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喻莎 胡金華 上海報道
“剛剛過去的2021年,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在2020年10.3%高增長的基礎上,預計上海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8%左右。”在1月18日上午舉行的市政府新聞釋出會上,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改委主任華源透露,2021年上海投資形勢總體良好,有效助力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進入新的一年,2022年上海又将如何合理擴大有效投資,營造更好投資環境?1月18日,上海市正式釋出《2022年上海市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下稱《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分為五個方面,具體政策措施24條。
“24條政策措施‘組合拳’的推出,正是響應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主基調,‘堅持高品質發展’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展現出對于高品質發展所帶動的增長的重要性。”1月19日,上海交大改革創新與治理現代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俞俊利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華源表示,2022年,為了保持經濟穩定的高品質發展,做好投資工作至關重要,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合理擴大有效投資。
在政策研究制定過程中,重點把握“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緊扣上海實際,加強基礎保障能力建設,持續強化城市核心功能,加快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聚焦承擔國家戰略的重點區域,提出針對性政策舉措。持續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服務企業力度,提高投資建設便利度,着力解決投資痛點堵點,營造更為良好的投資環境,全力激發社會投資活力。
據記者梳理,《政策措施》分為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加強項目資金要素保障、激發社會投資動能、打造城市發展新空間、不斷優化投資環境五個方面,具體政策措施共24條。
重點項目建設是擴大有效投資的關鍵。共有5條政策措施:一是全力落實重大項目年度投資目标;二是加快推進在建項目;三是加大計劃新開工項目協調力度;四是适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五是加大重點項目儲備。
在加強項目資金要素保障方面,共提出加強政府财力資金保障、加快專項債發行和使用、加大投資政策精準供給、加強資源性要素名額統籌平衡4條政策措施。
在激發社會投資動能方面,共有全面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發展壯大新興産業能級、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強化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4條政策措施。
在打造城市發展新空間方面,《政策措施》共有推進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高标準建設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高水準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高品質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高起點推進新城規劃建設、打造“一江一河”世界級濱水空間、加快推進“南北轉型”發展7條政策措施。
在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方面,共有4條政策措施:一是開展企業大走訪活動,深入聽取企業意見,集中解決一批影響企業投資發展的瓶頸難題;二是着力打造優質市場環境,引進高品質重大産業項目;三是優化外商投資服務,發揮市重大外資項目服務制度作用,加大重大外資項目協調推進力度;四是持續提升投資建設便利度,依托“一網通辦”深化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
營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具體來看,在重點項目建設第4條措施中提到,2022年,上海将适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上海将加快推進一批事關城市長遠發展和安全保障的港區、航道、鐵路、軌交、水利、地下管線等工程。同時,上海将積極布局新網絡、新設施、新平台、新終端為代表的“新基建”項目。
對此,上海交大改革創新與治理現代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俞俊利表示,項目基礎設施适度超前建設也與上海市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強改革系統內建,深化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落實好上海市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實施方案保持“同頻共振”的主節奏,可以整體提升上海營商環境的國際競争力。
此外,在全面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方面,上海将用好1000億元以上的“新基建”優惠利率信貸專項,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新基建”投入。加快在未來醫院、智能工廠、智能交通領域布局實施一批新型基礎設施重大示範項目。統籌用好全市用能名額,加強綠色資料中心名額保障。
上海還将用好新時期內建電路産業、軟體産業支援政策,實施本市內建電路、人工智能相關信貸專項優惠政策。鼓勵市場化融資擔保機構為本市內建電路裝備材料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對符合條件的擔保費給予一定補貼。深入推進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實施計劃。發揮好技改專項資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撬動引導作用,推進先進制造業高品質發展。
上海将出台新一輪可再生能源、充換電設施扶持政策,推動杭州灣海域海上風電項目開發,加快各行業領域“光伏+”綜合開發利用。制定出台并推進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意見及配套政策措施,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綠色低碳新賽道。
俞俊利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扭轉“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政府通過積極主動的财政政策和優化保增的結構政策來拉動地方經濟進入回歸常态的拐點,以投資驅動(高端)制造業等實體經濟比重持續提升,更好地建設人民滿意的理想之城。
最後,從企業角度來看,俞俊利認為,企業作為微觀經濟主體應以更積極、更主動的心态加入到《政策措施》相應工作中來,同時要響應中央提出的“着力建構親而有度、清而有為的親清政商關系”,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發展環境,為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能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民生改善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