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沒有銀行,沒有網絡,官員是如何領工資的?

中國自古崇尚學而優則仕,當官在古代不僅僅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更是底層學子改變社會階層的唯一途徑,古代讀書不是為了擷取知識,簡單的說就是為了當官,這個恒古不變的實用性政治目的成了無數學子寒窗苦讀的最大動力。

但是大家想過一個問題沒有?在古代既沒有網絡,又沒有銀行,地方官員們的俸祿,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工資是如何領取的呢?

古代沒有銀行,沒有網絡,官員是如何領工資的?

地方官員如何領取工資?

古時候地方官員分為京官和地方官,京城的官員領取工資比較容易,畢竟工作在天子腳下,國庫就在京城,給領官發點工資不是很難的事情。

但是地方官員領取工資就比較麻煩,中國地大物博,古代中西部大多數地區一直都是蠻夷之地,交通閉塞,官員發放工資的确不是很友善。

不過朝廷天子和高層官員們并不是傻子,他們也早就思考過這個問題,并且在發放工資這方面形成了非常完備的制度,是以中國幾千年的士族制度才得以較好的傳承和發展。

古代沒有銀行,沒有網絡,官員是如何領工資的?

由于古代交通工具相對簡單落後,而且道路不發達,地方官員領取工資還是存在一些困難,在一些偏遠的地區,官員不可能為了領取工資跑到京城,這樣來回可能都已經過去幾個月了。

是以地方國庫這種制度橫空而出!

為專門解決地方官員工資發放難題而設立的地方國庫

為了解決地方官員發工資的問題,中國古代發明了一個相對簡單而直接的方法:設立地方國庫。

在中央政府所在地都城設立中央國庫,在地方政府的州郡所在地設立地方國庫,當然國庫大頭都被中央國庫收走了,但是也根據需要保留了部分錢糧給地方國庫。

古代沒有銀行,沒有網絡,官員是如何領工資的?

在很長時期内,地方國庫不是為了解決地方發展和老百姓需要而設立的,它就是為了解決地方官員發放工資而設立的,但是國庫隻在州郡設立,地方官員隻需要去州郡領取就可以了。

然而地方官員在州郡首府拿工資依然沒有完全根治地方官員拿工資相對困難的問題,這是因為中國國土過于遼闊,某些州郡的實際管轄範圍遠遠超過今天的地級市面積。

在州郡下面還有很多的縣級機關,這些縣級機關和今天的縣基本上差不多,隻不過很多時候連同鄉鎮的業務也一起解決了,有些縣級機關距離州郡比較遠,古代又沒有汽車代步,是以地方國庫也沒有完全解決地方官員領取工資的問題。

這該怎麼辦呢?

古代沒有銀行,沒有網絡,官員是如何領工資的?

(1)改變發工資的頻次

為了解決最基層縣級官員領取工資的問題,朝廷将工資的發放從一個月一次改為一個季度一次,甚至還有半年一次和一年發放一次工資的情況,這樣一來,縣級官員即便是去州郡首府領取錢财也是很長時間才去一次,負擔比一個月去一次減輕了很多。

(2)派人代領制度

縣級官員除了自己跑去領取工資之外,還可以派其他人去,用縣級官員開具的專用證件領取工資,而朝廷還設定了專門的機構,為偏遠地區縣級行政機關的官員領取工資提供必要的友善,比如喂養過往馬匹、提供免費食宿等。

古代沒有銀行,沒有網絡,官員是如何領工資的?

通過這兩種方法,朝廷基本上解決了偏遠地區行政機關的官員領取工資的難題。

總而言之,在沒有銀行支付體系支撐的中國古代社會,朝廷通過發放貨币、糧食和其他獎勵的方式,給地方各級官員發放工資,同時依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措施,保障了地方官員福利待遇,推動了國家地方治理和中央的政策落實,是大陸封建社會處于長時期穩定的基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