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食文化 中國食天下(24節氣——大寒)

大寒節氣一般與農曆的年終歲末時間重合,是以,正是老百姓過年的時候;正如諺語所述:“大寒小寒,殺豬過年”以及“大寒大寒,家家刷牆,刷去不祥;戶戶糊窗,糊進陽光”! 二十四節氣,首尾相連;周而複始。過了大寒,就是年!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明年的此時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度,即為“大寒”;從春天出發的我們,曆經23個節氣的變化,人們都富有不同的收獲感和變化;今天——大寒;辛醜年的最後一個節氣,走入——寒冬臘月的時光,又是一個節氣的輪回;期待着另一個美好的“春天”;從春天出發的我們,努力前行,呼喚朝陽!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史記)!

——火的引用改變了人類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狀況,熟食是人類走向現代文明社會的分水嶺!

——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是人類文明飲食健康的寶庫,建議設立“中國食文化學”!

————2006年05月20日二十四節氣列入大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4節氣是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食文化 中國食天下(24節氣——大寒)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指大陸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中國曆法的獨特創造。

一、中國飲食文化和中國食文化學

中國食文化 中國食天下(24節氣——大寒)

中國烹饪是中國對人類飲食生産的巨大貢獻,中國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在中國,“烹饪”一詞出現在戰國至秦漢間成書的《易傳》對“鼎”卦的解釋中,“以木巽火,烹饪也。” 大意是在鼎下,架起木柴,通風起火;煮熟或燒烤食物至熟用。是以,烹饪的原始意義就是煮熟(燒烤)食物。烹饪一詞出現在戰國秦漢時期,并不意味着烹饪這一事物也出現在戰國或秦漢間。因為,在古史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教民熟食的的燧人氏距戰國時期至少也有數千年的時間,但實際上中國先民用火的曆史更早,開始于距今五六十萬年的北京猿人時代。 《易經》之後的文獻中,曾用“烹調”、“料理”概括并代用詞;到了近代,大家才更加廣泛使用“烹饪”一詞,經社會的不斷使用和認同,才确認下來;并使用至今。同時,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發展。 現在的烹饪和烹調二詞研究分野的十分明确了,烹饪覆寫烹調,烹調是烹饪的組成部分;現代的烹調一詞已經引申指制作食品的技術方法,稱之為“烹饪工藝”。 廣義的烹饪文化不僅包括食品生産的文化——烹調文化,也包括食品消費的文化——飲食文化。烹饪文化就是“人類社會食品生産與消費中所包括的物質與精神現象及其聯系的總和” 中國烹饪來自于實踐,同時,接受時間的檢驗。相信,中國烹饪在新的時代一定會為人類的健康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烹饪文化是在人類從“茹毛飲血”到“火的引用”發展的“熟食階段”的過程,“食文化”是人類文明飲食發展的升華,從“田頭”(源頭)到“嘴頭(營養)”的科學發展過程;是一個為人類健康發展的整體食物鍊。既包括原材料的選育和種植與收割到運輸過程和初級加工原料,同時,又包括食品的加工工藝過程和半成品及成品的整個形成過程;又包括食用前和食用過程中及食用後的具體展現。 是以說,設立“中國食文化學科”是必要的,也是人類健康發展的需要;更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必然需求。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指出:“烹調亦藝美術之一道也”。“烹調之術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種族,則辯味不精;辯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中國烹調之妙,亦足以表明進化之深也……”

二、民以食為天

中國人民以“民以食為天”為理論依據,中國“重食”思想和“重養”傳統文化理念發展至今,其“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傳統文化精髓始終伴随着社會的發展和人民健康的發展方向!

一、中國古代根據氣候對一年進行的節令劃分。即指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同時,又有傳統的節假日比如除夕節、春節(除夕節和農曆新年正月初一);2,清明節(寒食節);3,端午節(五月初五);4,七夕節(七月初七團圓節);5中秋節(八月十五,又稱祭月節);6,重陽節(九月初九);7、冬至節(冬至大如年,民俗記憶和書刊都有記載)等; 以上節假日的食品多種多樣食品豐富;1、春節:食品豐富;必吃的餃子; 2清明節:祭祀春遊,青團(江南食品),薄餅(團聚);雞蛋(秦代此時禁火,提前煮雞蛋備用);艾飯(客家清明節期間食用,一年不生病); 3、端午節:包粽子(南北方有不同的品種),包餃子; 4、七夕節;團聚的日子,餃子等; 5、中秋節:食品豐富,月餅;包餃子; 6、重陽節:登高賞月(重陽糕吃兩種糕:花糕、栗子糕);菊花酒;吃餃子;7、建議增加——冬至節和除夕節:冬至大如年,吃餃子(凍不着、不凍耳朵),元宵;除夕節,豐富的食品; 南北方具有差異性,北方過節始終沒有離開“餃子”食品。還有民族特點。河南信陽以及周口、南陽等地喜歡吃水餃、扁食等。

三、開發中國傳統文化的節慶;1、人物(如老子);2、年月(二月二,龍擡頭)、除夕節;3、節氣(秦朝已始秋分節)等;

1、人物:如老子;老子紀念日;中國傳統文化——道教的鼻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論;時至今日仍為傳統文化傳承的要素和精髓。

2、時令:二月二龍擡頭;龍——中華民族的象征;圖騰,騰飛!目前,北方有吃餃子和吃薄餅的風俗;寓意團團圓圓;

3、秋分:曾經是“祭月節”;2018年經國務院同意設立将“秋分節日”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目前,以文藝演出和有關賽事為主;

4.春耕節,(一畝三分地、先農壇);可追溯到西周;明清帝王達到鼎盛時期。

四、設立“北京紀念日”和“北京城建城紀念日”

北京——人類文明的聖殿——北京,文明紀念日 !同時,可以根據中華民族發展史的獨特性,整理不同時期的曆史人物和具有一定紀念意義的事件以及具有影響力的節氣為文明節日。 “北京紀念日”和“北京城建城紀念日”!發現“北京人”和火的發現及引用;熟食的開始等等。北京,人類文明之源!

北京故宮曆史最悠久(世界五大宮:法國的凡爾賽1624年;白金漢宮1703年,1761改為英王三世的私人寝室;克裡姆林宮1320年修建;美國白宮1797年修建); 北京的故宮曆史悠久,是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的故宮可以追溯到公元1179年興建的“金大甯宮”,甚至還可以追溯到公元1000年前後的遼朝蕭太後在瓊華島上建造的宮殿。) 1,全部宮殿區的建設,北京故宮(紫禁城)是1420年,具有世界曆史最悠久的故宮。時間早、面積大! 2,在先秦薊城故址(廣安門南)上一步一步發展起來,位于遼南京和金中都城的中心位置發現先秦遺物等等! 3, “北京城的起源”即“生日”,曆史學也稱為未來學; 薊城的發現,(水經注) 是有記載的; 已經具有3200年的悠久曆史!(1995年北京市隆重舉辦“紀念北京建城3040年,正式确認公元前1045年未北京建城之始”,由于多方異議,至今沒有再搞。大北京即薊城比燕都早134年) 4,北京人的發現和“火”的引用熟食的開始等等。北京,文明之源!

北京城(建城日):1987年侯仁之先生就提出 “北京城建城日”;1995年北京市舉辦紀念北京建城3040年;正式确認北京城于公元前1045年;實際根據考古比此時早134年;至今北京建城為3200年! 考古不斷推陳出新!

目前有建城日的國家,最神奇的是古代意大利(羅馬古城,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目前稱之為“建城日”;最隆重的是莫斯科城,始建于1147年,建城日活動規模最大;最正式之例---聖彼得堡市1703年5月27日,至今在搞慶典;隆重熱烈。)

五、禮儀文化中的中華禮食;

1、祭天文化(豐富的祭天食品):祭天文化是大陸古代崇拜神明的崇拜行為,具有源遠流長的曆史;遠古時期的黃帝“封禅(shan善音)天地,”開始;排列諸神、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周公制禮作樂,祭天典禮“禮儀大備”,形式和規格逐漸規範。西周時期以“冬至日” 為“大祀吉期”,在這一天舉辦“祭壇大典”,是以,祭壇大典又稱“冬至大祀”。西漢、隋、唐 、宋、元 舉辦:“天地和祀”。 從秦、漢以後,曆代封建帝王以“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為政治理念;以“敬天敬地”為己任;曆朝曆代建祭壇于“國之陽”,用于舉辦“祭天大禮”;至唐到元、明清(輝煌);祭壇:設“玉、果、蔬、笾、鬥、牲等等” 備燎柴、焚香燭,禮祭皇天上帝,以“爙(rang音)災祈福”! 明清時期,皇帝祭壇典禮有:“春正月天地和祀”、春正月祈谷大祀、孟夏常雩(餘音)大祀、仲夏大雩大祀 冬至祭壇大祀; 冬至大祀(冬至大如年)冬至又稱長至 ,“一陽氣自地而始”也就是說“一陽資始” ;是以古人将冬至這一天舉辦“祭壇大典”。 祈福:“五谷豐登,風調雨順”!(據記載,1924年12月23日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隻搞了一次禮儀性的祭拜;也是長達三千多年的國家祭祀制度的完結)。 可以說,“祭天食品”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也是最為壯觀的“禮食”。祈求:“五谷豐登,風調雨順”!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社會太平!

2、宮廷食禮(朝廷貢品,豌豆黃、禦膳等);

3、民族性禮食(各民族風味名點名菜);

4、地域性禮食(區域食禮,德州扒雞、北京烤鴨);

5、名人禮食(東坡肉);

6、食物禮食(龍井蝦仁、樟茶鴨、桃花泛);

7、節氣和節日禮食(非遺);

8、民間祭天食品;豐富多樣!

食禮: 1)先秦“禮食”;提出:“衣食既足,禮讓以興”等理論。 2)儒家禮食(六禮);迎送之禮、交接之禮、進食之禮、卒食之禮、侍酒之禮、其他循禮。3、傳統食禮:分餐與合食、禮儀與請柬、座次禮儀、進食禮儀; 4、近代食禮;豐富多彩!

六、文化遺産:1),2006年05月20日二十四節氣列入大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3),二十四節氣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文化遺産,使中國人民非常自豪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弘揚的文化。

1、中國古代根據氣候對一年進行的節令劃分。即指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2、中華民族具有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曆史的國家,究其原因就是中國有着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和傳承脈絡;很重要一點就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就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24節氣! 立春(立春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是春季的第一個。立春, 農諺有“春打六九頭”的諺語之說。雖然立春了,向着暖和的方向發展;但是,還是比較好冷的;還有七九、八九,九九。直到春分播種季節時,才開始有真正的暖陽之意。

大陸二十四節氣的追根溯源(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千年乃至上萬年的漫長具體實踐和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早在古代公元前的漢代和春秋戰國、乃至夏商周、堯舜禹對曆法和節氣都有一定範圍的記述。《山海經》 《易經》《黃帝内經》……這些上古奇書……研究的新進展,曆史遺址出土文物的新發現,将給我們研究二十四節氣帶來新天地,我們會不斷挖掘出天文節氣的新成果。

大陸是農業、農耕、耕種、耕織的文明古國, 大陸勞動人民勤勞智慧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了曆史文化。主要以“黃河流域”為主要特征和根脈,以“氣候和物種”為依據,建立起來的。從曆史文獻記載來看,大陸曆朝曆代的迎春和冬至活動隆重而豐富。已經超過了節氣、節令,而形成一個節日,是以在漫長的人文曆史中演繹出許多民俗。

酒文化:

目前,有“劉伶醉酒、泸州老窖、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江西南昌)”國家工業遺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曆史名酒如杜康酒和衡水老白幹酒都是具有發展曆史過程的老酒和品牌酒,創立時間約在漢代。

目前,亟待研究開發的中華24節氣時令食譜(主食、副食、湯食、小吃); 根據考古資料;中國社科院考古所2021年9月8日報道;9000年前中國人即飲“啤酒”(曲酒);根據在橋頭遺址出土的陶器。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質發表題為《中國南方九千年前台地上飲酒的早期證據》;為谷物酒,(非現代啤酒);2021年11月30日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報道:山東大學考古團隊發表《山東鄒城邾國故城西崗墓地一号戰國墓茶葉遺存分析》(《考古與文物》,2021年第5期),正式公布山東濟甯鄒城市邾國故城遺址西崗墓地一号戰國墓随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葉樣品為煮(泡)過的茶葉殘渣,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茶葉遺存,将世界茶文化起源的實物證據提前了至少300年。據悉,此前考古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茶葉實物出土于西漢景帝陽陵。邾國故城的這一發現将茶文化起源的實物證據追溯到戰國早期偏早階段(公元前453至前410年),提前了300多年。西崗M1茶葉遺存的發現與證明,為研究茶的早期起源和傳播等問題提供了實證材料。

中國傳統文化“天圓地方”主要展現在古建築和“天人合一”的理念中;至今,還是我們倡導的理念;并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食文化就是從田頭到嘴頭(牢牢把握食品安全),田園(圓)到嘴裡(口即園又方);圓圓滿滿! 宮廷食品用料的來源和傳統食品加工技藝,如能進一步總結完善一下;即便于傳承又便于弘揚!

宮廷(曆代朝廷)祭天食品和民間祭天食品的開發和利用,具有廣闊空間!食物形态、大小的寓意等等! 節假日可選用喜慶色如紅色、桔紅等;其它時令性食品和茶食要有季節性和獨特性。 如何選用“宮中之美”和民間“非遺特色”,彰顯中華文化厚重之内涵!如不同季節的宮中美景和琴棋書畫的不朽篇章!

相信,在“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信”發展的道路上,中國飲食文化在人類健康發展的道路上,一定會蓬勃發展,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中國食文化 中國食天下(24節氣——大寒)
中國食文化 中國食天下(24節氣——大寒)
中國食文化 中國食天下(24節氣——大寒)
中國食文化 中國食天下(24節氣——大寒)
中國食文化 中國食天下(24節氣——大寒)
中國食文化 中國食天下(24節氣——大寒)

二十四節氣與飲食文化

一年四季,四季養生;科學養生,适當進補;合理搭配,平衡膳食!順應天時,認真吃飯;敬畏古人智慧。

諺語:“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處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到一定的節氣時分,就有不同的食材逐漸成熟,是以,春天食用“初發的蔬菜”,夏天食用“肥美的蔬果”;在秋天一定要食用“飽滿的果蔬”,在冬天食用“豐潤的食物”。

中國食文化 中國食天下(24節氣——大寒)

大寒 (2022年1月20日,今日,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4個節氣(冬季的第6個節氣),标志着嚴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大寒是節氣循環的終點,又開啟下一個節令輪回,即迎來新一年的立春。 古人說:“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大寒大寒,無風也寒”“小寒大寒,冷成一團”,這些諺語說明大寒節氣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時期。 這個時候,寒潮大舉南下,而且一波接着一波,通常的表現是: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寒冷的時候,也是磨煉人的意志的時候。

大寒過後,走進春天!古人說:“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大寒深藏着春之消息,在極度的深寒裡,有春色開始悄然萌動,北風呼嘯的冬日正在孕育着明媚的春天。 大寒過後,又将迎來新春!大寒時節,“恍若一轉身,就會與春天撞個滿懷”,春天正邁着輕盈的腳步,向着我們,靜靜地,悄悄地,走來了! 人生也是如此,起起落落就像四季輪轉,總有一段天寒地凍的艱難旅程,然而,嚴寒褪盡才有大地回春,曆經磨練方可破土重生,耐得冬日寂寞,終見三月繁華。

《楞嚴經》:“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都把心地掃,世上無處不淨地。”

大寒飲食重溫補的同時,增加營養的補充:冬季為進補之佳令!三九進補,可食用以下三類食物。首先是幹果五谷是冬季食補的基礎,主要是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熱量以抵禦嚴寒。小寒以及冬季尤其适合多食用紅色及黑色的谷物,如紅豆、黑豆、黑米等。幹果也是滋補佳品,如栗子、紅棗等,可單食,也可入菜煮湯時加入,或将各類豆谷、幹果混合煮粥。同時,肉類肉類是冬季最适合的食物,尤其以煲湯最佳,既可以起到滋補的作用,又避免油膩肥甘增添脾胃負擔。如牛、羊肉湯;雞湯;鴨湯。溫熱食物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溫、熱的食物以補益身體,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冬季防病重在養生…...

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宜多吃些糙米、玉米、小麥黑豆、豌豆等豆類梨、蘋果、桔子香蕉、花椰菜等蔬果牛羊肉、鵝肉、魚肉等肉類

“數九寒天,冷在三九”這段時間的寒冷程度從“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的俗語中可見一斑! 大寒習俗,人們忙碌着,進入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着寫春聯、剪窗花趕集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等陸續為春節作準備。

《大寒吟》 宋 (邵雍)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階前凍銀床,檐頭冰鐘乳。清日無光輝,烈風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語

不能吐。

《大寒》宋 (陸遊) 大寒雪未消,閉戶不能出,可憐切雲冠,局此容膝室。吾車适已懸,吾馭久罷叱。拂麈取一編,相對辄終日。亡羊戒多岐,學道當緻一,信能宗阙裡,百氏端可黜。為山傥勿休,會見高崒嵂。頹齡雖已迫,孺子有美質。

《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所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天大家不妨“偷點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反之,則容易耗損陽氣陰精,不利于健康。大寒節氣,天寒地凍,寒邪侵人,容易使人體氣血流行不暢,易得疾病;是以,此時注重養生補陽十分重要。

“養生養體靠自己,保暖驅邪要正氣;守正創新迎朝陽,幸福人生最如意!”

從五行與五髒、季節的對應關系來說,腎應冬,屬水,主藏,是以“冬季養腎”是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是冬季養腎的首選食物。此外,核桃、桂圓、栗子等堅果類食品也是冬季益腎佳品。寒冷的冬季是适宜進補的季節。中醫認為,秋季進補适宜“平和”,冬季進補則适宜“封藏”。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為抵禦嚴寒補充元氣,在冬季應少食生冷之物。 補要适量 ,因人而異;餐餐平衡,日日平衡;膳食平衡是健康的基礎!

在這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在外的遊子們,不久要踏上回家的路程,歸來,團圓,歡聚,我們開始想念一切美好的事物!在這春天即将來臨,新年就要到來的美好日子裡,願大家三冬暖,春不寒;天黑有燈,下雨有傘,人生路上有至愛相伴!愛到永遠!!

(民間諺語:“好吃不過餃子”,北方在24節氣和變化時節,非常講究“吃”;餃子是重頭戲!)

中國食文化 中國食天下(24節氣——大寒)

習俗人們對大寒頗為重視,主要以增加熱量,驅寒保暖為主!冬季北方氣候幹燥,大寒進補的另一原則是多飲水,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時,要堅持鍛煉;民間有諺語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善于養生的人,在冬季更要堅持體育鍛煉,以取得養肝補腎、舒筋活絡、暢通氣脈、增強自身抵抗力之功效。

中國食文化 中國食天下(24節氣——大寒)

中原一帶就比較喜歡食用“水餃”和“扁食”的食品;餃子和餃子湯一起食用,“原湯化原食”的飲食習慣是非常有意思的。

适當引用“酒”和“茶”,無論是引用白酒還是黃酒以及各種茶,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決定;這就是“因人而異!”

飲食方面要多吃熱量高、有健腦活血功效的食物,如羊肉、牛肉、乳類、魚類,根據個人喜好适當飲用一些茶水,白茶、普洱等飲品。 由于夜間時間越來越長,白天時間越來越短,陽氣潛藏,陰氣漸盛,氣溫降低;要多參加娛樂活動,尤其是老年人和成長中的年輕人,多曬太陽;以激起對生活的熱情和向往。

中國食文化 中國食天下(24節氣——大寒)

小寒時節,中國古代文人墨客間流行舉辦飲酒消寒宴,九個雅人集在一起,九人每隔九天便輪流宴請一次;大家聚集在一起圍爐飲酒吟詩填詞。 待九人輪流完以後,凄寒的冬日也就過去了。 中國古人對于歲時節氣生活,宛如是内心虔誠朝拜的儀式,映照着一段流年歲月裡的美好。那些與古典傳統文化及民俗相關的東西,應該被挖掘被大多數人知曉這些寂靜的美,我們不能忘記!

中國食文化 中國食天下(24節氣——大寒)

中國人民有自己很多很好的飲食文化和養生文化;根據

中醫“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則補之,寒者溫之”的原則在冬季膳食原則中應多吃溫性的食物進行調理以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希望多吃些羊肉、雞肉等溫熱品;以溫補陽氣;可以食用核桃粥養陰固精;蕃薯粥,滋補肝腎等等。 腎主鹹味,心主苦味,鹹能勝苦故冬季飲食之味宜減鹹增苦遵循“少食鹹,多食苦”的原則以補心氣、固腎氣。 此季節的飲食應減鹹增苦多吃些苦味食物,苦味食品中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莴筍、茴香、杏、柚子、杏仁、蓮子等,利于去除人過多的火氣可助心陽,因人而異,起到養腎的功效。

俗話說:“寒從腳起,冷從腿來”! 人的腿腳一冷,全身皆冷。 是以,從大寒到立春,入睡前泡泡腳。此時節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晚起是為養陰氣;做到“天天養生”、“四季養生”、“年年養生”,健康長壽! 養生重點:起居注重“三防”:防寒要護頭、防燥要内服+外用、 防外感要多做肢體伸展運動。飲食重在溫補。多食用豆谷幹果、肉類及溫熱的食物。人體有五個中心穴位,經常按摩,強身健體,抗衰老!

中國食文化 中國食天下(24節氣——大寒)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善口暖心,不是衣服的溫暖,而是由内而外讓人感受到心暖。在大寒時節,懷一種期待,等待春的到來。在寒冷的日子裡,等待春天,這是時光給人的溫暖。希望我們冬天,不冷;事業報團取暖;人生朝陽奮進!寒冷的天,聚在一起,用彼此的溫度,傳達這份溫暖。朋友之間的相聚,溫暖的不隻是溫度,還有過去的時光以及未來的期待。

大寒,古人說這個節氣是 “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諺語有“大寒,大寒,抱成一團”,足見大寒節氣的寒冷程度。古詩中“際海煙雲常慘淡,大寒松竹更蕭騷”“醉面沖風驚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溫”,也是對自然界一片蕭條、天氣寒冷至極的寫照。那麼,大寒節氣該如何養生呢? 中醫認為,此時自然界陰盛陽衰、寒氣襲人,極易損傷心腎陽氣。是以,保護陽氣是此時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

大寒到來,把煩惱和憂郁通通甩掉,壓力和辛苦一概抛之雲霄。每天都要有“好心情”,四季都有“好身體”。

祝福全體中華兒女“冬季保暖,暖陽吉祥”!

共同期盼中華兒女“過一個文明祥和的春節”

(文圖:風華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