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蹤報道!大黃魚捕撈強度要合理控制

“消失的大黃魚又回來了” 追蹤報道之二

大黃魚捕撈強度要合理控制

象山漁民一網撈出2450公斤大黃魚的新聞,連日來,在東海海域蕩起了一波又一波漣漪。

“種種迹象表明,今年是東海大黃魚資源密度較多的一年。今年撈魚的人,也多于往年。”浙江省象山縣漁政漁港監督管理站站長任其浩說。

追蹤報道!大黃魚捕撈強度要合理控制

一網打上這麼大的野生黃魚,船員楊天勝開心地笑了。象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這個消息讓人既喜又憂。”浙江海洋大學黨委書記、東海野生大黃魚資源修複工程首席專家嚴小軍表示,喜的是,這表明經過多年的努力,東海的海洋生态、漁業資源正在恢複中;憂的是,在沒有對野生大黃魚的恢複狀況作出科學研判之前,捕撈強度不應過大。

資料顯示,大黃魚屬于暖濕性近岸洄遊性魚類,具有叢集習性,在生殖季節叢集由外海遊向近岸,形成魚汛。冬季,因為溫度、水系、潮流等條件,東海的外海海域變成了大黃魚的主要集聚地。東海大黃魚的壽命在30年左右,需要3年才能從幼苗長到繁殖期。

嚴小軍的團隊已經從象山拿到了16條大黃魚做實驗樣品。“對大黃魚最科學的捕撈數量應該在每年7萬噸,這樣才能維持平衡。”他介紹,上世紀70年代,因為大量圍捕——甚至出現了數千漁船一起“圍獵”的情形,一年捕了14萬噸,造成魚種瀕臨滅絕。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才得以恢複。“但是,目前看,這種恢複還在起步階段,區域在哪裡、産量如何、洄遊路線是否變化都需要研究。希望研究結果能給科學捕撈提供依據。”他說。

追蹤報道!大黃魚捕撈強度要合理控制

圖檔來源:象山釋出

“東海作業的漁船來自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省市。在這個海域作業的漁船有近4萬艘,其中24米長的大型漁船近半。大黃魚是中國近海漁業的象征符号,是海洋文化記憶。對它的捕撈強度不能超過它的恢複能力。”浙江省甯波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漁港管理處處長林建國說。

(本報記者 曾毅)

【短評】

保護,須臾松懈不得

1月17日,本報大黃魚一網2450公斤的消息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網上“人不負海洋,海洋定不負人”“厚待海洋就是厚待自己”的留言獲得了大量點贊,充分表達了人們對“大黃魚又回來了”的由衷欣慰。

今天這則消息,讓我們在興奮之餘,又添些許隐憂。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隻有保持适度的捕撈量,隻有合理地“耕海牧魚”,才能維持海洋生态平衡,我們才能年年有大黃魚吃。

其實,大黃魚的整體生态鍊依然脆弱,以全國八大漁場的呂泗漁場為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受到毀滅性破壞後,休漁至今,大黃魚的整體恢複仍未見明顯起色。可見,大自然的平衡被打破之後,恢複起來絕非易事!正如專家所說,當下東海大黃魚的恢複,仍處于稚嫩的起步階段,還需要更加有效的保護措施,才能收到明顯的效果。

對海洋漁業資源恢複程序的保護也是一場大考。科學的研究、缜密的規劃、堅決的執法、精準的行動都十分重要,須臾松懈不得。在這場考試中,怎樣才能交出滿意的答卷?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認真思考。

(作者:周迅)

更多報道

内容:光明日報(2022年01月20日 01版)

責編:王子墨

編輯:吳亞琦 邢妍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