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香妃的傳說,在民間主要有兩個版本:
- 一是香妃喜劇說:香妃天生麗質,身有異香,美貌絕倫。她家世居南疆葉爾羌(今莎車),兄長因不滿霍集占虐政,舉家搬到伊犁。其兄在反對霍集占之亂中,心向清朝,立下功勞。他們受召,到了京師,後來長住在北京。香妃入宮,受到皇太後的喜愛和乾隆帝的寵幸,生活過得很幸福。香妃死後,乾隆聞訊,悲痛不已,恩準将香妃屍骨運回新疆喀什入葬。
- 二是香妃悲劇說:香妃是乾隆年間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亂時,被擄進皇宮的。乾隆因其貌美,且體有異香,而冊封為香妃,并對她大加恩寵。但香妃矢志守節,随身懷刃,準備殺帝報仇。皇太後聞訊,召妃入宮,賜死,後葬到清東陵。

電視劇中香妃
有學者認為,香妃就是容妃。
曆史文獻與考古發掘都有關于容妃的史實。《清史稿·後妃傳》記載:“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劄赉女。初入宮,号貴人。累進為妃。薨。”據學者考證:容妃(1734年-1788年),霍卓氏,又作和卓氏,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歲。容妃進宮時間說法不一:一說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春入宮,年27歲。初為貴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冊封為容嫔,年29歲。每年例銀300兩(相當于知縣的五倍)。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冊封為容妃。
乾隆帝還為容妃修建寶月樓。清朝在乾隆以前,沒有回族妃嫔的先例。容妃以回部女子至清朝,乾隆不把她安置在後宮,特營建西苑寶月樓,作為金屋藏嬌之所。
寶月樓
當時,八旗以外的所有百姓都住外城。唯獨回子營近在咫尺,依靠九重。這是乾隆愛屋及烏。
乾隆為容妃興建寶月樓的原因是:
第一,言國文化不同。
容妃講維語,不便與諸妃嫔住在一起交流,特隔于南海最南之地,其地又距外朝之外垣。這裡同皇宮既聯系又分割,環境幽雅,湖水漣漪。乾隆會維吾爾語,可以同容妃用維語直接交談。
第二,飲食習慣不同。
皇後的正宮坤甯宮兼作薩滿祭祀的場所。坤甯宮每日進豬兩口,在神案上宰豬,在大鍋裡煮豬肉,祭祀敬神。元旦祀神,皇帝、皇後行禮;春、秋兩大祭,皇後亦到,妃嫔自當侍從。而最尴尬者,則為後妃受胙(zuò),是一種豬肉米飯,這是回教徒所萬萬不能忍受之事。将容妃單獨安置在另一個生活區域,生活上很是友善。
香妃戎裝
第三,生活風俗不同。
維吾爾族的衣服、裝飾,同皇宮的後妃、宮女都同。皇宮除禦花園外,别無遊觀之處。乾隆築寶月樓于瀛台之南,則随時可以駕幸西苑,而不必如臨圓明園,路途既遠,又煩出駕。容妃在這裡則可免去其他妃嫔争寵之擾。
第四,宗教信仰不同。
滿族的宗教是薩滿教,乾隆又崇奉喇嘛教。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要做禮拜。容妃所居之地,隔長安街而對回子營,建伊斯蘭教禮拜堂及民舍,并使内附之回民居住,屋舍皆沿襲回風。容妃站在樓上,可以望見對面的“回子營”,遙望瞻禮,以解思念之情。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容妃因病去世,時年55歲,葬清東陵。至于“香妃”之名,不知何時而起。今新疆喀什有香妃遺棺,當地傳說是從北京運回去的。容妃應是民間傳說的香妃。香妃與容妃是一人還是兩人,學界看法尚不一緻。
香妃遺館
近年研究香妃的著作很多。一本書名就叫《香妃》,作者于善浦、董乃強是清東陵的文物專家。
他們在書中說,1979年10月,一個偶然的機會,清東陵乾隆裕陵的妃嫔園寝中,有兩座妃嫔墓穴因漏雨而塌陷。文物工作者在清理墓穴時,發現許多珍貴實物,進而揭開了香妃之謎。在查證史料及清宮檔案之後,對乾隆41位後妃中唯一的維吾爾族的女子,有了新的認識。作者認為,這位當是容妃,也就是傳說的香妃。
文章參考《中國帝王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