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天下(24节气——大寒)

大寒节气一般与农历的年终岁末时间重合,所以,正是老百姓过年的时候;正如谚语所述:“大寒小寒,杀猪过年”以及“大寒大寒,家家刷墙,刷去不祥;户户糊窗,糊进阳光”! 二十四节气,首尾相连;周而复始。过了大寒,就是年!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明年的此时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度,即为“大寒”;从春天出发的我们,历经23个节气的变化,人们都富有不同的收获感和变化;今天——大寒;辛丑年的最后一个节气,走入——寒冬腊月的时光,又是一个节气的轮回;期待着另一个美好的“春天”;从春天出发的我们,努力前行,呼唤朝阳!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

——火的引用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状况,熟食是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分水岭!

——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饮食健康的宝库,建议设立“中国食文化学”!

————2006年05月2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大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节气是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天下(24节气——大寒)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指大陆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

一、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食文化学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天下(24节气——大寒)

中国烹饪是中国对人类饮食生产的巨大贡献,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在中国,“烹饪”一词出现在战国至秦汉间成书的《易传》对“鼎”卦的解释中,“以木巽火,烹饪也。” 大意是在鼎下,架起木柴,通风起火;煮熟或烧烤食物至熟用。所以,烹饪的原始意义就是煮熟(烧烤)食物。烹饪一词出现在战国秦汉时期,并不意味着烹饪这一事物也出现在战国或秦汉间。因为,在古史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教民熟食的的燧人氏距战国时期至少也有数千年的时间,但实际上中国先民用火的历史更早,开始于距今五六十万年的北京猿人时代。 《易经》之后的文献中,曾用“烹调”、“料理”概括并代用词;到了近代,大家才更加广泛使用“烹饪”一词,经社会的不断使用和认同,才确认下来;并使用至今。同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现在的烹饪和烹调二词研究分野的十分明确了,烹饪覆盖烹调,烹调是烹饪的组成部分;现代的烹调一词已经引申指制作食品的技术方法,称之为“烹饪工艺”。 广义的烹饪文化不仅包括食品生产的文化——烹调文化,也包括食品消费的文化——饮食文化。烹饪文化就是“人类社会食品生产与消费中所包括的物质与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中国烹饪来自于实践,同时,接受时间的检验。相信,中国烹饪在新的时代一定会为人类的健康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烹饪文化是在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火的引用”发展的“熟食阶段”的过程,“食文化”是人类文明饮食发展的升华,从“田头”(源头)到“嘴头(营养)”的科学发展过程;是一个为人类健康发展的整体食物链。既包括原材料的选育和种植与收割到运输过程和初级加工原料,同时,又包括食品的加工工艺过程和半成品及成品的整个形成过程;又包括食用前和食用过程中及食用后的具体体现。 所以说,设立“中国食文化学科”是必要的,也是人类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必然需求。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指出:“烹调亦艺美术之一道也”。“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辩味不精;辩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以表明进化之深也……”

二、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民以“民以食为天”为理论依据,中国“重食”思想和“重养”传统文化理念发展至今,其“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传统文化精髓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同时,又有传统的节假日比如除夕节、春节(除夕节和农历新年正月初一);2,清明节(寒食节);3,端午节(五月初五);4,七夕节(七月初七团圆节);5中秋节(八月十五,又称祭月节);6,重阳节(九月初九);7、冬至节(冬至大如年,民俗记忆和书刊都有记载)等; 以上节假日的食品多种多样食品丰富;1、春节:食品丰富;必吃的饺子; 2清明节:祭祀春游,青团(江南食品),薄饼(团聚);鸡蛋(秦代此时禁火,提前煮鸡蛋备用);艾饭(客家清明节期间食用,一年不生病); 3、端午节:包粽子(南北方有不同的品种),包饺子; 4、七夕节;团聚的日子,饺子等; 5、中秋节:食品丰富,月饼;包饺子; 6、重阳节:登高赏月(重阳糕吃两种糕:花糕、栗子糕);菊花酒;吃饺子;7、建议增加——冬至节和除夕节:冬至大如年,吃饺子(冻不着、不冻耳朵),元宵;除夕节,丰富的食品; 南北方具有差异性,北方过节始终没有离开“饺子”食品。还有民族特点。河南信阳以及周口、南阳等地喜欢吃水饺、扁食等。

三、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节庆;1、人物(如老子);2、年月(二月二,龙抬头)、除夕节;3、节气(秦朝已始秋分节)等;

1、人物:如老子;老子纪念日;中国传统文化——道教的鼻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论;时至今日仍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要素和精髓。

2、时令:二月二龙抬头;龙——中华民族的象征;图腾,腾飞!目前,北方有吃饺子和吃薄饼的风俗;寓意团团圆圆;

3、秋分:曾经是“祭月节”;2018年经国务院同意设立将“秋分节日”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目前,以文艺演出和有关赛事为主;

4.春耕节,(一亩三分地、先农坛);可追溯到西周;明清帝王达到鼎盛时期。

四、设立“北京纪念日”和“北京城建城纪念日”

北京——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文明纪念日 !同时,可以根据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独特性,整理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事件以及具有影响力的节气为文明节日。 “北京纪念日”和“北京城建城纪念日”!发现“北京人”和火的发现及引用;熟食的开始等等。北京,人类文明之源!

北京故宫历史最悠久(世界五大宫:法国的凡尔赛1624年;白金汉宫1703年,1761改为英王三世的私人寝室;克里姆林宫1320年修建;美国白宫1797年修建); 北京的故宫历史悠久,是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的故宫可以追溯到公元1179年兴建的“金大宁宫”,甚至还可以追溯到公元1000年前后的辽朝萧太后在琼华岛上建造的宫殿。) 1,全部宫殿区的建设,北京故宫(紫禁城)是1420年,具有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故宫。时间早、面积大! 2,在先秦蓟城故址(广安门南)上一步一步发展起来,位于辽南京和金中都城的中心位置发现先秦遗物等等! 3, “北京城的起源”即“生日”,历史学也称为未来学; 蓟城的发现,(水经注) 是有记载的; 已经具有3200年的悠久历史!(1995年北京市隆重举办“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正式确认公元前1045年未北京建城之始”,由于多方异议,至今没有再搞。大北京即蓟城比燕都早134年) 4,北京人的发现和“火”的引用熟食的开始等等。北京,文明之源!

北京城(建城日):1987年侯仁之先生就提出 “北京城建城日”;1995年北京市举办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正式确认北京城于公元前1045年;实际根据考古比此时早134年;至今北京建城为3200年! 考古不断推陈出新!

目前有建城日的国家,最神奇的是古代意大利(罗马古城,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目前称之为“建城日”;最隆重的是莫斯科城,始建于1147年,建城日活动规模最大;最正式之例---圣彼得堡市1703年5月27日,至今在搞庆典;隆重热烈。)

五、礼仪文化中的中华礼食;

1、祭天文化(丰富的祭天食品):祭天文化是大陆古代崇拜神明的崇拜行为,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远古时期的黄帝“封禅(shan善音)天地,”开始;排列诸神、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周公制礼作乐,祭天典礼“礼仪大备”,形式和规格逐步规范。西周时期以“冬至日” 为“大祀吉期”,在这一天举办“祭坛大典”,因此,祭坛大典又称“冬至大祀”。西汉、隋、唐 、宋、元 举办:“天地和祀”。 从秦、汉以后,历代封建帝王以“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为政治理念;以“敬天敬地”为己任;历朝历代建祭坛于“国之阳”,用于举办“祭天大礼”;至唐到元、明清(辉煌);祭坛:设“玉、果、蔬、笾、斗、牲等等” 备燎柴、焚香烛,礼祭皇天上帝,以“爙(rang音)灾祈福”! 明清时期,皇帝祭坛典礼有:“春正月天地和祀”、春正月祈谷大祀、孟夏常雩(余音)大祀、仲夏大雩大祀 冬至祭坛大祀; 冬至大祀(冬至大如年)冬至又称长至 ,“一阳气自地而始”也就是说“一阳资始” ;所以古人将冬至这一天举办“祭坛大典”。 祈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据记载,1924年12月23日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只搞了一次礼仪性的祭拜;也是长达三千多年的国家祭祀制度的完结)。 可以说,“祭天食品”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也是最为壮观的“礼食”。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社会太平!

2、宫廷食礼(朝廷贡品,豌豆黄、御膳等);

3、民族性礼食(各民族风味名点名菜);

4、地域性礼食(区域食礼,德州扒鸡、北京烤鸭);

5、名人礼食(东坡肉);

6、食物礼食(龙井虾仁、樟茶鸭、桃花泛);

7、节气和节日礼食(非遗);

8、民间祭天食品;丰富多样!

食礼: 1)先秦“礼食”;提出:“衣食既足,礼让以兴”等理论。 2)儒家礼食(六礼);迎送之礼、交接之礼、进食之礼、卒食之礼、侍酒之礼、其他循礼。3、传统食礼:分餐与合食、礼仪与请柬、座次礼仪、进食礼仪; 4、近代食礼;丰富多彩!

六、文化遗产:1),2006年05月2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大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文化遗产,使中国人民非常自豪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弘扬的文化。

1、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2、中华民族具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究其原因就是中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传承脉络;很重要一点就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就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24节气! 立春(立春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也是是春季的第一个。立春,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的谚语之说。虽然立春了,向着暖和的方向发展;但是,还是比较好冷的;还有七九、八九,九九。直到春分播种季节时,才开始有真正的暖阳之意。

大陆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千年乃至上万年的漫长具体实践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早在古代公元前的汉代和春秋战国、乃至夏商周、尧舜禹对历法和节气都有一定范围的记述。《山海经》 《易经》《黄帝内经》……这些上古奇书……研究的新进展,历史遗址出土文物的新发现,将给我们研究二十四节气带来新天地,我们会不断挖掘出天文节气的新成果。

大陆是农业、农耕、耕种、耕织的文明古国, 大陆劳动人民勤劳智慧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历史文化。主要以“黄河流域”为主要特征和根脉,以“气候和物种”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大陆历朝历代的迎春和冬至活动隆重而丰富。已经超过了节气、节令,而形成一个节日,因此在漫长的人文历史中演绎出许多民俗。

酒文化:

目前,有“刘伶醉酒、泸州老窖、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江西南昌)”国家工业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名酒如杜康酒和衡水老白干酒都是具有发展历史过程的老酒和品牌酒,创立时间约在汉代。

目前,亟待研究开发的中华24节气时令食谱(主食、副食、汤食、小吃); 根据考古资料;中国社科院考古所2021年9月8日报道;9000年前中国人即饮“啤酒”(曲酒);根据在桥头遗址出土的陶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质发表题为《中国南方九千年前台地上饮酒的早期证据》;为谷物酒,(非现代啤酒);2021年11月30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报道: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表《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5期),正式公布山东济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随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叶样品为煮(泡)过的茶叶残渣,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茶叶遗存,将世界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提前了至少300年。据悉,此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茶叶实物出土于西汉景帝阳陵。邾国故城的这一发现将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追溯到战国早期偏早阶段(公元前453至前410年),提前了300多年。西岗M1茶叶遗存的发现与证实,为研究茶的早期起源和传播等问题提供了实证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主要体现在古建筑和“天人合一”的理念中;至今,还是我们倡导的理念;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食文化就是从田头到嘴头(牢牢把握食品安全),田园(圆)到嘴里(口即园又方);圆圆满满! 宫廷食品用料的来源和传统食品加工技艺,如能进一步总结完善一下;即便于传承又便于弘扬!

宫廷(历代朝廷)祭天食品和民间祭天食品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空间!食物形态、大小的寓意等等! 节假日可选用喜庆色如红色、桔红等;其它时令性食品和茶食要有季节性和独特性。 如何选用“宫中之美”和民间“非遗特色”,彰显中华文化厚重之内涵!如不同季节的宫中美景和琴棋书画的不朽篇章!

相信,在“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信”发展的道路上,中国饮食文化在人类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蓬勃发展,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天下(24节气——大寒)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天下(24节气——大寒)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天下(24节气——大寒)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天下(24节气——大寒)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天下(24节气——大寒)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天下(24节气——大寒)

二十四节气与饮食文化

一年四季,四季养生;科学养生,适当进补;合理搭配,平衡膳食!顺应天时,认真吃饭;敬畏古人智慧。

谚语:“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处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到一定的节气时分,就有不同的食材逐渐成熟,所以,春天食用“初发的蔬菜”,夏天食用“肥美的蔬果”;在秋天一定要食用“饱满的果蔬”,在冬天食用“丰润的食物”。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天下(24节气——大寒)

大寒 (2022年1月20日,今日,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4个节气(冬季的第6个节气),标志着严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大寒是节气循环的终点,又开启下一个节令轮回,即迎来新一年的立春。 古人说:“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大寒,无风也寒”“小寒大寒,冷成一团”,这些谚语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 这个时候,寒潮大举南下,而且一波接着一波,通常的表现是: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寒冷的时候,也是磨炼人的意志的时候。

大寒过后,走进春天!古人说:“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大寒深藏着春之消息,在极度的深寒里,有春色开始悄然萌动,北风呼啸的冬日正在孕育着明媚的春天。 大寒过后,又将迎来新春!大寒时节,“恍若一转身,就会与春天撞个满怀”,春天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着我们,静静地,悄悄地,走来了! 人生也是如此,起起落落就像四季轮转,总有一段天寒地冻的艰难旅程,然而,严寒褪尽才有大地回春,历经磨练方可破土重生,耐得冬日寂寞,终见三月繁华。

《楞严经》:“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大寒饮食重温补的同时,增加营养的补充:冬季为进补之佳令!三九进补,可食用以下三类食物。首先是干果五谷是冬季食补的基础,主要是为身体提供充足的热量以抵御严寒。小寒以及冬季尤其适合多食用红色及黑色的谷物,如红豆、黑豆、黑米等。干果也是滋补佳品,如栗子、红枣等,可单食,也可入菜煮汤时加入,或将各类豆谷、干果混合煮粥。同时,肉类肉类是冬季最适合的食物,尤其以煲汤最佳,既可以起到滋补的作用,又避免油腻肥甘增添脾胃负担。如牛、羊肉汤;鸡汤;鸭汤。温热食物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温、热的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冬季防病重在养生…...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宜多吃些糙米、玉米、小麦黑豆、豌豆等豆类梨、苹果、桔子香蕉、花椰菜等蔬果牛羊肉、鹅肉、鱼肉等肉类

“数九寒天,冷在三九”这段时间的寒冷程度从“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的俗语中可见一斑! 大寒习俗,人们忙碌着,进入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

《大寒吟》 宋 (邵雍)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

不能吐。

《大寒》宋 (陆游) 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可怜切云冠,局此容膝室。吾车适已悬,吾驭久罢叱。拂麈取一编,相对辄终日。亡羊戒多岐,学道当致一,信能宗阙里,百氏端可黜。为山傥勿休,会见高崒嵂。颓龄虽已迫,孺子有美质。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天大家不妨“偷点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反之,则容易耗损阳气阴精,不利于健康。大寒节气,天寒地冻,寒邪侵人,容易使人体气血流行不畅,易得疾病;所以,此时注重养生补阳十分重要。

“养生养体靠自己,保暖驱邪要正气;守正创新迎朝阳,幸福人生最如意!”

从五行与五脏、季节的对应关系来说,肾应冬,属水,主藏,所以“冬季养肾”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是冬季养肾的首选食物。此外,核桃、桂圆、栗子等坚果类食品也是冬季益肾佳品。寒冷的冬季是适宜进补的季节。中医认为,秋季进补适宜“平和”,冬季进补则适宜“封藏”。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为抵御严寒补充元气,在冬季应少食生冷之物。 补要适量 ,因人而异;餐餐平衡,日日平衡;膳食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在这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在外的游子们,不久要踏上回家的路程,归来,团圆,欢聚,我们开始想念一切美好的事物!在这春天即将来临,新年就要到来的美好日子里,愿大家三冬暖,春不寒;天黑有灯,下雨有伞,人生路上有至爱相伴!爱到永远!!

(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北方在24节气和变化时节,非常讲究“吃”;饺子是重头戏!)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天下(24节气——大寒)

习俗人们对大寒颇为重视,主要以增加热量,驱寒保暖为主!冬季北方气候干燥,大寒进补的另一原则是多饮水,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要坚持锻炼;民间有谚语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善于养生的人,在冬季更要坚持体育锻炼,以取得养肝补肾、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功效。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天下(24节气——大寒)

中原一带就比较喜欢食用“水饺”和“扁食”的食品;饺子和饺子汤一起食用,“原汤化原食”的饮食习惯是非常有意思的。

适当引用“酒”和“茶”,无论是引用白酒还是黄酒以及各种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决定;这就是“因人而异!”

饮食方面要多吃热量高、有健脑活血功效的食物,如羊肉、牛肉、乳类、鱼类,根据个人喜好适当饮用一些茶水,白茶、普洱等饮品。 由于夜间时间越来越长,白天时间越来越短,阳气潜藏,阴气渐盛,气温降低;要多参加娱乐活动,尤其是老年人和成长中的年轻人,多晒太阳;以激起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天下(24节气——大寒)

小寒时节,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间流行举办饮酒消寒宴,九个雅人集在一起,九人每隔九天便轮流宴请一次;大家聚集在一起围炉饮酒吟诗填词。 待九人轮流完以后,凄寒的冬日也就过去了。 中国古人对于岁时节气生活,宛如是内心虔诚朝拜的仪式,映照着一段流年岁月里的美好。那些与古典传统文化及民俗相关的东西,应该被挖掘被大多数人知晓这些寂静的美,我们不能忘记!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天下(24节气——大寒)

中国人民有自己很多很好的饮食文化和养生文化;根据

中医“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则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在冬季膳食原则中应多吃温性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希望多吃些羊肉、鸡肉等温热品;以温补阳气;可以食用核桃粥养阴固精;红薯粥,滋补肝肾等等。 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故冬季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以补心气、固肾气。 此季节的饮食应减咸增苦多吃些苦味食物,苦味食品中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莴笋、茴香、杏、柚子、杏仁、莲子等,利于去除人过多的火气可助心阳,因人而异,起到养肾的功效。

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 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 所以,从大寒到立春,入睡前泡泡脚。此时节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做到“天天养生”、“四季养生”、“年年养生”,健康长寿! 养生重点:起居注重“三防”:防寒要护头、防燥要内服+外用、 防外感要多做肢体伸展运动。饮食重在温补。多食用豆谷干果、肉类及温热的食物。人体有五个中心穴位,经常按摩,强身健体,抗衰老!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天下(24节气——大寒)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善口暖心,不是衣服的温暖,而是由内而外让人感受到心暖。在大寒时节,怀一种期待,等待春的到来。在寒冷的日子里,等待春天,这是时光给人的温暖。希望我们冬天,不冷;事业报团取暖;人生朝阳奋进!寒冷的天,聚在一起,用彼此的温度,传达这份温暖。朋友之间的相聚,温暖的不只是温度,还有过去的时光以及未来的期待。

大寒,古人说这个节气是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谚语有“大寒,大寒,抱成一团”,足见大寒节气的寒冷程度。古诗中“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也是对自然界一片萧条、天气寒冷至极的写照。那么,大寒节气该如何养生呢? 中医认为,此时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心肾阳气。因此,保护阳气是此时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大寒到来,把烦恼和忧郁通通甩掉,压力和辛苦一概抛之云霄。每天都要有“好心情”,四季都有“好身体”。

祝福全体中华儿女“冬季保暖,暖阳吉祥”!

共同期盼中华儿女“过一个文明祥和的春节”

(文图:风华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