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翁帆|與楊振甯先生一起走過的日子

作者:曆史人物品評

前段時間,大陸著名實體學家楊振甯,迎來了他的百歲生日。他攜妻子翁帆在清華大學共度了一個難忘的生日宴,兩人甜蜜恩愛,讓人羨慕不已。

網友們在贊許楊振甯對實體學科貢獻的同時,也紛紛談到他與翁帆相差54歲的“老少戀”。

楊老迎娶翁帆的時候,外界一緻不看好這段婚姻,當時楊振甯大方表示,現在大家不接受,沒有關系,他相信在多年以後,他與翁帆的愛情故事會成為童話。

正所謂“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愛情就是如此玄妙,而這一切還要從頭說起。

翁帆|與楊振甯先生一起走過的日子
早年間,楊振甯居住在美國時,很喜歡讀熊秉明的一首小詩:

在月光裡俯仰怅望,

于是聽見自己的聲音伴着土地的召喚,

甘蔗田,棉花地,紅色的大河,

外婆家的小橋石榴……

織成一支魔笛的小曲。

這是詩人熊秉明筆下的故鄉,也是楊振甯心中魂牽夢繞的故鄉。2003年,他終于離開居住了58年的美國,回到了這片有“甘蔗田,棉花地,紅色的大河,外婆家的小橋石榴”的土地。

回國後,楊振甯定居北京,擔任清華大學教授,居住在清華園勝因院一幢綠樹環抱的幽靜的乳白色二層小樓裡。

楊振甯的夫人杜緻禮,2001年的時候就已經身患疾病,楊振甯一邊照顧夫人,一邊在清華上課。

奈何生命有自己的時限,任憑如何不舍,終歸還是要松開挽留的手。

兩年後,2003年10月,與楊振甯相伴了53年的夫人杜緻禮離他而去了,兩個人育有三個子女,長子楊光諾成為了一個電腦工程師,次子楊光宇成為了一位化學家,女兒楊又禮成為了一名醫生。

翁帆|與楊振甯先生一起走過的日子

那段妻子離開的日子裡,楊振甯時常一個人,踽踽獨行在他們曾經散步經過的林蔭小道;也會翻開那本厚厚的舊相簿,幾十年的如煙往事,都曆曆湧上心頭。

據清華大學實體系的教授們回憶起那時的楊振甯:他總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課,一個人散步;他一個人看書,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翻看從前的相冊……孤獨如他。

楊振甯的好友朱邦芬回憶:“确确實實他一個人生活很孤單。就住在那個地方,我看他晚上就是一個人,有時候就看看錄像,看看電視。他自己也說,他不找翁帆,也會找一個人過日子,他不是太喜歡一個人很孤單地這麼走”。

是的,楊振甯曾經坦言,如果沒有與翁帆結婚,也可能和别的女士結婚。他曾經舉了一個外國人的例子,英國數學家哈密頓在太太去世後,過了相當漫長的孤獨日子,甚至書頁上都有飲食的污漬。楊振甯說,他不要過那樣的日子,不要過老年孤獨的生活。人尤其是老人,最怕孤獨。

翁帆|與楊振甯先生一起走過的日子

2004年12月,82歲的楊振甯與當時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念研究所學生的28歲的翁帆結婚。

當時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一對年齡相差懸殊的人結成眷屬呢?

時間還得回到1995年的夏天,彼時,楊振甯夫婦在汕頭大學參加一項世界華人實體學家大會,那時在該校讀一年級的翁帆,因為文靜乖巧,明媚可人,加之一口流利的英語,老師便安排她,負責楊振甯夫婦等人的接待工作。

翁帆|與楊振甯先生一起走過的日子

翁帆英文說得非常流利,而且漂亮活潑,給楊振甯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杜緻禮更是連連誇贊翁帆的聰明伶俐。

翁帆也覺得楊振甯雖然年歲已高,但精神上仍然保持着年輕,特别是他的淵博學識對她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正是10年前互相留下的良好印象,成就了10年後的一段奇緣。

因為特别投緣,大會結束後,翁帆和楊振甯夫婦還保持着書信往來。

翁帆|與楊振甯先生一起走過的日子

2003年,失去摯愛杜緻禮,令楊振甯悲痛不已,很長一段時間都郁郁寡歡。一天,楊振甯翻看過去的老照片,不經意間浏覽到了那張和翁帆的合照。

他蓦然發現眼前這個氣質素淡的女孩,眉眼間竟與年輕時的杜緻禮頗為神似。

翁帆|與楊振甯先生一起走過的日子

仿佛是冥冥之中,有心靈感應一般,不久,他再次收到了翁帆的消息。

2004年元旦期間,楊振甯身在香港,意外地收到了翁帆寄來的一張聖誕賀卡,上面留有她的電話号碼。

楊振甯試着給翁帆打了電話,兩人一番寒喧過後,問起了近況,這才知道,楊振甯的夫人已經離開,而在聊天中楊振甯得知,翁帆也剛結束了一段婚姻。

他們同病相憐,彼此惺惺相惜。

此後,但凡有時間,楊振甯都會打通翁帆的電話,他們仿佛有說不完的話,和聊不完的話題,以至于有時接不到楊振甯的電話,翁帆會感到深深的失落。與翁帆一同經常逛街的好友打趣她說:“楊教授是愛上你了吧?”翁帆笑而不語,嬌羞滿面。

不久,楊振甯邀請翁帆到中文大學見面。那時的翁帆心裡還有些擔憂:“多年不見,面對如今已經82歲的楊教授,我是否該上前去攙扶他呢?”

但當楊振甯神采奕奕地出現在她面前時,翁帆緊張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他們相談甚歡,如老友般暢所欲言,此時離他們初識已過去九年之久。

此後,他們兩個人一起遊覽了香港的石澳村、内蒙古的大草原、北京的清華園、廣西北海,感情逐漸升溫,十指相扣,走進了彼此的心裡。

楊振甯還給翁帆特意寫過小詩,歡喜之情躍然紙上:

“沒有心機而又體貼人意

勇敢好奇而又輕盈靈巧

生氣勃勃而又可愛俏皮

是的,永恒的青春。

上帝恩賜的最後禮物,

給我的蒼老靈魂,

一個重回青春的欣喜。”

2004年12月24日上午,楊振甯由弟弟楊振漢夫婦陪同,與翁帆前去領取結婚證。結婚後,兩個人的日子過得恬淡而又安适。

楊振甯說,翁帆是他的“甜蜜天使”,就如同翁帆心裡想的一樣,楊振甯是她的“真命天子”!親友們也祝福他們:和諧相處不在于年齡,而在于兩人用心。楊振甯翁帆之愛,沒有孤獨,隻有快樂!

翁帆|與楊振甯先生一起走過的日子

但是,當兩人的婚訊對外公布後,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有些人說他們的婚姻是一樁交易:“老夫貪戀美色,少妻貪圖名利”。還有說他們的婚姻超出人們的心理能接受的範疇,有傷風化。

可是,包括楊振甯在國外的朋友都不太明白,在中國人們為什麼要對一位新太太抱有如此大的敵意,他在國外從未聽到關于此事的任何負面評論。

對于外面的各種聲音,楊振甯說:“我自己知道和翁帆年紀上有54歲的差距,難免引起議論,但是在心理上已經有了準備,将來大家會知道,我和翁帆就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

的确,外界很難了解、很難想象楊振甯與翁帆之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感情。

那麼他們結婚後生活得如何呢?

楊振甯在一次采訪中談到他與翁帆的婚姻:“我們是不同時代的人,婚後,我們彼此學習到一些自己以前沒經曆過的事情。”

楊振甯說,第二段婚姻讓他感到年輕了二十歲。

翁帆|與楊振甯先生一起走過的日子

是的,這次婚姻讓楊振甯感覺變得年輕了,有些初次見面的人問翁帆:“你是不是實體專業?是不是楊先生的學生?”她回答說:“不是,他沒有教我實體,他教我開車。”

翁帆曾經說,“楊先生現在身體還好,隻是不宜再長途旅行,這對先生來說是件憾事。對先生來說,開車四處‘探索’是閑暇時的一大樂趣。我們最快樂的回憶之一便是自己開車穿梭于香港的青山綠水之間。楊先生認為,在香港不開車的話會錯過太多的美好。的确,香港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自然風光也總是百看不厭。”

那些年,楊振甯先生手把手教翁帆開車,他們一起遊覽了香港的山山水水。楊振甯先生85歲以後,才把開車的任務移交給翁帆。在此之前,是他負責開車。那時候親戚朋友經常勸他不要開車,可他自己樂在其中。

當翁帆剛剛拿到駕照以後,楊振甯先生就讓她把車開上香港的太平山頂和大帽山。那些路,很多都陡峭而狹窄,每到轉彎處都不免令人驚心肉跳。然而當翁帆如履薄冰、手心出汗時,楊振甯先生始終神情自若,給她鼓勵。

他們還把車開到香港的西貢,欣賞了西貢郊區海灣的春夏秋冬和日月星辰。

在美國,兩人曾在惡劣的大雪天中開往太浩湖,還嘗試過在半夜裡開車到火山附近,去看噴發出來的熔岩流入海中的盛景。

翁帆|與楊振甯先生一起走過的日子

除了這些“冒險”的事情,兩個人生活中更多的還是溫馨的細節:他們平時會一起看看電影,念念詩,也會有一些彼此間的小遊戲——在逛博物館的時候,兩個人看的時候都不讨論,等出來後各自說出自己最喜歡的畫,有時在家裡楊振甯還會出數學題考考翁帆。

在新加坡逛植物園,逛了十幾分鐘,翁帆說:“楊先生,歇一歇,找塊石頭,拿個手絹擦好,坐那兒歇一會兒”。翁帆接着說:“可是楊振甯先生,他有時候自個兒不能控制自個兒,一高興,他就繼續往前走,走得又特别快。”冬天出門,楊振甯不愛戴圍巾,翁帆說:“不行,我給他把圍巾弄好,都捂好,衣服都弄好,穿好再出去”。

翁帆|與楊振甯先生一起走過的日子

翁帆對楊振甯無微不至,楊振甯也有很多讓翁帆“心裡覺得是甜的”的細節。在十二年前的台灣地區《聯合報》采訪中,她随即舉了兩個:

一次是在日本,早上翁帆感覺生病了,頭暈、肚子疼,沒法起床,楊振甯轉身向樓下走去,拿起碗,倒上開水,将一袋麥片倒下去,笨拙地攪拌着。

攪拌好以後,他端着麥片粥上樓,放在床頭櫃上後,輕喚起翁帆,端起麥片粥,一勺一勺喂給她吃。翁帆溫順地張開嘴,一口一口,當時,翁帆一股暖流湧上心頭,忍不住起身抱住了他。不過後來說起這件事,楊振甯補充道:“大部分時間還是他照顧我。”

還有一次是在三亞的酒店,一天淩晨,楊振甯睡不着覺,他悄悄下床,拿着書蹑手蹑腳地走出卧室,到衛生間,坐在馬桶上看起書來。

半夜的時候,翁帆睡醒,發現床上沒人,可是衛生間裡燈光透亮,楊振甯正在裡邊看書。

翁帆問:“Darling,你怎麼在這裡看書?”

楊振甯眯笑着說:“隻有這裡的燈光才照不到你。”

那一刻,翁帆覺得楊振甯可愛之極,居然為了不開燈吵醒自己,就到洗手間去看。翁帆醒來後跟他說:“你是可以開燈的。”

翁帆|與楊振甯先生一起走過的日子

楊振甯先生曾在《聯合報》采訪中談到翁帆帶給他的改變:“一個人到了八十多歲,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個年紀很輕的人結婚,很深刻的感受是,這個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種方式上做了延長。假如我沒跟翁帆結婚,我會覺得三四十年後的事跟我沒關系;現在我知道,三十年後的事,通過翁帆的生命,與我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下意識地,這個想法對我有很重要的影響。”

2008年,楊振甯先生出版過一本書《曙光集》,他在《曙光集》的前言中這樣寫道:“魯迅、王國維和陳寅恪的時代是中國民族史上的一個長夜,我和聯大同學們就成長于此似無止盡的長夜中。幸運地,中華民族終于走完了這個長夜,看見了曙光。我今年85歲,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應替我看到……”

10年後,楊振甯與翁帆共同出了一本書——《晨曦集》。

楊振甯說:“沒想到以後10年間,國内和世界都起了驚人巨變。今天雖然天還沒有大亮,但曙光已轉為晨曦,是以這本新書取名為《晨曦集》。”

翁帆說:“楊先生很喜歡《晨曦集》這個名字,因為它“寄托了先生一生的期望。”

他以為他等不到“天光大亮”,但17年過去了,他仍與她一起,執手共看這潮漲潮落的人世間。

回看楊振甯這一生,無愧于當代最偉大的實體學家之一,讓中國人在近代科學上有了姓名,實體成就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如今百歲,他依舊奮戰在科研一線,促進着中國實體基礎和科學的發展。

至于他與翁帆的愛情,有人一直拿世俗的眼光來看,覺得他們之間的年齡差距太大了,其實年齡差距又怎麼樣呢?他們兩個當事人都覺得合适,外人覺得他們有差距,這就沒有道理了,差距不差距是要他們當事人自己來決定的。

而且對楊振甯來說,翁帆起了很大的作用,保持楊振甯現在的身心健康,她的作用任何人不能替代。

用現在已經94歲高齡,楊振甯的朋友,同為實體學家的何祚庥的話來說:“有很多事情在年輕的時候我也不會懂,但是現在自己變成老年人了,開始懂得為什麼老年人有那些我們開始不懂得的想法。年輕的時候你以為自己懂了,其實你并不懂。”

楊振甯也在媒體面前說:“不管大家對我們的婚姻是什麼看法,到三十年、四十年後,大家會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羅曼史,我知道,也相信這是将來世界對于我們這個經過的一個結論。”

這段被許多人質疑的愛情,終将由時間作出最好的答卷,對于兩人之間的感情,楊振甯和翁帆二人都十分地珍惜。

楊振甯也清楚在自己走後,翁帆必将會陷入到失去摯愛之人的悲痛中,在一次訪談節目裡,主持人楊瀾問道:“有一天您先離開這個世界,您希望翁帆再嫁人嗎?”

楊振甯回答說:“作為年老的楊振甯,我會跟翁帆說,等我将來離開這個世界,你可以再結婚。但是那個年輕的楊振甯卻不願意這樣。”

妻子翁帆也非常懂他:“這句話背後是兩個楊振甯,一個是感性的,一個是理性的。”

人生在世,終将會碰到一個人能夠為你奮不顧身,溫暖了你的歲月,點亮了你整個人生。

對于來之不易的愛情,一定要加倍珍惜,門當戶對隻是好的狀态,并不是愛情的前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