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妆,才是淑兰能和离的关键

作者:木子鱼追剧

经常在留言区里看见读者说,喜欢看《知否》是因为每次看都能学到新的知识,关于为人处世的,关于洞察人心的等等。

其实无论是原著的描述还是电视剧的展示,看着明兰从一个受轻视的庶女一步步成长到侯门当家主母,这样的古代女性励志巨作,足以让人学习。

而且除了主角的光环之外,各类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能给我们的生活一些启示。

尤其是明兰的堂姐盛淑兰的遭遇,以及面对女儿不幸的婚姻时盛家人的态度,最终举全家之力把她救出苦海的过程,真的值得人去深思。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妆,才是淑兰能和离的关键
若是你没读懂淑兰的和离,真的是白瞎了关心则乱的六本书。

1,所谓婚姻,不过是权利和欲望的交换

在古代,不崇尚自由恋爱,所有子女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良心的父母选亲家的准则一来是看对方的门第如何,二来是看小一辈的是否是个潜力股。

当然把女儿当成物品嫁出去换钱财的父母也大有人在。

盛长柏看中了海家的一家五翰林的荣光,想着以后在仕途上可以提携自己,海氏也是看中了长柏初考便中了首榜的发展潜力和为人正直性格特点,想着女儿以后不吃亏。

盛竑给华兰选袁文邵时,也是想着攀上一个落末贵族,而且也看中了袁文邵的才能。

而袁文邵愿意娶华兰,一来是自己的家世让他高不成低不就,二来多半也是看中了盛家的嫁妆,虽然盛家官职小,但有个富商堂哥做后援,也是个有钱的主儿。

所以当时的婚姻嫁娶无非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妆,才是淑兰能和离的关键

而淑兰的婚姻也是如此。

盛家看中了孙志高12岁就中秀才的天赋,便想着拉拢提挈他,想让他以后能光耀盛家门楣。

而拉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收为女婿,这才有了淑兰和孙志高的婚姻。

都说世事难料,盘算好的一门好亲事没想到却成了淑兰的牢笼。

婚后孙志高并没善待淑兰,也没有再考取更高的功名,反而是靠着淑兰的嫁妆一味地吃喝玩乐,还对淑兰呼来喝去来显示自己不为钱财所动的自命清高。

关于这场婚事,面对孙家母子盛家可谓是输得彻彻底底,面子里子都没了。

本来算好了是一桩互惠互利的婚事,却因为孙秀才的贪婪和盛淑兰的软弱变成了一场滑稽的闹剧。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妆,才是淑兰能和离的关键

2,面子重于一切的思想害苦了多少人

淑兰回家哭诉自己的遭遇,连明兰这个外人都知道“即入穷巷应急时调头”的道理。

可是淑兰的母亲却选择打掉门牙往肚子里咽,还要强装着满脸堆笑。

孙秀才每闹一次,淑兰就会被赶回娘家,然后盛家就会拿着银子和铺子去给孙家赔罪,一副“只要你跟我女儿好好过日子,我的银钱你随便花”的态度。

连祖母都说,看着孙秀才得钱那么快,她都想闹了。

盛家拿金钱买太平的做法不但没有换来太平日子,反而让孙秀才母子更加的肆无忌惮,变本加厉。

为什么直接女儿受了气,盛家还要拿钱来哄女婿开心呢?

原因就在于孙秀才的一句话:“我这就一纸休书,你下堂做个弃妇去吧。”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妆,才是淑兰能和离的关键

论权势,盛家根本就不怕孙秀才,可是为了盛家的脸面,他们害怕的是那封休书。

在当时的男权社会,男子休了老婆可以再娶,女子被休后就再难嫁人。现代人认为女子独立不嫁人没什么,可是那会女子若是一直待在娘家不嫁人,便会被人笑话。

男子无论做了多么荒唐的事情,最多会被当成一桩风流韵事,而女子若是有个不雅之事被发现,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淑兰是盛家的嫡长女,若是她被休了,那盛家的脸面就没了,她的弟弟会不好娶亲,妹妹也会找不到好婆家。

在各种得失面前,父母只能选择委屈她,因为她若是被休,那丢的不止是一家的人,而是盛家的整个家族。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结合,结婚生子繁衍后代,这本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可是剧中的男男女女的情爱中夹杂着算计和隐忍以及无可奈何的妥协。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妆,才是淑兰能和离的关键

淑兰嫁给孙秀才的时候才16岁,两三年的时间给孙秀才纳了二十几个妾室,这期间她要忍受丈夫的羞辱,婆婆的挤兑和刁难,还要承受娘家人让她隐忍的无奈。

当祖母问她,愿不愿意把那个青楼女子的孩子当成自己亲生的收养,只为有个名义上的丈夫时。

她满眼的惶恐,她说不知道,对于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经历了这么多她早就蒙了傻了。

除了听从父母的安排,日复一日地挨日子,她不敢对生活有任何奢望。

看着淑兰那无助的眼神,想想多少个花一样的女子被社会上的不平等对待所折磨。

所谓了家族颜面,真的要靠毁掉儿女们的幸福去硬撑着吗!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妆,才是淑兰能和离的关键

3,盛家祖母助淑兰和离

若说盛家最记挂淑兰的人,并不是她的亲生爹娘,而是那位满头银发的祖母——盛家大奶奶。

她也经受过丈夫宠妾灭妻的厄运,自己的丈夫不顾族人的反对,执意要娶一个青楼女子为妾。

而这个青楼出身的小妾蛊惑着老爷,把她这个正房大娘子逼得无路可走,还设计害死了她的小女儿,她最终带着大儿子盛维逃到乡下才躲过一劫。

最后盛家大老太爷为了这个青楼的小妾挥霍无度,不仅败光了家产,还把上一辈留下的祖宅都卖了。

盛维长大后白手起家,赚了钱才赎回了这套祖上留下的宅子。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妆,才是淑兰能和离的关键

这位祖母带着子孙在盛家祠堂立誓:男子不准跟青楼女子有染,女子外嫁也绝不能跟青楼女子同一屋檐。

所以当孙秀才弄了个青楼女子为外室,还怀上孩子后,祖母便有了让淑兰和离的想法。

孙秀才用休书来威胁盛家,而接受青楼女子进门是盛家不能承受的底线,那么盛家要做的就是让淑兰离开孙家,而且是和离的方式离开。

孙秀才要休妻,盛家却要和离,两者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所谓休妻,一般是妻子犯了错,无法生育,嫉妒或者不孝等,休妻师出有名,这样女子的名声就坏了。

而和离这相当于现在的协议离婚,双方自愿达成离婚协议,对于这段婚姻的失败双方都有责任,而且和离后女方是可以带回嫁妆的。

盛家祖母为了能让淑兰和离也算是费尽心机。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妆,才是淑兰能和离的关键

先是找人拿到了跟孙志高勾搭的那个青楼女子的贱契单子,又让淑兰陪嫁的仆人们收好了带去孙家的嫁妆单子,还默许牙齿伶俐的淑兰姑姑在堂前狠狠的羞辱了孙志高一番。

盛家更是扬言说如果孙志高不同意和离,就拿着贱契单子去告状。

最终在场的人人气愤,将事情推向高潮,她才出场。

先是当着合族耆老的面诉说了自己当年的遭遇,以及盛家老太爷为了青楼的小妾混到把祖宅都卖了的糟心事,把自己说的天可怜见的惹人心疼,所以她才发誓盛家以后无论男女都不能跟青楼女子来往。

若违此誓,死后坠入十八层地狱。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妆,才是淑兰能和离的关键

不得不说盛老太太打出的这张悲情牌,竟让孙家的那些老人们都开始向着盛家,也不再为孙家母子说话了。

看见风头转了,盛老太太开始第二步计划。

她说孙志高久未得子,好不容易有了后,自然也不肯能轻易放手,但盛家的子女断不能跟青楼女子同一屋檐。

所以,不如两家各退一步,孙家同意和离,盛家留下一半的嫁妆,也算是成全了这三年的夫妻情谊。

整场事件,角色分配明确,节奏把握得当,感情把握合理,一步步地引人入瓮,不得不说这位盛家老太太真的是个人才。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妆,才是淑兰能和离的关键

4,关于嫁妆

盛家是个经商之家,本来淑兰嫁过去没得到好处还受了欺负,这就已经是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赔本买卖了,为什么盛家还愿意拿出一半的嫁妆来和离呢?

这不就是更亏了吗?

孙家母子本就是盛家养的两条蛀虫,按理说要私了盛家有人手,要公了盛家有钱财,要打官司盛家在官场上也有人,为什么还要舍弃一半的嫁妆几千两的银子呢?

其实,祖母给孙家留下一半嫁妆有三个用意:

第一,盛家是宥阳的大户,在整个县城都是有名的,平日里抚恤孤老,修桥铺路啥的都在做福利,所以名声也很好

如果淑兰的事情闹得太大,甚至上了衙门打官司,那毕竟是有伤颜面的事情,所以能用钱财来买脸面,盛家更愿意多花点钱。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妆,才是淑兰能和离的关键

第二,孙家本来就是一穷二白,靠着淑兰的嫁妆才能吃香的喝辣的,若是硬生生地把淑兰的嫁妆全部要回来,不给孙家留一分。

狗急了还会跳墙呢,何况是见钱眼开的那对母子,若是他们捞不到一点好处,想必也会死咬着盛家不放,想要和平的解决这个问题怕是也困难了。

第三,对于盛家这样的经商大户而言,时间就是金钱,心情也是金钱,如果能用小钱来快速解决麻烦事儿,那是最好的。毕竟心情好了才能去赚更多的钱。

可以说,要是不留下淑兰的那一半嫁妆,孙家指不定要闹到什么时候呢。

《知否》祖母留下的那一半嫁妆,才是淑兰能和离的关键

5,

在淑兰从结婚到和离整个事件中,有权利和算计,有隐忍和懦弱,有得失之间的无奈选择也有直面问题去解决它的果敢刚毅。

读懂了淑兰和离,便看懂了《知否》。

愿生活中,你的智慧足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以及不如意之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