道的運作規律中。

《易經》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尚書·周書》雲:“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道德經》雲:“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人的命運既有“天命、宿命”的一面,但更多的命運還是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善惡有報,因果循環,是天道至理,也是改造人生命運的法門。

《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行善則積福,作惡則招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禍福休咎,絲毫不爽。

命運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人隻要存善心,發善念,多行善事,廣積陰功,就可以改變命運,迎來嶄新的人生。

清代著作《坐花志果》有篇故事:曾經有位少年,家裡很窮。準備赴京趕考,一位精通蔔卦的相士告訴他,白露節前會死于非命。

少年打算放棄趕考。他的朋友王生,家境富有,又仗義疏财,極力勸他同行,并饋贈他十金,作為安家及路上盤纏。

兩人到了金陵,聽說承恩寺有相士,推算極準,就約同住的考生共六人,一同去看相。相士對六人過往,說得毫厘不差。

并說,六人中有一人能中榜,其餘皆不中。輪到少年時,相士說:“你貌枯而神浮,天庭晦紋已現,五日内當橫死。應趕緊回家,晚了恐來不及。少年打點行囊回家。王生憐憫他,給他雇船交了船費,又另外贈他十金。

轉眼過了四天,少年百無聊賴,上岸散步,看見一中年孕婦,帶着三個孩子,邊走邊哭,少年問婦女發生了什麼事?

婦女說她不幸嫁給了一個性格暴戾的丈夫,今天賣豬,價格十金,卻不小心被買主用銅給騙了。丈夫如果知道了,一定會打死她,橫豎是死,不如帶着這幾個孩子投河自盡吧。

少年聽了,心想自己都快死了,還要這十金何用?就悄悄把婦女的銅調換了,對婦女說:“你這是真金,怎麼會是銅呢?”婦女找到銀肆,驗證果然是真金,叩謝少年後就回家了。

少年想傳回船艙,中途迷了路,天色漸晚,就躺在一古廟廊檐下睡着了。朦胧間,少年看到大殿燈火通明,關帝端坐案前。

關帝說:“今天江邊有人救了五條性命,應當查清此人,給以福報。”紫衣吏回報說:“此人官祿和性命都已盡了。應在今夜子時,在本廟廊下被牆塌壓斃。

關帝說:“如果這樣的話,怎能勸人為善?應該改注祿籍。昨天得文昌宮通知,本次秋試中江南解元一名。

因為淫污婢女而被除名,就讓此人補缺。”旁有人說:“他的錢是王生所贈,王生輕财尚義,使此人得成善果。王生也應登名祿籍。”關帝準王生在大學考中五十三名。

少年正聽殿上對答,耳邊有人呼其快走,少年醒來,剛走出幾步,牆便轟然倒下。這年科試,少年果然中了解元,王生也考中了。第二年,兩人同入了翰林。

呂祖說:“善與不善,均有果報”,“善善惡惡,報應昭明。汝若修善,子孫旺興;汝若作惡,後代凋零。”

人的一生命運,吉兇禍福,都是自己善惡因果造成的。命運的變化之速,有時就在人的善惡一念之間,《太上感應篇》說:“夫心起于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趨于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随之”。

行善積德,是人間一切福報的種子,是人生命運的開啟法門。知因果,行善舉,積陰德,可以改變命運。佛偈雲:“莫疑積德天不見,百年頃刻回頭見;莫疑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天道獎善罰惡,報應昭彰,一毫之善,與人友善;一毫之惡,勸君莫作。”堅持積德行善,就會出現“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随之,衆邪遠之,神靈衛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的神奇效果,關帝庇佑“加福增壽,添子益孫,災消病減,禍患不侵,人物鹹甯,吉星照臨”,一生好命,福澤綿延。

古人說:“君子獨處,守正不撓。”意思是說:一個人哪怕是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也絕不起歪心思,壞點子。

人生在世,總有一些不能逾越的底線。若是不能節制欲望,走上邪路歪路,人生遲早要接受懲罰。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無善而緻人譽,不若無惡而緻人毀。

與其委曲求全地讓别人不高興,不如仗義執言被他人忌恨,與其沒有做好事就受到别人的贊揚,不如沒做壞事卻被人诽謗。

生活中,我們總是委曲求全,就算我們卑微,但未必會換來别人的好臉色,不如就不委屈求全,因為被人讨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隻是我們如何正視這件事情而已。

有的時候,我們未必能看清别人的厭惡,其實,厭惡一個人很簡單,有的時候會顯在臉上,有的時候,通過和他的相處就能看明白。

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往往這樣都很直接,我們在生活上或多或少都有讨厭的人,其實,你的委曲求全換不來别人的喜歡。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學會做自己,不如多仗義執言幫助别人,也沒有必要委曲求全,委屈自己。

人生是短暫的,我們所走得到道路,是我們每一步走出來的,不要在意太多,在意太多,隻會讓人産生焦慮而已。

一個人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無法去迎合每一個人,那就不要去迎合别人,多去迎合一下自己。

君子所走的道路,身邊自然也會有小人,而如何去預防這些小人,隻要不去理會就好。

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個性,按照自己的個性順其自然的發展,或是選擇自己未來所從事的工作,不要去迎合别人,也不要卑微的愛上别人,學會聽從自己的内心,不要太過迷失自己。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也都受到自己三觀的影響。

人,永遠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活在是非對錯之間;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更不可能脫離世俗而存在。

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因為人們總會被利欲蒙蔽了雙眼,沖動的做出不當的選擇。

是以,常常都是“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鈎。”正所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無利而不起早。

是以,做人就要懂得人性,尊重人心;做事更要順天應人,乘勢而為;如此才能事半功倍!肯吃虧,會吃虧,吃虧是福!那麼,智慧人生 都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

做事先做人,人做好了,事情就順了;但是想要做好人,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就要做到:知己,然後才能知人;知事,然後才能順變。

知己,就是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和秉性,才能有的放矢,應對得體,收放自如。

知事,事由大小,先後和難易,也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和本質,然後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辦事,才能一帆風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人,要自強不息,虛懷若谷,靜能生慧,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就是人生的大智慧!

做事先做人,人做好了,事就順了!做人,首先要自強不息,才能充滿鬥志,堅持不懈,直到成功!因為有追求,就會有辦法;隻要在路上,就會充滿希望!

做人,要大智若愚,虛懷若谷;能夠認識到吃虧是福,并且敢于先吃虧;想要有所得,除了舍之外,就是要保持虛心,放低姿态 ,接納新生事物,不積細流,才能成其大。

做人,擺正自己的位置,調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看清真相。把自己擡得過高,别人未必仰視你;把自己擺得過低,别人未必尊重你;沒有人是完美的,無須遮掩自己的缺失。

做人要能擡頭,更要能低頭。一仰一俯之間,不僅是一個姿勢,更是一種态度,一種品質。做自己,打出自己的招牌,點亮周圍之光,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的錢途!

有追求,就有辦法;在路上,就充滿希望!做事情,不是頭腦一熱,就三下五除二的搞定了問題;而是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循序漸進的推進,才能順應趨勢,達成目标。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逆勢而為,做違反事物發展規律的事,否則,你一定會被撞得頭破血流,而且還是一事無成。

明智做事,首先要了解事物的發展規律,明白事物的本質;然後順着事物的發展趨勢去做事,才是正确做事的原則。

知其然,知其是以然 ,然後順其自然!明智做事,️要能内心保持甯靜,才是有力量的人。在心浮氣躁時,若能保持心靜神定,泰然自若,聽不到外界的喧嚣和嘈雜,為人處世就不會失于輕率,每臨大事有靜氣,方為大家風範。

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做事态度,勇于行動,勇于實踐,根據實踐情況,做出适當的反應和調整,同時實踐總結,升華為自己的獨特技能,成為自己人設和品牌。

明智做事,就是想到了,認定了,就立即行動;行動了,才能證明有沒有用;行動了,才會有結果。

社會是現實的社會,人是現實的人,現實社會裡現實的人,都要面對現實的問題和現實生活。于是,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處世風格和自己理想的選擇。

人性很自私,人心很難測,人中事,事中人,都充滿着各自的算計和利益沖突,也有不盡的人情世故,是以,為人處世要冷靜靈活;該低調時 就低調,該擺闊時 就擺闊。

為人處世,有時應該以寬為懷,有時應該從嚴對待;對待自覺誠信的人 ,不妨給他以自由,任其發揮;對待偷奸耍滑的人,要小心謹慎,以“防患于未然”。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熙熙攘攘,皆為利往!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你隻管做好自己,善良待人,隻要發心是好的,那就任人去評說吧!

吃虧是福,做事不妨先吃虧,因為人們總是喜歡占便宜,還因為很多人都不喜歡先付出先相信他人。是以,吃虧 可以取信于人,可以做長期的夥伴,做持久的合作。

踏踏實實做人,實實在在做事;對人真誠友善,對事認真負責;做一個有心人,做一個靠譜的人,做一個負責任的人。

尊重人的文化屬性,考察人性,善用人心!改變,從心開始,從當下做起;心在哪裡,機會就在哪裡;有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改變,從做人開始,從做事出發;做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并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漂亮;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難得糊塗,舍得、放下、随緣,就會自在如來!

有句古訓說:“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衆遠;敬人不必卑盡,卑盡則少骨。”

知人不言,能看破而不說破;責人不苛,給别人留有餘地;敬人不卑,姿态要不卑不亢。做人做事,恰到好處,才能既讓别人感到舒服,又讓自己活得自在。

《易經》告訴我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做人就要效法天地,才能順其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心想事成!厚道做人不吃虧,因為人心向善,大多數都是知恩圖報的!

人,生在天地間,就是要代替天地,替天行道,德行天下,潤澤萬物!是以,做人,一定要厚道;做事,一定要利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什麼是厚道?想要厚道做人,首先就得明白:什麼是厚道?才能心存厚道,然後厚道行事!

厚道,是為人處事的良心;隻有厚待他人,他人才會心存感激,并厚待我們;即所謂的“你付出什麼,就會收獲到什麼”!

厚道,是獲得他人信任的本錢;别人對你的信任,就是一種資源,也是一種稀缺的資本;而厚道的持久作用,就是擷取信任。

做人,隻有擁有一顆厚道的心,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讓人放心,進而得到他人的支援,也能讓你賺到更多的财富,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做一個厚道的人,做一個厚道的人,就真心去對待你所遇到的每一個人。

無論君子還是小人,不論貧富貴賤,都一樣厚待他們,才能得人珍惜,受人垂青!

厚道做事,才能被人認同;好的人設不是一天打造出來的,是長期做善事,厚待他人沉澱出來的。

當你憑着厚道為人處事,誰都願意與你交往;當你擁有了很多人的支援,你才能在事業上順風順水。

厚德載物,德澤天下!做一個厚道的人,遇見人有難,就會伸出援手,盡己所能 及時助人解困;看人失敗,不會落井下石,并願意伸出友好之手,助人一臂之力。

這樣的人,他們的血液裡流淌着善良和慈悲,是以在幫助他人脫困的時候,反而會讓自己交到真心朋友,也會讓自己得到更多的好運。正所謂:雪中送炭,勝過錦上添花;患難見真情 是也!

做一個厚道的人,與人合作,懂得給人讓利;以利他思維做事,以服務的态度為人服務;知道賺到錢财,多與人分享,而不是吃獨食;這樣的人,喜歡互赢局面,是人人都想合作的理想對象,是以總能得到人心的守護,也必然會獲得巨大的成功。正所謂:助人者,人助之;得人心者得天下!

助人者,人助之;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利他。人活一世,一定要做個厚道的人。

一個利他的人;因為厚道是做人最大的财富,也是做成事的資本;利他是擷取人心,赢取合作的關鍵。

古語有曰:厚德才能載物,意思是說道德高尚者,才能承載萬物,利萬物而不害,是以才能成就輝煌的人生。即厚道就是你最大的本錢,也是成功的基礎。

做人,一定要厚道;因為心存厚道和善良,是以常常都是:甯可自己吃虧,也不去坑騙人;甯可自己受損失,也不能占人便宜。因為他們始終相信:吃虧是福,助人者人助之!

厚道的人,才能承載萬物,利萬物而不害!做人,隻有擁有了一個好口碑,才能昂首挺胸立于人前,處處受人尊重、信任和支援,這樣你才有安身立命的資本。

做事,一定要厚道;永遠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因為隻有憑着厚道處事,你才得到衆人的信任,腳下的路才能更好走;因為利人者,才是真正的利己。

此生為人,一定要做個厚道的人,做一個利他的人。用厚道做人,得人尊重,收獲人心;用厚道做事,取得信任,得人支援;如此,才能為自己赢得好人脈,也能助自己走上成功路。

利人者,才是真正的利己。是以,做人厚道,做事利他,就是立命安身之本,成事之大法;正所謂:厚德載物,德澤天下!

改變,從心開始,從當下做起;心在哪裡,行動就在哪裡,希望就在哪裡等你!

有太多的東西,終究是身外之物。

人生苦短,沒必要去奢望你沒有的東西,也沒必要去伸手觸摸那些遙不可及的東西。

是你的,誰也搶不走,不是的,争也争不來。處世越深的人越懂得,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不是你的也終究會離去,與其如此,不如不争不搶。

人這輩子,争什麼呢?争來争去,傷心費力,争來争去,百年之後全是浮雲。

塵世間,最紛擾的一個字,就是争。有些人總是喜歡時時攀比,暗中較勁,看不開,放不下,靜不下來。最後争赢了,輸掉人品;争輸了,壞了心情。

紅塵太多煩惱絲,太多紛紛擾擾,唯有不争,才能自在人間。不争不是放棄,是懂得該在什麼地方用力,用心做好該做的事情。

一個人到底是否有福氣,完全取決于自己對人生是怎樣的态度。做人,不争不搶,最好命。

做人,别争,得失天注定。人之是以活得累,就是因為攀比的太多,争的太多。

其實又何必呢?無論失去什麼,都不要失去好心情。把握住自己的心,讓心境清淨,潔白,安靜。

因為你會得到什麼,在什麼時候得到,一切早就安排好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人,踏踏實實,不争不搶,福來運來。

得與不得,皆有上天安排,實在沒有必要去刻意的争搶。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工作上,我們都要避免過多地去跟他人比較争奪,才不會讓我們的心情受到影響。

人見利就争,人性變惡,福運遠之,禍災随之。不争不搶,反而是你赢了,赢到了從容淡定的心情,赢到了問心無愧的歲月。

人不要太貪,讓一切随緣,不争不搶,不急不躁,這才是一種大智慧。

做人,淡然一些是福氣。真正成熟的人,懂得争就是最大的争,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内心幸福安然快樂的源泉。

學會和自己和解,也學會和别人和解,學會不争,也學會不搶,命運怎樣安排就試着這樣去接受,那麼生活中也會少很多的不愉快。

整天算計得失,成天跟别人争搶,做事張揚,這種人往往不會被好運眷顧。相反,不争不搶,過好眼前的生活,便會少一點壓抑,心情會變得輕松愉悅,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一個有福氣的人。

做人還是要看淡一點,看開一點,凡事莫要強求。不争不搶的人,其實都比較善于吃虧,也容易吃虧,然而吃虧是福。

功與名,成與就,隻不過是身外之物,沒什麼好争,沒什麼好搶。讓自己簡簡單單地做想要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不也挺好。

餘生,要做個靜而不争的人,老子的《道德經》裡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無尤。”

人這一輩子,短短幾十載光陰,不去争奪自己想要的東西,不去奢求自己沒有的東西。人到中年,不争是為人處世的品德與修養。楊绛說:“我和誰都不争,和誰争我都不屑。”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做人不争不搶,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看開、看淡,不争,不搶,你就赢了。心若不動,風又奈何;心若向陽,無謂悲傷;微笑向暖,歲月無恙”。

做人别争,用一顆寬容的心待人,不争不搶,不占不算,用順其自然的态度,過随遇而安的生活。

人生在世,身體發膚,集聚于天地,受之于父母。就大多數人而言,生活在這個為生計而奔波的社會裡,我們都習慣了以急促的步伐去度過匆忙的每一天。早上匆忙而出,晚上疲憊而歸。

不知不覺地忽略了身邊的人,甚至忽略了自己。雖然有許多的事情想去做,但為了工作和生活,無論有什麼夢想和心願,都隻好擱在一旁。有時候回頭一看,不禁輕歎自己錯失了多少美好的時光。

人的一生隻有數十年光陰,長壽者也不過百來年。一副凡俗皮囊經不起太多風刀霜劍,也經不起太多的折騰。

如何善待自己,是人們曆來關注的話題。善待自己,就要認識自己,悟透自己。無論你是誰,聖哲偉人也好,凡夫俗子也罷;無論身居何處,居廟堂之高也好,處江湖之遠也罷。

無論是如巍峨聳立的高山也好,還是如一塊不起眼的石子也罷,你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隻要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就應該好好珍惜。

是的,人一生中有許多的無奈,有許多的不公平,命運不僅不像希望的那樣垂青自己。

有時候,還會在不經意間把自己撂在一個并不滿意的土坑中,把自己的精力白白散發給荒涼的空氣,費盡心機花十分努力才能達到别人花一分(甚至一分也不花)功夫就達到的境界。

有的人由于生長在沒有大樹的一絲綠蔭裡,被人欺負了,受了委屈,連個傾訴的人和地方都沒有。一旦走錯了路,迷失了方向,沒有人給你指點迷津,反而落井下石。

事情就那麼一樁樁、一件件具體而雜亂地纏繞着你,折磨着你,讓你梗在心裡,像吞了鐵似的難以消化。在這些人看來,一切理想似乎隻是夢幻,所有美好顯得遙不可及。

記得有本書叫《善待自己》,書中說:“你所生活的世界是多麼的美麗,在享受這美好世界的同時,必得善待自己。

此話提醒我們應該如何去愛惜自己和珍惜身邊的一切事物,别人可以對不起你,但你不可以對不起自己。

對自己好,珍惜自己,是最基本的要求。有句話說得好,世上沒有比生活在自己陰影裡更可怕的事了。

再說,要想社會對每一個人都公正,那是絕不可能的事情。善待自己,并不等于放任自己。放縱自己的人,雖會得到短時間的快樂,但也會因為目光短淺而失去更多的發展機會。

一個能感受到溫暖和熱愛的人,才能積極的發展自我。如果長時間無法得到突破,人就可能會迷失方向,甚至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

每當這時,我們就應該更多地思考、分析環境和自身原因,不要對自己缺乏信心,不要對未來缺乏信心。隻有這樣,才對得起自己。

如果我們成天生活在哀歎聲中,機遇就會在抱怨聲中與我們擦肩而過,精力同時光一起怅然流逝。這一切不如意的事都構成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擺脫不了,也推不開。

不管處境多難,過得多苦多凄慘,隻要我們真正能體會到生命的尊嚴與來之不易,明白存在的價值,就會油然而生對自己心靈的感動,就會由衷地覺得好好活着是多麼的美好,就會理直氣壯地善待自己。

如果沒有迷失自我,并且在不懈努力,就應該堅持下去,用更多的時間規劃現在和将來。如果一味地責備自己,隻會消磨掉銳氣,讓自己一事無成。

也許人的一生會有很多無奈,總覺得靠山山倒,靠水水流,沒有人給自己助力,終日辛苦奔波,收獲總比别人少。

當被别人誤解,受了委屈,卻找不到适合的人傾訴。自己走錯了方向,迷失了自我也沒有人理會,覺得自己就是個“倒黴蛋”。

所有的美好跟自己不沾邊,所有的夢想于己是那樣不可企及,常常哀歎人生苦短,進而滋生出許多偏激的想法。

如果把夢想當作曆練自己的一筆寶貴财富,當作上蒼賜予你的“負面恩典”,變成自我拯救的力量,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因為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做人的尊嚴,明白活着的意義,就能充分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從内心樹立起的信心就會讓你感動不已,就會由衷地感慨原來生活是多麼的美好,就會卸下所有的心靈負荷,善待自己。

古人說:“心勞日拙,心逸日休。”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把金錢、地位看得高于一切,為了出人頭地,追名逐利,互相攀比,這山望着那山高,腳步一刻也不停息。

當好心人提醒他要心疼自己時,還會用所謂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來給自己找理由。

人一旦為名利羁絆,欲壑難填,無休無止追名逐利,隻會折磨得人心力交瘁,哪裡還有幸福感可言呢?

“不經風雨,怎見雨後彩虹。”失敗是成功之母,一個人的悲歡沉浮算不了什麼。隻有在不斷失敗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才能盡快成長起來。

尤其是在遇到困難時,要多角度多側面去分析,或換位思考,找出問題産生的根源,進而加以解決。

人處在低谷時,不要被怨恨、氣憤、仇恨、悲憤所困擾,與其自己折磨自己,不如努力尋找那把開啟心鎖的鑰匙,打開心鎖,推開心窗,讓陽光進駐心田。

每當勞累困乏或空虛孤寂時,也許一首歌、一本書、一杯茶,乃至朋友的一句問候,就會疲倦頓消,煩惱遠逝。人間無畏的榮辱紛争,在你的面前就會化為雲煙。

用心靈的自語撫慰敗北的心靈,給真誠執着的心加上一把勁兒,為屢敗屢戰的自己大聲喝彩。

在燦爛的陽光下,昂起你的頭來,給人生留下一道真我的風景。所謂的榮華富貴,名與利都如過眼煙雲。

正如《紅樓夢》中的瘋跛道人唱的那首《好了歌》中所說的那樣:“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錢忘不了,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粗看起來,這歌詞好像在散布悲觀情緒與虛無主義,但細細琢磨其中卻含有發人深省的哲理。

我們赤條條地來到人間,最終赤條條地離開。那些名與利,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快樂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我們為何不過得快樂一些呢?

‬每個人都有運氣,有些人相信運氣是老天給了,其實換句話說很多人都覺得隻有老天才是最靠譜的。

但是現實并不是這樣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的自己的運氣是自己能夠決定跟别人沒有任何關系。

是以不要相信老天,隻要相信自己就可以。一個人的運氣,是嘴決定的。運氣的好壞跟老天沒有任何關系。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一個人的運氣是自己的嘴巴說出來的并不是說,老天覺得你運氣不好,其實根本沒有這回事。

老天對每一個人都一樣,而且老天也沒有功夫去管每一個人,如果你總是覺得老天對你有意思的話,你隻要對老天好看看你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子。

運氣的好壞,其實跟我們自己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我們嘴巴總是不斷地說,一不小心把這個機密透露出去,然後别人就會利用。

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子的。不要問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根本就沒有把握機會,沒有找準正确的時機。

遇到好事情,你自己好好的保留,遇到壞事情,你也不需要說出口。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子的。

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正确的看待自己,最終出現了很多問題,如果你都不知道該如何去做該如何去說的話,什麼都不要說。

想要運氣好,要管住自己的嘴,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世界上如果想要運氣好的話,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

其實我們可以認真的去分析一下,你的情感你的生活,你的各個方面不順,你都是因為你的嘴巴随便在外面說造成的。

有時候你的一句話就會引起别人的注意,隻不過别人藏在心裡不會說出來。千萬不要覺得别人不動聲色就裝作不知道。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完全沒有相信的人。不然的話你的生活就會出現非常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很多事都這樣。

運氣的好與壞全在乎我們的嘴,跟别人沒有任何關系。不要讓别人不要願老天,也不要相信這個世界上亂七八糟的東西。

因為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鬼神的存在,是以我們隻能夠相信。隻要我們能夠為自己保留私密少說話,一般都能夠轉危為安。

世間萬物之是以能夠給我們帶來好運,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态,實際上你什麼都不做的話,你根本就不可能活下去。

是以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一定要明白,隻有自己好好的生活,好好的遵守規則,才有可能帶來好運氣。

善待自己是一種境界,這就要求我們要活得超脫一點,輕松一點,自在一點。正确對待得與失,名與利,真正做到看得破、想得開、放得下。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有兩句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淡泊,可以使人淨化心靈,悟透人生;而甯靜,則可以讓人心靜如水,陶冶情操,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世上沒有解不開的結,就看你放不放得開,想不想得通。

人生就是那麼回事兒,活着也就一口氣,這口氣一旦沒了,人也就沒了。

如果能善待自己的每一天,少去想那些不該去想的事情,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多往好的方面去想,不是更好嗎?

楊绛先生在《我們仨》中寫到一句話,歲月靜好是片刻,一地雞毛是日常。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十常八九。

人生總是會經曆很多事情,起起伏伏,得跌宕宕,我們唯有順其自然,一切随緣,才能看透人生,修煉自己的心境。

特别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中,我們越是渴望得到某一樣東西,越是把所有的期待都傾覆于此,稍微出現一點瑕疵,我們就會感覺到不高興。

其實都是因為我們把所有的精力和期待都放在了一樣東西上,對它充滿了期待,隻許成功,不許失敗,那麼稍微有一點不順,就會非常失望。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以我們的意願相違背的,也是讓我們無法左右的。

人這一生其實夠苦的了,如果事事都耿耿于懷,不會放下和釋然,我們這一生注定會過得很痛苦。

其實我們不用太在意别人的想法,無論你是老實本分,還是出類拔萃,還是美麗動人,其實都得不到所有人的喜歡。

人世間的世态炎涼,我們看清就好,然後潛心做自己,一切随緣,順其自然,不用去想太多,也不用去在意太多,我們自然就過得開心了。

真實的生活,總是會是一地雞毛的,人生海海,浮沉是常态,聚散離合也是常态,人生無常,當你看開了無常,生活才是正常的,一切都是尋常的。

在生活的一地雞毛中,我們順其自然地面對,既來之,則安之,不要抱怨,不要指責,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生活如飲水,冷暖自知,你盡管做好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随便别人怎麼想。

随便别人怎麼評價,懂你的人自然會懂得,不懂你的人,解釋也沒有用。在乎你的人,自然會留下來愛你,不愛你的人,自然會想起來。

人生就是這樣,很多事情,不是你想,就能夠圓滿的,很多事情存在着不可控的因素,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

盡力了,努力了,那就看天意,順其自然,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來,不念過去。

人生随緣,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中,要忠于自己,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留不住的東西,我們不再妄求,留不住的人,也不再強求。

因為命裡一尺,難求一丈,該放下的就要學會放下,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來來去去,學會斷舍離。

适當地清理一下心裡的垃圾,也要清理身邊的一些東西,給自己一個幹淨的環境,這樣會讓自己過得很舒心。

人生對于發生的事情,要坦然去接受,順其自然地生活,盡管得不到,也沒有關系,因為自己努力了,是以不用感覺到遺憾,而是随緣看開。

人生總是會徘徊在得失之間,也總是會面臨很多聚散離合,我們盡管看開,别想太多,無法改變的,就順其自然,無法擁有的,就學會随緣。

人生該面對的事情,一件都躲不掉,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人這一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學會修行,因為人生不可能永遠會一帆風順,也沒有永遠的順境和逆境,總是輪流着來的,不管當下是什麼狀态,我們都應該擺正好心态,因為命運有時無情,有時慷慨,而心态決定人生。

隻有學會順其自然,不抱怨命運的不公,也自我堕落,一切随緣,告訴自己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不要着急,每一場順逆境其實都是修行,你盡管善待好自己和别人。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與其哀歎命運的不公,不如以豁達之心待之。相信困苦到頭終有回甘,滋養自己,才能守得雲開。

共勉!

作者;青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