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师说》中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那么,郯子是谁?做过什么事儿呢?他凭什么能让孔子拜师学习的呢?
01 “问官”美名扬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首都曲阜朝拜国君。鲁昭公很高兴,设宴招待郯子。
郯子是尊称,不是他的真名。他姓“己”,叫什么名字好像失传了,好在那不重要。鲁昭公叫什么名字?这不重要,因为他是个国君。郯子叫什么,也不重要,因为他也是个国君。他是郯国的国君,所以人们叫他郯子,他要是罐国的国君,那就叫他罐子。
他姓己,是少昊的后代。少昊是黄帝的长子,古代有名的帝王,所以这个郯子是大有来头的。
不过,郯国实在是太小了,只有一座城,郯城。大概在现在的山东郯城县。
鲁昭公设宴招待附属国郯国的国君郯子。既然是附属国的国君,所以不免在礼法上有些轻慢郯子。鲁国的大臣中有个叫叔孙昭子的,这人姓叔孙,叫昭,被尊称为“子”,所以叫叔孙昭子。别误会,他不是日本人,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日本呢。
叔孙昭子有点看不起郯子,于是就调侃起郯子来了:听说少昊帝爱用鸟名来称呼官职名,好没有文化的样子哦。
宴会上的鲁国君臣都嘿嘿笑了。因为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时代太久远了,当时最有学问的人也不知道答案。
郯子立刻明白了叔孙昭子的用意,唉,弱国无外交啊,何况郯国只是个附庸国。不过郯子不慌不忙,因为他要才华大爆发了。
郯子说:黄帝用“云”来命名官职,炎帝用“火”来命名官职。我老祖少昊帝刚即位时,来了一只凤凰,这很吉祥,于是就决定用鸟名来称呼各种官职。凤凰知天时,于是掌管天时的官就叫“凤鸟氏”;青鸟在立春时鸣叫,到立夏时停止,所以掌管立春立夏的官员叫“青鸟氏”,如此类推。
叔孙昭子说:那管教育的叫“祝鸠氏”,这是咋回事?难道祝鸠鸟是大学毕业的吗?
郯子说:祝鸠鸟很孝顺啊,所以教育人民的官叫“祝鸠氏”啦。
等郯子说完,鲁国的君臣都服了:这也知道啊,真是历史研究专家。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社会上,鲁国人都知道了郯子这人学问挺大。当时二十七岁的孔丘听到了这件事,知道机会难得,马上决定去拜访郯子。
孔子见到郯子,说明自己是来学习古代的官员制度的。郯子也听说过孔子,就没有为难孔子,只让孔子拜师。
跟郯子学习结束,孔子对大家说:郯子真是有学问,至少有一坛子的学问,郯子的名声真不是盖的。
02 鹿乳奉亲
孔子为啥说“郯子的名声真不是盖的”这句话呢?因为,在孔子拜师、郯子朝鲁之前,郯子的名气已经很大了。
郯子是个著名孝子!
原来郯子出身贫寒之家,是家里的独生子。一般独生子都很自私,但是郯子正好相反,他处处为人着想,对待父母更是没得说,那叫一个孝顺。
这一切都得益于郯子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既然优生,那就得优育,两千年前的人都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到了郯子二十六七岁时,命运开始对他开起了玩笑,可能要磨炼磨炼郯子的身心,郯子父母忽然同时都双目失明了。
这过分了哈。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郯子这么孝顺,当然马上开始给父母治病。那就寻医问药呗,结果中药吃了好几年,药渣都堆成了一座小山。为了找医生,愣是走遍了方圆几百里的城镇。
这天,郯子找到了一位专家,专家告诉郯子一个秘方:用野鹿乳汁做药引子,就能治疗失明。
郯子:那你给我开药啊。
专家:开药好说,但是药引子很难弄到啊。
郯子:抓只野鹿,挤点乳汁就是啦。
专家:野鹿好不好!你抓得住吗?再说了,野鹿受惊吓,乳汁有毒。
没办法,郯子只好踏上了寻找“野鹿乳”的路,这一找又是好几年。因为野鹿十分警醒,根本无法靠近,你一出现它们就跑没影了。
怎么办?
这天,郯子终于想出了一套完美方案:他买来野鹿皮,上面连着野鹿头,自己穿戴上,开始演一只鹿。
他很敬业,为了演鹿像鹿,甚至睡在鹿粪里,这样就可以拥有鹿的气味了。当然,这行为也很危险,他就差点被猎人当成真鹿给射死。
不过,他装扮成野鹿靠近鹿群,结果被野鹿们接纳了。于是,他偷偷挤下野鹿的乳汁,带回了家。
药引子终于有了,郯子买来药材,熬成汤汁,给父母喝下。
Bingo,奇迹出现了,郯子父母眼睛复明了。
这事传扬开了,大家觉得郯子有学问,道德品质还这么好,就都来向他学习,或者干脆来他家周围住下,让自己的孩子也向郯子学学,受受教育。人越来越多,最后这个地方居然成了一座城市,就成了郯国,郯子成了国君,被尊称为郯子,他原来的名字反而被忘记了。
郯子至孝的故事也被收入《二十四孝图》,名为“鹿乳奉亲”,被后世传为美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