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在《師說》中說:“孔子師郯子、苌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那麼,郯子是誰?做過什麼事兒呢?他憑什麼能讓孔子拜師學習的呢?
01 “問官”美名揚

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來到魯國首都曲阜朝拜國君。魯昭公很高興,設宴招待郯子。
郯子是尊稱,不是他的真名。他姓“己”,叫什麼名字好像失傳了,好在那不重要。魯昭公叫什麼名字?這不重要,因為他是個國君。郯子叫什麼,也不重要,因為他也是個國君。他是郯國的國君,是以人們叫他郯子,他要是罐國的國君,那就叫他罐子。
他姓己,是少昊的後代。少昊是黃帝的長子,古代有名的帝王,是以這個郯子是大有來頭的。
不過,郯國實在是太小了,隻有一座城,郯城。大概在現在的山東郯城縣。
魯昭公設宴招待附屬國郯國的國君郯子。既然是附屬國的國君,是以不免在禮法上有些輕慢郯子。魯國的大臣中有個叫叔孫昭子的,這人姓叔孫,叫昭,被尊稱為“子”,是以叫叔孫昭子。别誤會,他不是日本人,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日本呢。
叔孫昭子有點看不起郯子,于是就調侃起郯子來了:聽說少昊帝愛用鳥名來稱呼官職名,好沒有文化的樣子哦。
宴會上的魯國君臣都嘿嘿笑了。因為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時代太久遠了,當時最有學問的人也不知道答案。
郯子立刻明白了叔孫昭子的用意,唉,弱國無外交啊,何況郯國隻是個附庸國。不過郯子不慌不忙,因為他要才華大爆發了。
郯子說:黃帝用“雲”來命名官職,炎帝用“火”來命名官職。我老祖少昊帝剛即位時,來了一隻鳳凰,這很吉祥,于是就決定用鳥名來稱呼各種官職。鳳凰知天時,于是掌管天時的官就叫“鳳鳥氏”;青鳥在立春時鳴叫,到立夏時停止,是以掌管立春立夏的官員叫“青鳥氏”,如此類推。
叔孫昭子說:那管教育的叫“祝鸠氏”,這是咋回事?難道祝鸠鳥是大學畢業的嗎?
郯子說:祝鸠鳥很孝順啊,是以教育人民的官叫“祝鸠氏”啦。
等郯子說完,魯國的君臣都服了:這也知道啊,真是曆史研究專家。
這件事很快傳到了社會上,魯國人都知道了郯子這人學問挺大。當時二十七歲的孔丘聽到了這件事,知道機會難得,馬上決定去拜訪郯子。
孔子見到郯子,說明自己是來學習古代的官員制度的。郯子也聽說過孔子,就沒有為難孔子,隻讓孔子拜師。
跟郯子學習結束,孔子對大家說:郯子真是有學問,至少有一壇子的學問,郯子的名聲真不是蓋的。
02 鹿乳奉親
孔子為啥說“郯子的名聲真不是蓋的”這句話呢?因為,在孔子拜師、郯子朝魯之前,郯子的名氣已經很大了。
郯子是個著名孝子!
原來郯子出身貧寒之家,是家裡的獨生子。一般獨生子都很自私,但是郯子正好相反,他處處為人着想,對待父母更是沒得說,那叫一個孝順。
這一切都得益于郯子父母對他的早期教育。既然優生,那就得優育,兩千年前的人都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
到了郯子二十六七歲時,命運開始對他開起了玩笑,可能要磨煉磨煉郯子的身心,郯子父母忽然同時都雙目失明了。
這過分了哈。可是有什麼辦法呢!
郯子這麼孝順,當然馬上開始給父母治病。那就尋醫問藥呗,結果中藥吃了好幾年,藥渣都堆成了一座小山。為了找醫生,愣是走遍了方圓幾百裡的城鎮。
這天,郯子找到了一位專家,專家告訴郯子一個秘方:用野鹿乳汁做藥引子,就能治療失明。
郯子:那你給我開藥啊。
專家:開藥好說,但是藥引子很難弄到啊。
郯子:抓隻野鹿,擠點乳汁就是啦。
專家:野鹿好不好!你抓得住嗎?再說了,野鹿受驚吓,乳汁有毒。
沒辦法,郯子隻好踏上了尋找“野鹿乳”的路,這一找又是好幾年。因為野鹿十分警醒,根本無法靠近,你一出現它們就跑沒影了。
怎麼辦?
這天,郯子終于想出了一套完美方案:他買來野鹿皮,上面連着野鹿頭,自己穿戴上,開始演一隻鹿。
他很敬業,為了演鹿像鹿,甚至睡在鹿糞裡,這樣就可以擁有鹿的氣味了。當然,這行為也很危險,他就差點被獵人當成真鹿給射死。
不過,他裝扮成野鹿靠近鹿群,結果被野鹿們接納了。于是,他偷偷擠下野鹿的乳汁,帶回了家。
藥引子終于有了,郯子買來藥材,熬成湯汁,給父母喝下。
Bingo,奇迹出現了,郯子父母眼睛複明了。
這事傳揚開了,大家覺得郯子有學問,道德品質還這麼好,就都來向他學習,或者幹脆來他家周圍住下,讓自己的孩子也向郯子學學,受受教育。人越來越多,最後這個地方居然成了一座城市,就成了郯國,郯子成了國君,被尊稱為郯子,他原來的名字反而被忘記了。
郯子至孝的故事也被收入《二十四孝圖》,名為“鹿乳奉親”,被後世傳為美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