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妝,才是淑蘭能和離的關鍵

作者:木子魚追劇

經常在留言區裡看見讀者說,喜歡看《知否》是因為每次看都能學到新的知識,關于為人處世的,關于洞察人心的等等。

其實無論是原著的描述還是電視劇的展示,看着明蘭從一個受輕視的庶女一步步成長到侯門當家主母,這樣的古代女性勵志巨作,足以讓人學習。

而且除了主角的光環之外,各類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也能給我們的生活一些啟示。

尤其是明蘭的堂姐盛淑蘭的遭遇,以及面對女兒不幸的婚姻時盛家人的态度,最終舉全家之力把她救出苦海的過程,真的值得人去深思。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妝,才是淑蘭能和離的關鍵
若是你沒讀懂淑蘭的和離,真的是白瞎了關心則亂的六本書。

1,所謂婚姻,不過是權利和欲望的交換

在古代,不崇尚自由戀愛,所有子女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良心的父母選親家的準則一來是看對方的門第如何,二來是看小一輩的是否是個潛力股。

當然把女兒當成物品嫁出去換錢财的父母也大有人在。

盛長柏看中了海家的一家五翰林的榮光,想着以後在仕途上可以提攜自己,海氏也是看中了長柏初考便中了首榜的發展潛力和為人正直性格特點,想着女兒以後不吃虧。

盛竑給華蘭選袁文邵時,也是想着攀上一個落末貴族,而且也看中了袁文邵的才能。

而袁文邵願意娶華蘭,一來是自己的家世讓他高不成低不就,二來多半也是看中了盛家的嫁妝,雖然盛家官職小,但有個富商堂哥做後援,也是個有錢的主兒。

是以當時的婚姻嫁娶無非是為了各自的利益。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妝,才是淑蘭能和離的關鍵

而淑蘭的婚姻也是如此。

盛家看中了孫志高12歲就中秀才的天賦,便想着拉攏提挈他,想讓他以後能光耀盛家門楣。

而拉攏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收為女婿,這才有了淑蘭和孫志高的婚姻。

都說世事難料,盤算好的一門好親事沒想到卻成了淑蘭的牢籠。

婚後孫志高并沒善待淑蘭,也沒有再考取更高的功名,反而是靠着淑蘭的嫁妝一味地吃喝玩樂,還對淑蘭呼來喝去來顯示自己不為錢财所動的自命清高。

關于這場婚事,面對孫家母子盛家可謂是輸得徹徹底底,面子裡子都沒了。

本來算好了是一樁互惠互利的婚事,卻因為孫秀才的貪婪和盛淑蘭的軟弱變成了一場滑稽的鬧劇。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妝,才是淑蘭能和離的關鍵

2,面子重于一切的思想害苦了多少人

淑蘭回家哭訴自己的遭遇,連明蘭這個外人都知道“即入窮巷應急時調頭”的道理。

可是淑蘭的母親卻選擇打掉門牙往肚子裡咽,還要強裝着滿臉堆笑。

孫秀才每鬧一次,淑蘭就會被趕回娘家,然後盛家就會拿着銀子和鋪子去給孫家賠罪,一副“隻要你跟我女兒好好過日子,我的銀錢你随便花”的态度。

連祖母都說,看着孫秀才得錢那麼快,她都想鬧了。

盛家拿金錢買太平的做法不但沒有換來太平日子,反而讓孫秀才母子更加的肆無忌憚,變本加厲。

為什麼直接女兒受了氣,盛家還要拿錢來哄女婿開心呢?

原因就在于孫秀才的一句話:“我這就一紙休書,你下堂做個棄婦去吧。”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妝,才是淑蘭能和離的關鍵

論權勢,盛家根本就不怕孫秀才,可是為了盛家的臉面,他們害怕的是那封休書。

在當時的男權社會,男子休了老婆可以再娶,女子被休後就再難嫁人。現代人認為女子獨立不嫁人沒什麼,可是那會女子若是一直待在娘家不嫁人,便會被人笑話。

男子無論做了多麼荒唐的事情,最多會被當成一樁風流韻事,而女子若是有個不雅之事被發現,那就隻有死路一條。

淑蘭是盛家的嫡長女,若是她被休了,那盛家的臉面就沒了,她的弟弟會不好娶親,妹妹也會找不到好婆家。

在各種得失面前,父母隻能選擇委屈她,因為她若是被休,那丢的不止是一家的人,而是盛家的整個家族。

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結合,結婚生子繁衍後代,這本應該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可是劇中的男男女女的情愛中夾雜着算計和隐忍以及無可奈何的妥協。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妝,才是淑蘭能和離的關鍵

淑蘭嫁給孫秀才的時候才16歲,兩三年的時間給孫秀才納了二十幾個妾室,這期間她要忍受丈夫的羞辱,婆婆的擠兌和刁難,還要承受娘家人讓她隐忍的無奈。

當祖母問她,願不願意把那個青樓女子的孩子當成自己親生的收養,隻為有個名義上的丈夫時。

她滿眼的惶恐,她說不知道,對于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姑娘,經曆了這麼多她早就蒙了傻了。

除了聽從父母的安排,日複一日地挨日子,她不敢對生活有任何奢望。

看着淑蘭那無助的眼神,想想多少個花一樣的女子被社會上的不平等對待所折磨。

所謂了家族顔面,真的要靠毀掉兒女們的幸福去硬撐着嗎!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妝,才是淑蘭能和離的關鍵

3,盛家祖母助淑蘭和離

若說盛家最記挂淑蘭的人,并不是她的親生爹娘,而是那位滿頭銀發的祖母——盛家大奶奶。

她也經受過丈夫寵妾滅妻的厄運,自己的丈夫不顧族人的反對,執意要娶一個青樓女子為妾。

而這個青樓出身的小妾蠱惑着老爺,把她這個正房大娘子逼得無路可走,還設計害死了她的小女兒,她最終帶着大兒子盛維逃到鄉下才躲過一劫。

最後盛家大老太爺為了這個青樓的小妾揮霍無度,不僅敗光了家産,還把上一輩留下的祖宅都賣了。

盛維長大後白手起家,賺了錢才贖回了這套祖上留下的宅子。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妝,才是淑蘭能和離的關鍵

這位祖母帶着子孫在盛家祠堂立誓:男子不準跟青樓女子有染,女子外嫁也絕不能跟青樓女子同一屋檐。

是以當孫秀才弄了個青樓女子為外室,還懷上孩子後,祖母便有了讓淑蘭和離的想法。

孫秀才用休書來威脅盛家,而接受青樓女子進門是盛家不能承受的底線,那麼盛家要做的就是讓淑蘭離開孫家,而且是和離的方式離開。

孫秀才要休妻,盛家卻要和離,兩者有什麼本質差別呢?

所謂休妻,一般是妻子犯了錯,無法生育,嫉妒或者不孝等,休妻師出有名,這樣女子的名聲就壞了。

而和離這相當于現在的協定離婚,雙方自願達成離婚協定,對于這段婚姻的失敗雙方都有責任,而且和離後女方是可以帶回嫁妝的。

盛家祖母為了能讓淑蘭和離也算是費盡心機。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妝,才是淑蘭能和離的關鍵

先是找人拿到了跟孫志高勾搭的那個青樓女子的賤契單子,又讓淑蘭陪嫁的仆人們收好了帶去孫家的嫁妝單子,還默許牙齒伶俐的淑蘭姑姑在堂前狠狠的羞辱了孫志高一番。

盛家更是揚言說如果孫志高不同意和離,就拿着賤契單子去告狀。

最終在場的人人氣憤,将事情推向高潮,她才出場。

先是當着合族耆老的面訴說了自己當年的遭遇,以及盛家老太爺為了青樓的小妾混到把祖宅都賣了的糟心事,把自己說的天可憐見的惹人心疼,是以她才發誓盛家以後無論男女都不能跟青樓女子來往。

若違此誓,死後墜入十八層地獄。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妝,才是淑蘭能和離的關鍵

不得不說盛老太太打出的這張悲情牌,竟讓孫家的那些老人們都開始向着盛家,也不再為孫家母子說話了。

看見風頭轉了,盛老太太開始第二步計劃。

她說孫志高久未得子,好不容易有了後,自然也不肯能輕易放手,但盛家的子女斷不能跟青樓女子同一屋檐。

是以,不如兩家各退一步,孫家同意和離,盛家留下一半的嫁妝,也算是成全了這三年的夫妻情誼。

整場事件,角色配置設定明确,節奏把握得當,感情把握合理,一步步地引人入甕,不得不說這位盛家老太太真的是個人才。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妝,才是淑蘭能和離的關鍵

4,關于嫁妝

盛家是個經商之家,本來淑蘭嫁過去沒得到好處還受了欺負,這就已經是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賠本買賣了,為什麼盛家還願意拿出一半的嫁妝來和離呢?

這不就是更虧了嗎?

孫家母子本就是盛家養的兩條蛀蟲,按理說要私了盛家有人手,要公了盛家有錢财,要打官司盛家在官場上也有人,為什麼還要舍棄一半的嫁妝幾千兩的銀子呢?

其實,祖母給孫家留下一半嫁妝有三個用意:

第一,盛家是宥陽的大戶,在整個縣城都是有名的,平日裡撫恤孤老,修橋鋪路啥的都在做福利,是以名聲也很好

如果淑蘭的事情鬧得太大,甚至上了衙門打官司,那畢竟是有傷顔面的事情,是以能用錢财來買臉面,盛家更願意多花點錢。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妝,才是淑蘭能和離的關鍵

第二,孫家本來就是一窮二白,靠着淑蘭的嫁妝才能吃香的喝辣的,若是硬生生地把淑蘭的嫁妝全部要回來,不給孫家留一分。

狗急了還會跳牆呢,何況是見錢眼開的那對母子,若是他們撈不到一點好處,想必也會死咬着盛家不放,想要和平的解決這個問題怕是也困難了。

第三,對于盛家這樣的經商大戶而言,時間就是金錢,心情也是金錢,如果能用小錢來快速解決麻煩事兒,那是最好的。畢竟心情好了才能去賺更多的錢。

可以說,要是不留下淑蘭的那一半嫁妝,孫家指不定要鬧到什麼時候呢。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妝,才是淑蘭能和離的關鍵

5,

在淑蘭從結婚到和離整個事件中,有權利和算計,有隐忍和懦弱,有得失之間的無奈選擇也有直面問題去解決它的果敢剛毅。

讀懂了淑蘭和離,便看懂了《知否》。

願生活中,你的智慧足以應對各種突發事件以及不如意之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