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書聖”地位,自得到梁武帝和唐太宗的推崇後,便不可動搖了;其書法影響着大陸書法藝術近兩千年,被奉為正宗。這時有的朋友或許就會好奇:王羲之的書法師父是何許人也?今天就滿足你的好奇,我們來好好了解一番。
不要着急往下翻名字,那樣你得到的也隻是浮光掠影。要了解王羲之及其老師,首先得知道王羲之所處的環境,還有那個時代的曆史文化背景。

魏晉時代社會動亂,民不聊生,但卻是一個藝術自覺和人的覺醒的時代,宗白華就曾說過: “漢末魏晉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是以,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其間産生的“魏晉風度”成為中國美學和藝術的一份珍貴的精神資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所謂的魏晉風度是指魏晉時代士人所追求的率性而為和精神自由。
王羲之正是出生于這個時期,而且還是在第一等門閥士族→琅琊王氏家族。琅琊王氏将他們的遠祖追溯到了周靈王太子晉,但實際上,琅玡王氏發迹是以魏晉之際的王祥為根本。而王祥就是我們熟知的《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鯉”的主人公,他出仕于魏晉之際,官至三公,弟弟王覽在他的提攜下也在當時的政壇取得重要地位。王羲之正是王覽的後代,他的父親王曠是兩晉之際的重要人物,《世說新語》有記載,他是最先倡導東晉王室南渡的人,但他本人卻在南北戰争中下落不明了。東晉王室南渡後,琅琊王氏家族居功甚偉,王羲之的叔父王導又是輔助晉元帝司馬睿在江南立國的主要人物,在朝為相,并且王羲之的另外一位叔父王敦擁大軍鎮守地方,一度形成了所謂“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既是政治、經濟特權的擁有者,同時也是文化特權的擁有者,而且這個文化特權與政治、經濟特權不同,它不是靠剝削、掠奪來的,而是出自士族自身的素養,“故以東晉而言,沒有文化,就沒有門閥士族。東晉之士族文化世家,尤重文藝,注意培養家族中的文藝人才,借藝術文化來證明其特殊地位,表現其高貴的文化素養,維護和振興自己的家族”
我們把王羲之放到其所處的魏晉時代來看,他就是門閥士族中的風流子弟之一;但是,使他流芳千古的既不是“東床坦腹”的狂傲,也不是學問、政事,而是展現士族風流的書法藝術。王羲之這樣的士族風流,正是這樣的時代、這樣的氏族名門的産物。
雖說是時代的必然,但就具體而言,其中充滿偶然。比如老師對他的影響絕非必然。
關于王羲之的書法師承,以“少學衛夫人”之說最為著名。其根據,傳說是王羲之撰寫了《題衛夫人(筆陣圖)後》這篇文章,文中有一段自叙學習書法的經曆的文字:予少學衛夫人,将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鹄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日耳。羲之遂改本師,仍于衆碑學習焉。文中雖然王羲之後來對自己“學衛夫人書”持否定的态度,但說到了“少學衛夫人”,是以後人一直把衛夫人看作王羲之的本師。傳說中的王羲之寫的這篇文章,卻有多處與史書的有關記載相忤,其中北遊許洛尤為可疑。
王羲的老師是衛夫人的可靠記載,見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晉中書院(侍郎)李充母衛夫人,善锺法,王逸少之師。”
衛夫人是誰呢?她是與西晉高門及書法世家衛瓘、衛恒的同族别支。她在西晉末年出嫁江州刺史江夏李矩,衛夫人以正書見長,“善锺法”,大概她的兒子李充也得其傳授,是以“善楷書,妙參锺、索"。王羲之少時從衛夫人學書,估計就是锺繇這一流派的楷書。
衛夫人隻能算是王羲之學習書法的啟蒙之師.因為王羲之後來“改本師”轉師他的叔父王導了,南朝齊王僧虔《論書》和梁庾肩吾《書品》都有王羲之師事王導的記載,但人們不大提及王羲之的這段經曆。當年王羲之随着王導南渡到晉陵(今常州),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建康度過的,他二十歲時,王導才去世。而王導渡江後的十餘年間,最初出任過短期的廬江、鄱陽二郡郡守,後任荊州刺史但時間不長,其間任職建康,守喪也在建康。估計王羲之轉師王導,是在十餘歲至二十歲之間。
王導又是怎樣的人物呢?王導是東晉早期藝壇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不僅擅長正書,兼工行書、草書、飛白書,技能比衛夫人全面。學習書法的欲求是一個漸進漸廣的過程,王羲之由師衛夫人轉師王導,也是合乎邏輯的。何況王羲之幼年喪父,作為叔父的王導,自有督導之責。
王羲之改師王導之後,書法的學習當由正體擴充到行書、草書、飛白書的技法技巧。後來王羲之的書法水準漸高,能寫各種書體,雖然衛夫人的啟蒙之功不可抹煞,但王導對于王羲之的作用和影響遠遠超過了衛夫人。
王導與衛夫人都是“傳锺法”,王羲之當然應該算是锺派的傳人。後來王羲之在書法上建樹“今體”,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王羲之曾說:"頃尋諸名書,锺、張為絕倫,其馀不足存。”他的書法為世所重之後,還常常自稱:“我書比鐘繇, 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在東晉,鐘、張是書法家公認的權威,王羲之推崇鐘、張以表示對權威的承認,又自許與鐘、張“抗行”“雁行”,此中也透漏出師法锺、張的消息。可以說二十歲之後的王羲之,對鐘、張書法有過一段時間的深入研習,是以他才能說出“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的話來。
綜上,王羲之的書法師承,大緻的線索是:少學衛夫人,得正書的技法;十餘歲至二十歲,改師叔父王導,得衆體之技法;二十歲以後,師師之所師,正書、行書宗尚锺繇,草書效法張芝。
好了,今天我們就了解到這裡,不再深入探究了,希望能增進你對王羲之師承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