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職兒女”火出圈,啃老什麼時候變得這麼清新脫俗了?

文 | 米粒媽

最近米粒媽發現一個全新職業火出圈了:全職兒女。

乍一聽是不是挺無厘頭的?說白了,就是一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不工作不上學,而是每天在家全職當孩子,甚至有人還領着工資。

先來看看人家是怎麼說的:

沒有職場霸淩,不用早出晚歸,老闆就是自己的親爹親媽,居家辦公不說,每個月還有保底的工資拿。

工作内容也是相當輕松,請看全職女兒的自述:

每天睡到自然醒,媽媽早就準備好了飯菜,刷刷手機,玩玩遊戲,追追劇,散散步,陪父母唠嗑,愉快的一天全職工作結束了~

當然也有敬業的全職女兒,承包了一日三餐、洗衣拖地等家務勞動,還有不少附加服務,包括但不僅限于暖心陪聊、母女下午茶、修剪花草、自駕遊司機。

還必須具備一些打勞工的基本修養,比如要給老闆提供足夠的情緒價值。

還有一些則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做全職兒女隻是權宜之計,其實在準備着考研考公,随時準備着全職轉兼職。

0内卷,無内耗,不拖欠工資,有周末雙休,不加班,作息彈性極大。

上班了但沒有完全上,啃老了但沒完全啃,這就是全職兒女的常态,看上去,是不是特别爽,特别過瘾?

如今選擇這份“職業”的年輕人還真不算少數,米粒媽有些親戚的孩子,自打工作開始就是歇歇停停,幹得不順心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回家躺平,2021年甚至整整一年沒上班,現在想來,這可不就是全職兒女嗎。

從“逃離北上廣”到“全職兒女”,米粒媽不得不感慨如今年輕人的背景和底氣确實越來越硬了,徹底實作了躺平、啃老自由,“大城市一張床”還是“老家一套房”也不再是一道選擇題:

當然是老家躺上床了!

然而,全職兒女真就過得這麼舒服嗎?

其實也未必,酸爽的表象之下,隐藏的是内心惴惴不安的焦慮,畢竟過年在家躺3天就惹人嫌,更别說躺1、2年試試?而父母,隻會比他們更着急、更無奈。

其實這些孩子“回歸家庭”最主要的原因無非就兩個,一是實在是卷不動了,二是實在找不到看得上的工作,于是不如回家開擺,儲存實力,緩緩圖之。

米粒媽想到最近另一個大熱的詞,孔乙己文學。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即便再潦倒也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不與所謂的“短衣幫”(即勞動人民)為伍,是以成了唯一一個穿着長衫卻站着喝酒的人。

而現在學曆之于大學生,就像長衫之于孔乙己,是面子和身份的象征:

寒窗苦讀十幾年,千軍萬馬考上211、985,擠進碩博圈,就是為了改變命運的,怎麼能去幹月薪5000、全年無休、甚至純純出賣體力的工作?

一邊是從學校熬出頭的躊躇滿志,一邊卻是“史上最難就業季”的無情耳光,一邊是65歲退休無期徒刑,一邊又是35歲即失業的中年困境。

在無比撕裂而殘酷的現實之下,年輕人彷徨、迷茫、徘徊,甚至暫時退回家裡“啃老”都是可以了解的,可是,我們和孔乙己真的有可比性嗎?

孔乙己的長衫,說到底是階級象征,是他裝點門面的擺設。

但學曆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就是謀生存、闖社會乃至改變世界的敲門磚和加分項,而不是與勞動人民割席的手段,更不應該成為炫示優越感的工具。

如果年輕人都認為,讀了大學就應該進大廠當白領,十指不沾陽春水,甚至甯願辭職啃老,也不願先謀生,那麼隻能說我們的教育真的走偏走歪了。

米粒媽并不想一味批判年輕人眼高手低、好吃懶做,因為隻口嗨不反思、不溯源,那就是耍流氓,那麼根源在哪裡?事實上問題還是出在教育。

我敢說,幾乎所有人小時候都經曆過下面這些場景:

馬路上遇見清潔工,媽媽努努嘴對你說:“你不好好學習,長大就和他一樣掃大街!”

餐館裡服務員上菜,爸爸憤憤地告誡你:“考那麼點分,以後端盤子都沒人要!”

“不考個好大學,将來就和你爸一樣當一輩子司機,沒出息!”

教育功利化,職業的歧視,價值取向單一化,這樣的觀念可以說是伴随着每一代人長大,早就深入人心了。

孩子們一邊被“考大學能改變命運”洗腦,一邊又不得不接受大學生論斤賣的現實,其中的心理落差,恐怕比馬裡亞納海溝還大。

再者,就算年輕人真的脫下長衫從底層做起,就會好嗎?

不會,依然會有人對他們指指點點:大學生也就隻能做服務員、送外賣、擰螺絲、做前台?讀書真的沒啥用啊!

是以說到底,年輕人的這身“脫不掉的長衫”,還真就是家庭和社會一針一線給縫出來的。

孩子心裡本來就落差大,還要遭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奚落和嘲諷,如果家裡不差錢,倒不如索性先苟在家再說,全職兒女這不就應運而生了。

雖然全職兒女和孔乙己焦慮是時代的産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但是米粒媽覺得,這樣的心态和風氣,真的值得所有人的警惕和反思。

其實,所謂全職兒女的并不是中國獨有。

幾十年前,日本就因為經濟泡沫破滅、就業市場不景氣等原因,出現年輕人直接回家躺平的現象,也是以在幾十年後出現了“8050”問題——即80歲的父母照顧50歲的子女,有資料表明,日本8050群體已經超過了100萬人。

在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裡,這些子女不出門社交、不找工作、甚至連房門都不出,完全依靠着父母的供養存活着。

可是,父母總會漸漸老去,也總有一天會先行離開,到那時,沒有養老金供養的子女,又該怎麼辦?

于是,日本接二連三地出現老人“失蹤”的慘劇,沒有申報死亡,卻不知所蹤,背後的原因也是令人觸目驚心。

58歲的鈴木豐将父親的屍骨用白布裹好,放在塑膠袋中整整七年,隻為了繼續領父親的終身俸度日;

46歲的田中久貴,因脫離社會太久,完全不知道怎麼幫母親處理後事,就任憑屍體在家裡擺了一年多。

53歲的本村克之也一樣,隻是草草将母親遺體裝進垃圾袋,用膠帶卷起後放在家裡,後來因為實在忍受不了屍臭才報警。

最讓米粒媽震驚的是一位名叫牧岡伸一的男子,父母死後,56歲的他竟然在家活活餓死。

其實,伸一曾經也是個勤奮上進的青年,努力工作過,考過公務員,從事過醫療行業,可是經曆了考試失利、高強度加班、開除和就業碰壁之後,伸一變得越來越消極,他在日記中寫下:

“活着一點都不有趣,沒有健康的身體,為了工作而工作,大腦一片空白。”

和我們現在年輕人的精神狀态何其相似,真是細思極恐。

伸一成為全職兒子後,父親也感到無比憂心焦慮,但又不敢在兒子面前提找工作的事,因為必然會引起一場戰争。

就這樣,伸一做了30多年全職兒子,即便父親罹患癌症,母親老年癡呆,他也沒有出去工作,父母去世之後,他就靠遺産生存,每天吃速食度日,終于把自己折騰死了。

被發現的時候,伸一家中到處塞滿了食品包裝袋和垃圾,父母留下的錢也隻有452元了。不知道他是不是早就打算好,錢花光了,就離開人世?

看了日本這些前車之鑒,回過頭來再看“全職兒女”這個梗,米粒媽瞬間啞然失笑。

全職兒女一時爽,那是因為有父母做後盾,是他們熨平了孩子生活裡的褶皺和溝壑。

可是當父母一點點衰老,越來越弱小,習慣依賴父母的孩子,還能有足夠的财力和擔當,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嗎?

年輕人一時遇到挫折和困難,想要回家當幾天寶寶求安慰,換個心情再出發,這也無可厚非。

可怕就怕有的家長就這樣放縱孩子養成了眼高手低、好吃懶做的毛病,再也沒辦法回歸職場,隻想躲在溫柔鄉裡自我麻痹。

米粒媽有個遠房姐姐就是這樣,家裡找的工作不願意去,整天想着創業發大财,偏偏做事又毫無常性和規劃,四十好幾了還被人騙走幾十萬,就連養老保險都一直是父母幫忙交。

一提起這個女兒,她爸除了歎氣還是歎氣,就怪自己當初太慣着孩子,不願工作就不工作,想創業就給錢,由着她想一出是一出,結果現在悔不當初。

每次米粒媽看着這位滿頭白發、心事重重的老父親,心裡都特别不是滋味。

要知道,可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花不完的錢、造不完的金礦,除非一家人永遠不遭災、不生病,否則,在如今這個充滿不确定性的時代,當一輩子不愁吃喝的孩子,無異于是癡人說夢。

即便不考慮錢的問題,長期依賴他人照顧,也會讓人逐漸失去自理能力,慢慢廢掉,就像日本那幾位藏屍的子女,連怎麼發喪出殡、怎麼開死亡證明都不知道,隻會任由父母的屍骨慢慢腐爛、發臭,化為白骨,這不是人間慘劇,是什麼?

米粒媽承認,現在每個人都活得不容易,每個人面臨的現實都格外殘酷。

但是,其實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困境和難題,生命的真相從來都是殘酷的,回望人類曆史,戰争、瘟疫、饑餓、災害從來都沒有遠離過,苦難也從未停歇。

隻是因為我們過了幾十年風調雨順的日子,才漸漸誤以為生存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

無論在什麼時代背景之下,米粒媽始終相信,敢于直面現實、踏實肯幹、承擔責任的人,永遠不會活得太差,也不會被所謂的長衫禁锢住。

而作為父母,我們也應當反思一下,

自己的教育觀是不是太過功利、太過理想化?是不是讓孩子誤以為,有了高學曆就拿到了人上人的入場券,可以把普通人踩在腳下?

當我們心疼孩子太苦太累,甚至不忍讓他們承受任何一點壓力時,有沒有想過對孩子沒有要求沒有期待,其實也是一種傷害?

當我們羨慕有底氣誇下海口說“大不了養Ta一輩子”的父母時,是否真正計算過,這背後需要付出的那些看得見、看不見的風險和代價?

更重要的是,我們到底該如何一方面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和接納,一方面讓他們自覺主動承擔并解決生活的難題和責任?

畢竟父母子女一場,終須一别,沒有人是你永遠的依靠,夢想的成本也不該轉嫁給他人。

先謀生,再謀愛,唯有依靠自己的能力,才能活得心安理得,充滿盼頭和希望,這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不變的真理。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于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