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左宗棠擡棺入疆,雖然收複了新疆大部分地區,但被沙俄占據的伊犁地區并沒有完全收回。根據1881年簽訂的《中俄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領土,但是,仍然割讓了塔城東北和伊伊犁、喀什葛爾以西約7萬多平方公裡的國土,當然,這并非左宗棠的責任,而是因為腐朽沒落的清政府。
大将籌邊尚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裡,
引得春風度玉關。
這是左宗棠的部下楊昌浚所寫的《恭誦左公西行甘棠》一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正是左宗棠率領湘軍收複新疆失地的偉大功績。

《恭誦左公西行甘棠》
清同治元年,西北地區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回亂,數以千萬計的漢人被屠殺,受陝甘回亂的影響,新疆地區也發生叛亂,中亞地區的浩汗汗國軍閥阿古柏趁墟而入,率軍侵入南疆,并在新疆地區建立了所謂的“哲德沙爾汗國”。
西北回亂
而與此同時,趁着清廷自顧不暇,一貫對土地無比貪婪的沙俄,趁機強占了中國的伊犁地區,美其名曰“代為收複”。并和英國一起,承認了所謂阿古柏的僞政權,試圖分裂中國。中國面臨着失去新疆龐大領土的危機。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此時正奉命平定陝甘回亂,1873年,破壞力極大的陝甘回亂終于被平定,已經60多歲高齡的左宗棠不顧年歲已高,随即率部開始了收複新疆之戰。
海防塞防之分
在此時,由于清廷自顧不暇,兵力捉襟見肘,清廷中央有了海防、塞防之争。以李鴻章為首的等人主張海防,但是海防的代價卻是放棄塞防,也就是放棄邊疆,甚至如新疆等龐大的國土,李鴻章等人也建議放棄。左宗棠則堅持海防塞防并重,他一力堅持收複新疆。
左宗棠收複新疆路線
清光緒元年,即公元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左宗棠制定了“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正确戰略方針。在完成軍饷、軍糧、裝備等後勤工作後,左宗棠率領大軍對新疆進行收複,大軍勢如破竹,很快收複了新疆大部失地,阿古柏兵敗自殺。到1878年1月2号,新疆的全境除被沙俄占據的伊犁外,已經全部收複。
沒想到清廷居然能收複新疆,沙俄開始玩弄花樣,百般抵賴不願意将伊犁地區還給中國。1878年,清政府派崇厚與沙俄談判歸還伊犁問題。懦弱無能的崇厚被沙俄政府軟硬兼施,被迫簽訂了《裡瓦幾亞條約》,而這個條約的簽訂,使中國不但失去了伊犁大片領土,還要賠款500萬盧布,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座空城。
曾紀澤
國内得到消息後,輿論十分憤慨,迫于輿論壓力,清廷被迫将崇厚治罪,改派曾紀澤與沙俄談判。收複新疆的最大功臣左宗棠更是極為憤怒,他痛斥了崇厚的賣國行徑,不顧已年近七旬的高齡和帶病之身,開始部署軍隊,準備武力收複伊犁。
左宗棠收複新疆
然而,一貫懦弱無能的清政府不出意外的再次慫了。為了避免與沙俄沖突,清廷将左宗棠調回京城。不過,雖然左宗棠離開新疆,但在他積極備戰的背景下,曾紀澤的談判有了新的進展。最終俄國同意歸還了特克斯河谷等地,這就是文章開頭所提到的《中俄伊犁條約》。《中俄伊犁條約》依然是一個不平等條約,但相對于崇厚所簽的條約,已經有所進步。
這就是弱者的悲哀,落後就要挨打,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作後盾,如何努力的英雄人物也無法完全維護民族的利益。伊犁地區最終也并未全部收複,就是最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