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街新說·第二卷|有三個人,在昆明潘家灣賣了10年舊貨

作者:掌上春城

編者按:曆史文化名城昆明底蘊幽邃,随着時代的洗禮,曾經商賈往來的老街區并沒有褪去昔日的光輝,反而以年輕态的形式煥發着光彩。如今的昆明老街區上,古宅大院裡正在上演新故事,古樹磚牆下聚集了新風尚。即日起,掌上春城将推出“老街新說”系列報道,對話街區裡的老住戶新遊客,在追尋曆史文化脈絡同時,嘗試厘清老街區因地制宜、審時度勢發展的新路子。

掌上春城訊在小紅書上,潘家灣舊物市場更多與“複古、老物件、煙火氣、出片”相關聯。通過特定的複古濾鏡加持,攝影作品呈現一番回歸原初的姿态和舊時光的情懷。作為昆明古玩市場的代名詞,這裡曾經曆過人員熙攘、古董繁茂的時刻。我們與3位開店10年的店主聊了聊,試圖抛開年輕群體賦予的個性化色彩,以及古玩市場至高的準入門檻,窺見其潮起潮落的冰山一角。

山東的古玩人

馬建麗20年前從山東濟甯舉家來到雲南。年過70,她的身體仍很硬朗,笑起來露出一口鑲金的牙。舉家來此,一雙兒女也都在昆明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是以昆明早就成了馬建麗的第二故鄉。盡管至今她還操着一口濃厚的山東方言,也不太聽得懂國語。但與她交談,她總親切回應。

在潘家灣,她和丈夫二人分别負責一個店鋪。馬建麗的店門口白色梭織布上擺放了幾本老舊的書,店内從小提琴到古董旅行箱堆滿了整個不過約15平的狹窄空間。

上世紀90年代,國内針對古玩收藏的限制逐漸放開,大批拍賣公司、古玩市場由此形成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北京聲名遠揚的潘家園就是當時的産物。按她自己的說法,占了齊魯大地的紅利。遠古時代的山東是東夷部族聚居之地,後又經曆大汶口、龍山文化,因而從官方到民間,出土的文物數量可見一斑。

老街新說·第二卷|有三個人,在昆明潘家灣賣了10年舊貨

馬健麗瞅準了優勢和時機。她還記得剛到潘家灣時,正巧碰上古玩風氣在國内興盛。“那時候來這邊買東西的人多了,全國各地都有,都是些專門研究喜歡搞收藏的人,那會兒都說北有潘家園,南有潘家灣。”馬健麗形容,在這做古玩交易的外省人紮堆,店鋪也開得密密匝匝。古玩玩久了,大家都會形成自己的玩友圈。“喜歡的人玩就很有講究,主要還是看興趣。”

“但現在不太行了。疫情影響隻是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幾年古玩市場本身就不景氣。我旁邊這幾家基本周日才營業,平時都沒什麼客人。我在這守一天,天天開門,也不見得會有客人。”馬健麗坐在門口的躺椅上曬太陽,期間有一位顧客翻了翻她店門口的書,她上前告訴對方書出産的年份和價格,對方掃了兩眼又放了回去。

窯瓷的民間愛好者

“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窯,我們看就看胎質、釉色、裝飾、形制和銘文。最貴的是汝窯。”馬光榮掰着手指一個個解釋這些外行看來高深的詞彙。内行看門道,在瓷器名窯的學問中十分妥貼。

馬光榮說自己也是半路出家。他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中專念的是汽車,畢業後就成了專職司機全國上下跑運輸,60年代被派到河南做外調。“去的地方多了就搜羅很多小古玩,也逐漸上了道,其實也是花錢買來的經驗,後期就開始專門做古玩生意。”

老街新說·第二卷|有三個人,在昆明潘家灣賣了10年舊貨

“原先我是在大觀商業城開店,那會生意還挺好。後來我們20多戶商家就一起搬遷到這裡。原先這一片叫交通旅社,有一個很大的停車場。剛開業那會兒古玩愛好者多,生意好,還加上06年左右雲南省收藏家協會剛成立沒多久,是以一年得有個20萬以上的收入。我們也成立了自己的鑒定圈,到現在這個習慣也保留了下來。昨天我這裡剛辦了一場鑒定會,有收藏品的人都可以把東西帶來我們互相交流,鑒定年代及價值。”

在馬光榮的描述中,這裡就是他的養老之地。年過半百,生意經和大筆營收幾乎是身外物。“這兩年生意不好做,很多商店開不下去就閉店走人了。現在能達到當初20萬毛利的水準已經就是天大的事了。我現在在這裡有生意就做生意,沒生意就看看資料,有古玩圈朋友過來就一起鑒定一下入手的玩物。”

修唱機的手藝人

何霖在店内忙于修複一台老式CD機,拿着鉗子在按鈕處來回轉動。

何霖從潘家灣建成之後就在這裡開店,店内整齊擺放着舊版書籍、CD、唱片機等物件,陽光掠過,能看見空中飄着的灰塵顆粒,顯露出一縷舊時代的風味。何霖自己是舊物愛好者,對唱機、音樂帶都頗有興緻才做起了這門生意,一做就幾近20年了。

老街新說·第二卷|有三個人,在昆明潘家灣賣了10年舊貨

“其實從開業以來就說不上絕對的好與不好,古玩和舊物本身就具備很強的小衆性和針對性,很難有大筆的銷量。我們做這行的也不指望這個能天天營收,我們不講量,講件數。”然而何霖也感歎,“總體生意難做了,有些店都是在強撐,不開隻搭個鋪子東西沒地方擺,租個倉庫也需要很大一部分開支。”他的店鋪多是小件的物品,價格不很高昂,因而大多鐘意複古的年輕人能負擔得起。“書和錄音帶、老唱片這些物件本身準入門檻不高,和古玩瓷器那不是一個量級的。”何霖在閑魚上開了三個号銷售自己的收藏,采訪中他拿着兩個手機來回切換,忙着回複顧客的資訊以及拍照上傳平台。

老街新說·第二卷|有三個人,在昆明潘家灣賣了10年舊貨

期間有一位古着舊物愛好者與老闆讨價還價。“少了20不賣了,讓你3塊、5塊的也麻煩,我也有事情。”何霖帶着懶散但又語氣親切地回複。手捧着各類音樂錄音帶的顧客喟歎,老闆的店如同解憂雜貨鋪,很是歡喜。“門檻淺有門檻淺的好處。”

期間,何霖一直專注于維修面前一台收音機。“我就是練練手”。談話快結束時,錄音帶的播放功能總算恢複正常。從機器裡傳來模糊又朦胧的歌聲,那是上世紀70年代紅遍内地港澳的歌手,聲音清冽綿長。在光線的直射下,泛黃的書本蓋上了一層淡金色,仿佛配合着那悠遠的歌聲,回溯着陳舊的歲月。

(應采訪對象要求,除馬光榮外文中人物皆為化名)

掌上春城記者:浦潇

責編:楊芮

編審:吳晨萍

終審:周健軍

相關報道>>>

老街新說·首卷|百年老宅裡一場“雷雨” 卷起錢王街文化新标風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