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醜遮百俊:三國名将于禁死後為何被曹丕賜谥号“厲侯”?

襄樊之戰,曹操派于禁和龐德率軍去支援曹仁,結果遇到洪水,被關羽軍圍困,龐德甯死不屈,而于禁則率軍向關羽投降了。因為這事,于禁倍受诟病。

一醜遮百俊:三國名将于禁死後為何被曹丕賜谥号“厲侯”?

曹操得知于禁投降後,歎息說:“我和于禁相識三十年,怎料在危難時刻,于禁反而不如龐德!”

東吳軍占據荊州後,于禁得以釋放,與孫權乘馬并行。虞翻舉鞭大罵于禁說:“你是個俘虜,怎麼敢和我家主公并馬而行!”随後,孫權與群臣宴飲,于禁聽到樂曲傷心流淚,虞翻又公然指責于禁是裝可憐,演戲給人看。?

黃初二年,于禁回到曹魏,再度遭受無窮無盡的嘲笑和極大的輿論壓力,愁苦得連胡須和頭發都變白了。但曹丕仍然不想放過他,表面上曹丕對于禁表示安慰,任命于禁為安遠将軍,卻在于禁去拜谒曹操陵墓時,提前命人在陵墓邊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圖。

于禁見到曹丕用來羞辱自己的圖畫,羞憤難當,一病不起,黯然逝去。但曹丕連死人也不放過,在于禁去世後,又賜于禁谥号“厲侯”。

一醜遮百俊:三國名将于禁死後為何被曹丕賜谥号“厲侯”?

在古代,“厲”是一個很不好的谥号。谥法雲:“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愎狠無禮曰厲;扶邪違正曰厲;長舌階禍曰厲”。于禁死後被賜谥号厲侯,可見曹丕對于禁的評價極差。

裴松之注《三國志》,談到于禁被賜谥号厲侯的原因時說:“圍而後降,法雖不赦;囚而送之,未為違命。禁曾不為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衆人之議,是以卒為降虜,死加惡谥,宜哉。”

這段話,裴松之提到了于禁殺昌豨的往事。

建安十一年,昌豨反叛,曹操派于禁與夏侯淵征讨之。夏侯淵攻下昌豨的十餘座據點,迫使昌豨隻能舉手投降。按道說,昌豨應該向夏侯淵投降,但他卻選擇向于禁投降,因為他與于禁是舊交。

昌豨如此選擇,顯然是希望于禁能看在舊交的情分上繞他一命。而于禁卻不念舊情,把昌豨殺了。

一醜遮百俊:三國名将于禁死後為何被曹丕賜谥号“厲侯”?

于禁準備殺昌豨時,曹軍諸将都認為,昌豨已降,應該将他囚禁起來送曹操處置。于禁說:“你們難道不知道曹公的指令嗎!在被大軍包圍後才投降的人,是不能赦免的。遵行和執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氣節。昌豨雖是我的舊友,但我豈可是以而失節!”于禁最終還是聽從主将的意見,揮淚斬昌豨。

殺昌豨這段往事,被裴松之認為是于禁“殺戮無辜”和“暴虐無親”的罪狀,成為了于禁被賜谥号厲侯的原因之一。

于禁被賜谥号厲侯,另外一個原因是他治軍太過嚴苛,導緻許多士兵都不喜歡他。

《三國志·于禁傳》說:“禁持軍嚴整,得賊财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禦下,不甚得士衆心。”意識是,于禁治軍嚴謹,但凡有繳獲财物,從不中飽私囊,對将士的賞賜都很公平。然而,于禁喜歡以法規來統禦部下,是以不太得将士之心。

一醜遮百俊:三國名将于禁死後為何被曹丕賜谥号“厲侯”?

率部攻打參與劫掠的青州兵,是于禁以法規統禦部下,治軍太過嚴苛的一個典型例子。

建安二年,張繡複叛,向曹軍發起突然襲擊。曹操被殺了個措手不及,丢下軍隊狼狽逃走。

在被曹操丢下的軍隊中有一部分是青州兵。青州兵的主要成分其實是黃巾軍,當初曹操在青州打敗黃巾軍,收編十萬人,組建青州兵。這些青州兵,平時有人限制,還能循規蹈矩,但在曹操自己都亡命逃走的情況,青州兵賊心又起,馬上幹起了他們的老本行,一路逃命一路劫掠。

曹軍大亂之際,于禁率數百部下且戰且退,途中遇到青州兵劫掠,大怒,率軍向青州兵發動攻擊,并嚴厲懲罰了參與劫掠的部分青州兵。

一醜遮百俊:三國名将于禁死後為何被曹丕賜谥号“厲侯”?

待曹操收攏軍隊後,青州兵将士向曹操控告于禁。有人勸于禁說,人家青州兵已向主公告你的狀了,你應該趕快去向主公說明情況。

于禁卻認為,曹軍眼下最急迫的事是做好準備抵禦張繡的追兵,向曹操辯白并非是當務之急。就這樣,于禁一直等到指揮完曹軍立好營壘,做好防禦準備之後,才去見曹操,向曹操說明情況。

總之,正因為于禁喜歡以法規來統禦部下,不近人情,是以才會被認為“殺戮無辜;暴虐無親;愎狠無禮”。加之在襄樊之戰中于禁向關羽投降,構成了“扶邪違正”。是以在于禁死後,才會被曹丕賜谥号厲侯。

一醜遮百俊:三國名将于禁死後為何被曹丕賜谥号“厲侯”?

民間有一句俗話,叫“一俊遮百醜”,但到于禁這裡,卻變成了“一醜遮百俊”。

我們上面提到的于禁殺昌豨,曹操當時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反對意見,隻是歎息說,昌豨為什麼不來向我投降啊,而去找于禁投降。對于禁率部攻打青州兵之事,曹操不僅沒有批評,反而給予了于禁極高的評價,表揚于禁臨危不亂,胸懷坦蕩,有古代名将之風。曹操當時的原話是:“将軍(指于禁)在亂能整,讨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将,何以加之!”

由此可見,無論是于禁殺昌豨,還是于禁率部攻打青州兵,這些在後來曹丕看來都是問題的問題,在當時的曹操看來其實都不是問題。若往好處說,于禁甚至還能是以獲得公正無私、治軍嚴謹、有古代名将之風等等好名聲。

真正讓于禁由“一俊遮百醜”變成“一醜遮百俊”的,是他在襄樊之戰中投降了關羽。

于禁向關羽投降,曹操無法了解,曹丕更無法容忍。在曹丕看來,不管于禁之前為曹魏出生入死立下了多少汗馬戰功,隻要向關羽投降了,就是不忠不義,就是不可原諒的。是以,即便于禁羞憤而死,曹丕也要冠以“厲侯”的谥号,讓他遺臭萬年,為後人所唾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