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德意志帝國統一前的德意志各邦的人,算不算“德國人”?
為什麼出生于中國戰國時代的孔子會被視為中國的思想家,而在古羅馬出生的凱撒大帝,則不會被當成意大利人?這個問題再引申一下,變為另一問題,那就是來自德意志帝國統一前德意志各邦的人,算不算“德國人”。
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曼德森(Felix Mendelssohn)、艾貝爾(Carl Friedrich Abel),幾乎被大部分人被稱為“德國作曲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席勒(Friedrich Schiller)也被稱為“德國文學家”;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康德(Immanuel Kant)被公認是“德國哲學家”。
事實上,以上這些名人在生的時期,根本沒有“德國”這個國家存在。
貝多芬
德國是在1871年由普魯士這個最大的德意志邦國統一,普國國王威廉一世也成了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在之前的幾百年,德國國内也由許多小城邦組成。
1818普魯士
1815年拿破侖戰敗後,當時39個德意志諸侯國成立了名為“德意志邦聯”的松散組織,并包括奧地利、巴伐利亞、盧森堡等王國及大公國。一直至1866年普奧戰争後邦聯解體,普魯士成立北德意志邦聯,最後在1871年普法戰争後成立德意志王國這個統一國家。
是以,在1871年前來自各德意志邦聯的人,嚴格來說并非“德國人”,因為那時根本沒有德國。而英文稱呼他們為German,這German的意思也應是“德意志的”而非“德國的”。
比較準确的講法,是稱呼他們為“德語音樂家”、“德國文學家”和“德語哲學家”。因為他們都來自德國文化圈,并多以德語創作。
至于一些著名的德國人,他們其實并非德國籍。例如尼采在24歲時搬到瑞士當教授,也放棄了普魯士和德意志邦聯國籍,此後終身是無國籍。而音樂家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盡管在普魯士出生,但是他因獲邀成為是英國國王佐治一世的作曲家,因而後來入籍了英國。
尼采
尼采和韓德爾,一生都沒有過“德國籍”,隻是德意志邦聯國的公民。把沒國籍的尼采說成是德國人,有如把退出中國籍加入外籍的人說成“首先都是中國人”,有點不準确。
德國在1871年前從未以統一國家形式存在,是以不同語言會以不同邦聯的名字稱呼她,也引申成今天德國在不同國文裡的名稱。這些名稱包括法文的Allemagne、芬蘭文的Saksa和西裡西亞語的Prusacy,分别來自阿勒曼尼、薩克森和普魯士3個邦國的名字。
直至現在,中文多把這些邦聯國的人稱作德國人,也是約定俗成的不太準确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