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大年初二,祖母的生日

作者:齊魯壹點

大年正月初二是祖母的生日。

青未了|大年初二,祖母的生日

活着的時候覺得日月長。人死了,日子唰唰地溜。一晃眼,祖母已經離開我們四年有餘了。正月初二,這個感念和緬懷祖母的日子已輪回了幾道。

一九九四年農曆正月初二,陽光溫煦。在數間低矮泥坯房的農家小院裡,一大家子二三十口人在為奶奶過七十歲的生日。兒子、媳婦、孫子們依次為老人祝酒。之後切分蛋糕,聽老人講話,吃菜喝酒,熱熱鬧鬧為祖母過七十大壽,紅紅火火過大年。

人生七十古來稀。28年前,在我們剛剛解決了吃飽飯的日子,在隻有電視台用錄影機拍新聞的時代,我父親請來了縣城裡的攝像師,為祖母七十大壽進行了錄像,這是十分可貴的。祖母在錄像中說,幾個兒子張羅着給她過生日,她很是高興。但并未點到我父親(老二)請人拍錄像。很顯然,祖母正是十分高興,卻疏忽了她人生第一次面對着錄影機鏡頭這一重要時刻;或許正因為第一次面對着錄影機鏡頭,祖母也有點小緊張。

這段40多分鐘的影像,成了以後每年正月初二我們必看的節目。祖母活了93歲,我們陪她看了二十餘年。

那時候的錄影機還是錄音帶式的,拍攝下影像還是儲存在錄音帶上的,到了2002年,六叔把錄音帶上的影像轉錄成VCD,後來,我們把VCD源檔案拷貝在U盤上,插在電視機、電腦上就能播放。到現在,把VCD格式轉換壓縮後發送到手機上,在手機上看更友善。

由于當時拍攝、翻錄等條件和技術,今天我們看到祖母七十大壽的這段影像,畫面不是很清晰。但這并不妨礙這段影像資料成為我們獻給祖母最好的生日禮物,不妨礙我們對畫面上人物的辨認。

歲月不居,時光荏苒。28年後的正月初二再看這段影像,真的已成為故事了。我們院子北邊的幾間泥坯房已拆掉了;我的祖父、舅奶、大姑父、祖母、尕姑父、伯父已先後去世了;當初祖母懷裡抱的孫子而今也已跨近了三十歲的門檻。 就像祖父給我們講他的父親、他的爺爺;祖母給我們講她的爹、她的媽,祖母七十歲生日的錄像一樣會成為遙遠的過去。好在我們及我們的後人們還能從這段視訊裡,尋覓到我們祖父、祖母鮮活的樣子。

有些日子,無需我們投入太多的記憶,有些歲月,也不需要我們刻意去描繪。大年初二這個日子太好記了,既過年,又過生日。每一年,接喜迎福、吉祥如意的日子裡,祖母愉快而認真、高興而幸福地過完自己的生日。

祖母喜歡紅火,愛好熱鬧。兒孫一大片,過年了,過生日,兒孫們的到來她很高興。生兒育女、曆盡艱辛,生活的磨難早已镌刻在她深深的皺紋裡,歲月的滄桑也已融入進她平靜的心田。她需要正月初二這樣一個日子校正生活的偏差,在兒孫親朋的簇擁下,享受一下人生的幸福美滿,慰藉她剛強潑辣之下女人的一絲柔弱。在九十餘年飽經風霜的生命曆程中,縱使日子再苦再難,祖母總是要把正月初二這個日子調理的精緻而聖潔,過得熱鬧而簡樸。

少時不更事,隻記得祖母的生日是正月初二。正月初二,兒子、孫子、孫女、重孫子提去的蛋糕多了,後來就想着祖母年年過生日也沒多大意義,但祖母很高興。很高興地收下,很高興地把每份蛋糕都要吃一小塊。

一年又一年,正月初二如期到來。2018年之後,沒有了祖母,沒有了生日蛋糕。再看錄像上的祖母,我們已淚水漣漣。我知道,一年又一年,正月初二,這個吉祥如意、接喜迎福的日子,她需要正月初二這樣一個日子歸屬到生命的最初,我們陪祖母過生日, 一同永遠懷念她。

今年大年初三,三叔、妹妹來給父親拜年,問及昨日三叔看祖母七十大壽錄像,妹妹說,堂屋地上冰涼冰涼的,三叔就坐在地上将祖母的生日錄像看了一遍又一遍。昨晚半夜時分,父親打電話讓三叔把祖父講話的那段視訊錄下來發給他。

三叔、妹妹來,我打開電視機,插上優盤,将祖母七十大壽的錄像放給他們看。

“一等人忠誠孝悌,兩件事讀書耕田。咱們緊寒子人家一定要把書讀下,書讀不下就要把田耕種好。書不書,耕不耕,啥也做不好就成了二架梁,到老沒處使”,祖父在講。

語短情重,言簡意赅。一個幼時隻上過半年私塾的老人,将家庭教育闡明的如此深刻和到位,的确了不起。這其中蘊含着祖父的智慧,包容着祖父對子孫的希冀和教導。而祖母希望兒子兒媳團團結結和和氣氣,則着實展現出為人母的莊重大氣。

錄像裡,祖父、祖母這樣講,那時,他們都還健在;而今日再觀再聽,已成慈訓遺言。

(葛昌明 蒲公英評論網特約評論員,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未了副刊簽約作者)

壹點号 小沙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