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作者:微樂健康生活

一、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中國易學關于八卦來源的傳說,最初指天賜的祥瑞。河洛之辭,最早見于《尚書·顧命》,又見于《論語·子罕》。《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周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認為八卦乃據河洛推演出來。漢人多宗此說,以河洛解釋八卦來源。

  (1)河洛所指,後世了解不一。西漢劉歆以河圖為八卦,以《尚書·洪範》為洛書。漢代緯書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以九六附會河洛之數。宋初陳抟創“龍圖易”。吸收漢唐九宮說與五行生成數,提出一個圖式,名龍圖,即河圖。西蜀隐者則以陳抟之先天太極圖為河圖。劉牧将陳抟龍圖發展為河圖、洛書兩種圖式,将九宮圖稱為河圖,五行生成圖稱為洛書。南宋朱震于《周易挂圖》中載其圖。南宋蔡元定認為劉牧将河圖與洛書颠倒了,将九宮圖稱為洛書,五行生成圖稱為河圖。朱熹《周易本義》卷首載其圖。後世所稱一般以蔡說為準。南宋薛季宣以九數河圖、十數洛書為周王朝的地圖、地理志圖籍。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胡渭《易圖明辨》亦認為河圖洛書為四方所上圖經一類。今人高亨認為河圖洛書可能是古代地理書,另有人認為河圖為上古氣候圖,洛書為上古方位圖,或以為河圖為天河之圖。衆說不一,尚在繼續探求中。

  (2)河圖,洛書的關系。一般認為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互相為用,不可分割。漢代劉歆認為:“河圖洛書相為經緯。”(《漢書·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圖主全,敵極于十;洛書主變,故極于九。”“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于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于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并認為河圖象天圓,其數為三,為奇;洛書象地方,其數為二,為偶。(《易學啟蒙》)蔡沉:“河圖體圓而用方,聖人以之而畫卦;洛書體方而用圓,聖人以之而叙疇。”并認為河圖主象、洛書主數;河圖主偶、洛書主奇;河圖主靜、洛書主動。(《洪範皇極·内篇》)清萬年淳以圖之方圓論河洛關系,認為:“河圖外方而内圓”,“中十點作圓布”,“外四圈分布四方,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然圓中藏方,方中藏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書縱橫皆十五之數,是又河圖包裹洛書之象。河圖點皆平鋪,無兩折,洛書亦然。”“洛書外圓而内方,圓者黑白共四十數,圓布精其外,包裹河圖之象。”“河圖已具洛書之體,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因将圖書奇偶方圓互動表之以圖。”(《易拇》)近代杭辛齋認為:“河圖為體而中有用,洛書為用而中有體。”“有以圖書配八卦者,多拘執而不能悉當,其實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即先天,洛書即後天。”“故圖與書,互相表裡,不能分割。”(《易楔》)還有人認為河圖重“合”,具有奇偶相配、陰陽互抱、生成相依的特點;洛書重“分”,具有奇偶分離,生成異位的特點,兩者一分一合,展現對立統一、盛衰動靜的辯證關系。

二、圖書之争

  亦稱“河洛之争”。宋以來圍繞河圖洛書真僞、八卦是否據河洛而畫等問題的論争。《周易·系辭下》提出“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之說,先秦兩漢至唐代文獻基本持此觀點。然河洛圖式早已失傳,至少唐末已不可見。宋初陳抟以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傳世,于是引起肯定派(圖書派)與否定派(疑古派)的論争。圖書派内部針對何謂河圖、何謂洛書,有“圖九書十”與“圖十書九”的分歧,前者以劉牧為代表,王湜、朱震、鄭樵、朱元升、李簡、薛季宣、張理襲其說。後者以朱熹、蔡元定為代表。前者在宋元影響很大,後者則為後世通行說法。兩者均堅信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而畫卦。疑古派則視河、洛為怪妄,并大肆攻擊。其先驅為北宋歐陽修,其《易童子問》否定伏羲授河圖畫八卦,認為河圖不在《易》之前。元錢義方《周易圖說》認為圖、書之書,是因《周易》而造易數,絕不是因圖、書而出《周易》。元陳應潤《周易爻變義蘊》指出,先天之圖為道家假借《易》理以為修煉之術,不是《周易》本旨。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黃宗炎《圖書辨惑》亦認為圖書之說,實由道家而來,與作《易》無關。胡渭《易圖明辨》認為洛書來源于《乾鑿度》鄭玄注及其九宮圖,而河圖亦為發揮《周易·系辭》“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出。另明劉濂《易象解》、清毛奇齡《河圖洛書原篇》、張惠言《易圖條辨》等均以為《易》未遭秦火,圖書亦不當失,其中或認為河洛為道家煉丹養生之圖,或認為隻是畫卦中一事,并非則之而畫卦。衆難紛然。與此同時,肯定派則極力崇尚河洛,不僅反駁疑古派言論,而且在河洛研究、破釋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宋圖書派堅持自己立場,并為此宏揚。另王安石、蘇轼亦不贊成歐陽修觀點。元胡一桂、吳澄等力駁疑古之論,并作有益分析。清代解析河洛著作甚多。李光地《周易折中》、胡煦《周易函書》、江永《河洛精蘊》均為上乘之作。民國至解放後,兩派鬥争依然持續不斷。杭辛齋、黃元炳闡述河洛之意,多前人所未發。近代疑古派則顧颉剛為代表,其《三皇考·河圖洛書的倒墜》徹底否定河洛。一九七七年春,在安徽阜陽縣雙古堆發掘的西漢汝陰侯墓出土文物中,發現“太乙九宮占盤”,其圖式與洛書完全相符,說明宋人圖書,絕非臆造。一般認為洛書至遲于西漢初年已經存在,然對河圖的來源及圖書與《周易》誰先誰後等問題仍有争議。

三、河洛源說

  關于河圖洛書起源的學說。古今認識不一。傳統一般認為“河出圖,洛出書”,《周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禮記·禮運》:“河出馬圖”。先秦也有持否定觀點:

  (1)伏羲受河圖,畫八卦。《尚書·顧命》孔安國傳:“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禮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之以作《易》。”《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圖之,八卦是也。”

  (2)黃帝受河圖,作《歸藏易》。《竹書紀年》:“黃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于洛水。”注:“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路史·黃帝紀》:“黃帝有熊氏,河龍圖發,洛龜書成······乃重坤以為首,所謂《歸藏易》也。故曰歸藏氏。”

  (3)帝堯得龍馬圖。《宋書·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壇于河、洛,新聞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龍馬銜甲赤文,綠龜臨壇而止,吐甲圖而去。甲似龜,背廣九尺,其圖以白玉為檢,赤玉為字,泥以黃金,約以專繩。”

  (4)帝舜得黃龍負河圖。《宋書·符瑞志》:“舜設壇于河,黃龍負圖,圖長三十三尺,廣九尺,出于壇畔,赤文綠錯。”

  (5)大禹受洛書。《竹書紀年》:“帝禹夏後氏。”陳注:“當堯之時,禹觀于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事······洛書龜書是為洪範。”《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九疇是也。”

  (6)成湯至洛得赤文。《宋書·符瑞志》:“湯東至洛,觀堯壇,有黑龜,并赤文成字。”

  (7)文王受洛書、應河圖。

  (8)成王觀河、洛,得龍圖、龜書。然河圖、洛書究為何物,宋以前古籍文獻一直未載,至宋陳抟始将失佚兩千多年的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傳于後世。對此曆代均有争議。圍繞其來源,後世還有以下觀點:①來源于道家煉丹養生術。②來源于對天河即銀河星象的觀測。③來源于對古氣候、方位的觀測。④來源于北鬥鬥柄指向及由此而産生的古代曆法。⑤洛書起源慧星的氣體尾巴軌迹。⑥河圖數導源于《周易·系辭》“天地之數”,洛書亦導源于《周易》,以上諸說尚屬一家之言,均未得到公認。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四、河出圖、洛出書

  古代對河圖、洛書起源的傳說。認為伏羲時黃河中有龍馬背負“河圖”;夏禹時水中有神龜背負“洛書”。《周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西漢揚雄:“河序龍馬,洛負龜書。”《漢書·五行志》、《尚書·顧命》孔安國傳皆主此說,漢代緯書亦持此說。後人大多持否定觀點。

五、古河圖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伏羲時代河出之龍馬所背負的圖式。元吳澄《易纂言》認為:“河圖者,羲皇時,河出龍馬,背之後毛,後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以象旋毛星點而謂之圖。羲皇則其陽奇陰偶之數,以畫卦生蓍。”今人多不取。

六、古洛書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大禹時代洛出之神龜所背負的圖式。元吳澄《易纂言》認為:“洛書者,禹治水時,洛出神龜,背之拆文,前九,後一,左三,右七,中五,前之右二,前之左四,後之右六,後之左八。以其拆文如字畫,畫謂之書。禹則自其一至九之數,以叙洪洪九疇”。今人多不取。

七、龍圖

  即“龍馬負圖”。指河洛一類圖式,宋人一般認為是陳抟所作。《宋文鑒》有陳抟《龍圖序》一文,《宋史·藝文志》著錄陳抟《龍圖易》一卷。王偁和朱震皆認為河洛之學為源于陳抟,王偁《東部事略·儒學傳》稱陳抟“以象學授種放”,其“象學”包括河洛之學,明初宋濂亦執此說。然朱熹以《龍圖易》為“假書”,其後,亦有人認為河洛非出于陳抟。今人一般認為其思想與陳抟有關。《龍圖易》吸收漢唐“九宮”說、“五行生成”說而制龍圖,以解釋《周易·系辭》中的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其後劉牧将龍圖發展為河圖和洛書兩種圖式,解釋《系辭》天地之數、大衍之數,用以說明八卦象數。

八、龍圖三變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龍圖序》關于龍圖形成的觀點。用于說明八卦卦象的起源,又是對《系辭》“天地之數”章的解釋。本于《周易·系辭》三陳九卦之義。《龍圖序》認為一變為天地未合之數,二變為天地已合之位,三變為龍馬負圖之形。“且夫龍馬始負圖,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于夫子三陳九卦之義,控其旨,是以知之矣。”“且若龍圖便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是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釁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龍圖序》)第一變:“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矣。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地之象焉”。第二變:“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第三變:“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地之本,三幹地二地四為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元張理《易象圖說》載龍圖三變圖。以白圈為天數,以黑點為地數。第一變天數在上,地數在下,象天地之象,天數總合為二十五,地數總合為三十,天地之數各自分開。天數排列五個數為一組,共分五級,即“天五”;每組縱橫線之數為三,即“天三”;其縱橫線之數相加分别為九,即“天九”;橫縱點數分别為十五。天數一與地數六皆不配位,故天數起作用者為二十四。地數每六個數為一組,共分五組。天數以五為機關,地數以六為機關。第二變上圖為天數所變圖,天數上五組,其上一之數不動,去四個數;其左五組,去一為四;右五組去二為三;下五組,去三為二;中五組不動。其上、中、右為一、五、三,共三個奇數;下、左為二、四,共兩個偶數,乃參天兩地之象。所去掉的十個數,則隐藏在下圖中十之中。下圖為地數所變圖。地數中六組,去一加于上六組為七;去二加于左六組為八;去三加于右六組為九;下六組不加任何數。其偶數組為六、八,奇數組為七、九,各居四方;中十亦為偶數組,來于天數去掉十。上圖中的五個組,即一二三四五之數,表示五行之生數;下圖中的五個組,即六七八九十之數,表示五行之成數。一說上圖天象中的五個數,各加以五數,則成下圖地象之數。兩圖之數之點合為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數。天象和地象中各有奇偶之組,為天地已合之序位。第三變為龍馬負圖,即河圖、洛書。由第二變上下兩圖相合而得,張理說,相合有二法:一是兩圖相重,即天一與地六相重,地二與天七相重,天三與地八相重,地四與天九相重,天五與地十相重。漢易所謂五行生成數相合,為五行生成圖,即後通稱之河圖。一是兩圖相交,上圖中五不變動,下圖中十隐藏起來,奇數分别居四正位,偶數分别居四隅之位,成為九宮圖,即後人通稱之洛書。此二圖式除去中宮五或十五,餘為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居于八位,皆可分别生成八卦之象。然後世有人認為《龍圖易》未言及“洛書”及九宮數的配合,張了解釋與陳抟不符。對此争議甚多。

九、太乙九宮占盤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中國古代占盤。一九七七年,安徽阜陽縣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至遲為西漢時期文物。其正面按八卦位置和五行屬性(水、火、木、金、土)排列,九宮的名稱和各宮節氣的日數與《靈樞·九宮八風》首圖完全一緻。小圓盤過圓心劃四條分線,在每條等分線兩端刻“一君”對“九百姓”,“二”對“八”,“三相”對“七将”,“四”對“六”,與洛書布局完全符合。“九上一下,三左七右,以二射八,以四射六”,也與《易緯·乾鑿度》相合。今有人認為太乙占盤的出現,說明洛書至遲于西漢時期已經形成,進而結束了持續九百年的河洛真僞之争。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十、九宮八風

  洛書九宮與八風、八卦、節氣、方位等相配合的學說。《黃帝内經》載其圖式。認為“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複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靈樞·九宮八風》)古人觀測天象認為太乙(北極星)之位恒居北方,并以此作為定位的标準,以北極星圍繞其旋轉的位置為指針,按季節依次移行。從冬至日開始指向正北方葉蟄宮,主冬至、小寒、大寒三個節氣,計四十六天;期滿之後下一天交立春,移居東北方天留宮,主立春、雨水、驚蟄三個節氣,計四十六天,餘類推。太一遊九宮共計三六十六日,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有奇的概數。古時據太一徒于中宮,朝八風,以占吉兇。“太乙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旱”。“視風所從來而占之,風從其所居之鄉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靈樞·九宮八風》)風從南方來名大弱風,從西南方來名謀風,從西方來名剛風,從西北方來名折風,從北方來名大剛風,從東北方來名兇風,從東方來名

嬰兒風,從東南方來名弱風。認為“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乃能病人”。并具體介紹了八風傷人的各種情況。

十一、揚子玄圖

 ①西漢揚雄《太玄》篇名。②後人據《太玄》所定之圖。圖見清胡渭《易圖明辨》。《太玄·玄圖》:“一與六共宗,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二與七為朋,三與八成友,四與九同道,五與五相守”。晉範望注:“一與六共宗,在北方也;二與七共朋,在南方也;三與八成友,在東方也;四與九同道,在西方也;五與五相守,在中央也”。《太玄·玄數》:“三八為木,為東方,為春”,“四九為金,為西方,為秋”,“二七為火,為南方,為夏”,“一六為水,為北方,為冬”,“五五為土,為中央”。其奇偶相配與東漢劉歆、鄭玄五行生成數相符,惟五不配十。北魏關子明以此為龍馬所授伏羲之數,北宋範谔昌以此為伏羲重定生成之位,劉牧以此為洛書,南宋蔡元定以此為河圖。清胡渭認為此為數家所言:“皆用太玄而加以地十,然玄雖拟易,實老子之學,本名玄圖,非河圖也。安得附會《大傳》旨為聖人之所則哉?”(《易圖明辨》)

十二、易緯九宮說

  《易緯·乾鑿度》及鄭玄象數學說。“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一也。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于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乾鑿度》)認為太一取陰陽之數即從一到九的次序,運作于九宮之中,九宮有四正和四維,其數相加,皆為十五。鄭玄注:“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于子,陰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宮,從坎宮始,而終于離宮”。按此說太一(太乙)在九宮中運作,始于坎宮一,其次入坤宮二,其次入震宮三,其次入巽宮四,然後入中宮五休息;而後又入乾宮六,其次入兌宮七,其次入艮宮八,到離宮九結束。宋朱震解釋取七、九、六、八之數:“一與八為九,一與六為七,三與四為七,七與二為九。陽變七為九,陰變八之六,七與八為十五”。(《漢上易卦圖》)《乾鑿度》九宮說在于闡明陰陽二氣的運作及同八卦的關系。一般認為《乾鑿度》九宮說是京房八卦卦氣說和明堂九室說明結合的産物。《管子·幼宮(玄宮)》、《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均以為天子在一年四季,輪流居于九室,反映古代明堂九室制度。《大戴禮記·明堂》始終将九室配以九個數目:“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鄭玄将九宮同卦氣相聯系,以太一行九宮

說明一年四季變化。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十三、太乙行九宮

  亦稱“太乙遊宮”、“太乙行九宮”、“太乙”亦作“太一”,為北辰之神,一說指北極。前人認為北極為體,北鬥為用,以北鬥為北極帝星所乘之車,北鬥繞北極而旋轉,就是北極星帝乘車臨禦八方之象。根據太一遊宮鬥柄旋指的八宮方位,便能推知四時、八節及二十四節氣的節令轉移和氣象變化。若根據《靈樞·九宮八風篇》說:“是故太乙入徒,立于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兇也”。《易緯·乾鑿度》:“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鄭玄注:“太一者,北辰之神名······太一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于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謂之九宮。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于子,陰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宮,從坎宮始。坎中男,始亦言無适也。自此而從于坤宮,坤母也。又自此而震宮,震,長男也。又自此而從巽宮,巽,長女也。所行者半矣。還息于中央之宮,既又自此而從乾宮,乾,父也。自此而從兌宮,兌,少女也。又自此入于艮宮,艮,少男也。又自從于離宮,離,中女也。行則周矣”。上遊息于天一、太一之宮,而返于紫宮。自北而南,自東而西,陽數按一、三、五、七、九遞增;陰按八、六、四、二遞減,“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易緯·乾鑿度》)以八卦名加之中宮為九宮名。《靈樞·九宮八風》:“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複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即言以北極星圍繞太一旋轉的位置作為指針,按季節依次移行。太一遊宮計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有奇的概略日數,此九宮之名,代表不同時序。倪仲玉說:“坎宮名葉蟄宮者,冬令主蟄封藏,至一陽初動之時,蟄蟲始振,故名曰葉蟄。艮宮名天留者,艮為山,正而不動,因以為名。震宮為倉門者,倉,藏也,天地萬物之氣收藏,至東方春令而始震動開辟,故名倉門。巽宮名陰洛者,洛書以二四為肩,巽宮位居東南;而主四月因以為名。坤宮為玄委者,坤為地,玄,幽遠也;委,随順也,道地幽遠柔順,是以名之,兌宮為倉果者,果實也,萬物至秋而收藏成實,是以名之。乾宮名新洛者,新,始也,洛書戴九履一,一乃乾至始也。此九宮之位,應于八方四時,各随時而命名也”。九宮名稱有另說。如《南齊書·高帝紀》認為“九宮者,一為天蓬,以制冀州之野;二為天芮,以制荊州之野;三為天沖,其應在青;四為天輔,其應在徐;五為天禽,其應在豫;六為天心;七為天柱;八為天任;九為天英,其應在雍、在梁、在揚、在兖”。太一遊宮依據天文觀測而來;洛書九宮由觀測太一之車,即北鬥鬥柄從中央臨禦四正四隅而形成,與八卦陰陽變化有密切關系。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十四、圖九書十

  亦稱“九圖十書”、“九河十洛”、“河九洛十”。北宋劉牧對河圖、洛書的認識。劉牧将宋初陳抟龍圖易第三變所得兩個圖式,即五行生成圖和九宮圖加以差別,稱五行生成圖為洛書,九宮圖為河圖。因五行生成圖天奇和地偶各五數,共十數,故稱“書十”;因九宮圖共九數,故稱“圖九”。此說為南宋蔡元定所反對,南宋以後争論不休,一般不取此說,而以蔡氏“圖十書九”說為通行。

十五、圖十書九

  亦稱“十圖九書”、“河十洛九”、“十河九洛”。南宋蔡元定對河圖、洛書的認識,與劉牧“圖九書十”說相反。蔡元定認為劉氏把河圖和洛書颠倒了,主張以河圖之數為十,洛書之數為九,即以五行生成之十數圖為河圖,稱為“圖十”;以九宮九數圖為洛書,稱為“書九”。認為:“古今傳記,自孔安國、劉向父子、班固皆以河圖授犧,洛書錫禹。關子明、邵康節皆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蓋《大傳達室》既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洪範》又明言天乃錫禹洪範九疇,而九宮之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正龜背之象也,惟劉牧臆見,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托言出于希夷,既與諸儒舊說不合,又引《大傳》以為二者皆出于伏羲之世,其易置圖書,并無明驗”。(《易學啟蒙》)此本于邵雍、關朗說。北宋邵雍認為:“蓋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故犧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範也”。尚未明言圖十書九。北魏關朗《關氏易傳》:“河圖之文,七前六後,八左九右,聖人觀之以畫卦。是故全七之三以為離,奇以為巽;全八之三以為震,奇以為艮;全六之三以為坎,奇以為乾;全九之三以為兌,奇以為坤。正者全其位,偶者盡其畫。洛書之文,九前一後,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後左,六後右”。以十為河圖,以九為洛書。朱熹認為《關氏易傳》是僞書,可能是北宋阮逸所作。以九宮為洛書文,唐代已有之;以河圖為五十五數,陳抟龍圖亦有此意,均非阮氏創見。以邵雍河洛說為十河九洛,則是蔡元定的解釋。朱熹贊同蔡說,并錄其河洛圖式,其《周易本義》又将之載于卷首,遂成為南宋以來流行說法。

十六、劉氏河圖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北宋劉牧稱九數為河圖。圖見其《易數鈎隐圖》,南宋朱震《易卦圖說》同此。劉氏将陳抟龍圖發展為河圖和洛書的兩種圖式,而以河圖為龍馬所負之圖,即龍圖。認為:“昔宓羲氏之有天下,感龍馬之瑞,負天地之數,出于河,是為龍圖者也。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與四為肩,六與八為足,五為腹心,縱橫數之,皆十五。蓋易系所謂參伍以變,錯綜其數也。太皞乃則而象之,遂因四正,定五行之數。以陽氣肇于建子,為發生之源;陰氣萌于建午,為肅殺之基。二氣交通。然後變化,是以生萬物焉,殺萬物焉”。(《易數鈎隐圖》)圖中白點為奇數,黑點為偶數,奇數之和25,偶數之和20,縱、橫、斜相加皆15,共45。劉氏認為此數合于大衍之數和天地之數五十,減去五為隐而不顯。宗劉歆和孔安國說,進一步說明八卦源于河圖。“且天一起坎,地二生離,天三處震,地

四居兌,天五由中,此五行之生數也。且孤陰不生,獨陽不發,故子配地六,午配天七,卯配地八,酉配天九,中配地十。既極五行之成數,遂定八卦之象,因而重之,以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此聖人設卦觀象之奧旨也”。(《易數鈎隐圖》)其說來源于漢卦氣說、五行說和漢唐九宮說。劉氏将五行生成說同九宮說加調和,以說明河圖為八卦之源。

十七、劉氏洛書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北宋劉牧稱十數圖即五行生成圖為洛書。本于劉歆以《尚書·洪範·九疇》為洛書的觀點。劉牧認為《洪範》第一疇,即論五行的文字,為洛書神龜所負之文,其它八疇乃大禹所增。《洪範》五行文字包括《周易·系辭》所言天地自然之數,即五十五數,《洪範》:“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數即五行生數,且包括五行成數。“夫洛書九疇惟出于五行之數,故陳其已交之生數,然後以土數足之,乃可見其成數也”。以此解釋龍圖易中第二變的圖式和《周易·系辭》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認為天象和地象二圖式相合即為洛書。南宋朱震《漢上易傳·卦圖說》載相合圖(即洛書圖式),并解釋“右洛書,劉牧傳之。一與五合而為六,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十即五也”。認為洛書展現了天地之數中陽奇和陰偶相配合的法則:“此乃五行生成之數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數也。如此,則陽無匹,陰無偶,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 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于是陰陽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矣,故謂之成數也”。劉物洛書說是對“天地之數”鄭玄注和孔穎達疏的發展。

十八、蔡氏河圖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南宋蔡元定稱十數圖為河圖,與劉牧相反,其與朱熹合著之《易學啟蒙》對此作了詳盡解釋。認為《周易·系辭》“天地之數”一節,“夫子是以發明河圖之數也。天地之間一氣而已。分而為二,則為陰陽,而五行造化,萬物始終,無不管于是焉。故河圖之位,一與六共宗而居乎北,二與七為朋而居乎南,三與八同道而居乎東,四與九為友而居乎西,五與十相守而居乎中。蓋其是以為數者,不過一陰一陽,以兩其五行而已······積五奇而為二十五,積五偶而為三十,合是二者而為五十有五”。此即河圖之全數。推崇五行生成圖,認為此圖展現了五行相生的順序,始東次南、次中、次西、北北,左旋一周而又始于東也。由東始左旋,東到南為木生火,由南到中為火生土,由中到西為土生金,由西到北為金生水。認為河圖之數以生數為主,即以一二三四五,統率六七八九十,生數居于内,成數成于外,中者為主,外者為客。其方位:一六為水居北方,二七為火居南方,三八為木居東方,四九為金居西方,五十為 土居中央,反映了一年之中陰陽五行之氣相為終始的過程。以卦氣說解釋五行生成圖,企圖從此圖中直接引出八卦之象,進而說明卦象來源于天地之數、河洛之數。認為河圖與洛書具體與用、全與變的關系。“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其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于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河圖主全,故極于十,而奇偶之位均,論其積實,然後見其偶赢而奇乏也。洛書主變,故極于九,而其位與實皆奇赢而奇偶乏也。必皆虛其中也,然後陰陽之數均于二十而偏耳”。(引自《易學啟蒙》)蔡氏所定五行生成圖(十數圖)為河圖,成為後世流行之說法。

十九、蔡氏洛書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南宋蔡元定稱九數圖為洛書,與劉牧說相反。其與朱熹合著之《易學啟蒙》認為:“古今傳記,自孔安國、劉向父子、班固皆以河圖授犧、洛書錫(通‘賜’)禹。洪範又明言天乃錫禹洪範九疇。而九宮之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正龜背之象也”。認為洛書之數以奇數為主,居四正之位;而偶數則居四維之位,受制于奇數。正者為君,偶者為臣,展現了陽主陰輔之理及五行相勝的順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旋一周,而土複克水也”。北面一六為水,西面二七為火,南面四九為金,東面三八為木,中央五為土,從北始右旋為相克關系。洛書與河圖為用為體、變與常的關系。以天地數、河洛數解釋八卦之象的來源。蔡氏所定九宮圖(九數圖)為洛書,成為後世流行說法。

二十、萬氏河圖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清萬年淳所定外方内圓之河圖圖式。其《易拇》說:“蓋河圖外方而内圓,一、三、七、九為一方,其數二十也;二、四、六、八為一方,其數亦二十也;中十五,共五十五數,中十點作十方圓布,包五數在内,此外方内圓,而五數方布在中者。中一圈即太極圓形,外四圈分布四方,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在圓中藏方、方中藏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書縱橫皆十五之數,是又河圖包裹洛書之象。河圖點皆平鋪,無兩折,洛書亦然。舊洛書二、四、六、八皆兩折,不知河洛本二四六八平。亦宜平鋪”。“河圖已具洛書之體。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此圖六合一為七,二合七為九,三合八為十一,四合九為十三,五合十為十五,總數為五十五,皆為陽數。與洛書對位相合,皆陰數相對,禦之以中五,則皆為陽數,說明陰陽相抱、陽生于陰、陰統于陽之理,是對《周易》扶陽抑陰思想的發揮。近人杭辛齋認為“萬氏之圖,較僅改形式而無意義者,自高一籌。然兩數之體用分合,固極明晰,不必改作,意自可見”。并論述萬氏河洛的關系:“其實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即先天。洛書為後天,河圖為體而體中有用,洛書為用而用中有體,此即萬氏圖中分圓分方、方含圓、而圓又含方之意也”。(《易楔》)

二十一、萬氏洛書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清萬年淳所定外圓内方洛書圖式。其《易拇》說:“洛書外圓而内方。圓者黑白共四十數,圓布其外,一、三、七、九為一方。二、四、六、八為一方,仍然河圖之體,比又圓中藏方,洛書包裹河圖之象,而中五又方中有藏圓之妙”。

  “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此圖對位相合皆為十,一九合十,三七合十,二八合十,四六合十,總數四十,皆為陰數。而禦之以中五,則縱橫上下交錯皆為十五,總數四十五,皆為陽數。表明陽生于陰、陰統于陽、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之理。近人杭辛齋認為萬氏河圖和洛書為體與用、先天與後天的關系。“河圖為體而體中有用,洛書為用而用中有體。此即萬氏圖中,分圓分方,方含圓,而圓又含方之意也”。(《易楔》)

二十二、河圖主常,洛書主變

  又稱“河圖為體,洛書為用”。南宋朱熹、蔡元定關于河洛的觀點。以五行生成圖(十數圖)為河圖,以九宮圖(九數圖)為洛書。認為河圖之數為十,數至十而全,為數之常、數之體;洛書之數為九,數之變始于一而終于九,為數之變、數之用。其《易學啟蒙》認為:“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其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于陽以統而肇其變,數之用也”。“河圖主全,故極于十,而奇偶之位均,論其積實,然後見其偶赢而奇乏也。洛書主變,故極于九,即其位與實,皆奇赢而偶乏也,必皆虛其中也,然後陰陽之數均于二十而無偏耳”。認為河圖展現五行相生次序、洛書展現五行相勝次序。河洛二圖生數一、三、五所處方位皆同,二、四所處方位不同,因而其成數七、九所處方位亦不同。洛書生數二居西南,四居東南,河圖二居南、四居東。“蓋陽不可易,而陰可易,成數雖陽,固亦生之陰也”。河洛主要用以解釋八卦的來源。

二十三、河圓洛方

  北宋邵雍及南宋朱熹、蔡元定關于河洛的觀點。認為河圖象天,為圓形;洛書象地,為方形。

二十四、河靜洛動

  南宋蔡沉河洛觀點。認為河圖為偶主靜,洛書為奇主動。“天下之理動者奇而靜者偶,行者奇而止者偶”。(《洪範皇極·内篇》)“數者,動而之乎靜者也。象者,靜而之乎動者也。動者用之是以行,靜者體之是以立。清濁未判,用實先焉。天地已位,體斯立焉,用既為體,體複為用,體用相仍,此天地萬物是以化生而無窮也”。(同上)以邵雍先天圖解釋河圖,認為河圖講陰陽對待,屬于靜的範疇,靜基于偶;以邵雍後天圖解釋洛書,認為洛書講五行流轉,屬于動的範疇,動出于奇。

二十五、河方洛圓

  南宋蔡沉關于河洛的觀點。認為河圖“體圓而用方”,洛書“體方而用圓”。以作用言,則河主洛圓。其《洪範皇極·内篇》:“數之方生,化育流行。數之已定,物正性命。圓行方止,為物終始”。認為洛書之數方生于一,由一而三,由三而九,主流行;河圖之數已定于二,由二而四,由四而八,主定性。“圓行”指洛書,其用為圓,表示萬物起始;“方止”,指河圖,其用為方,表示萬物終止。

二十六、河奇洛偶

  南宋朱熹、蔡元定關于河洛的觀點。其《易學啟蒙》認為河圖象天圓,其數為三,為奇;洛書象地方,其數為二,為偶。

二十七、河偶洛奇

  南宋蔡沉關于河洛的觀點。其著《洪範皇極》以為河圖之數為偶,“體圓而用方”;洛書之數為奇,“體方而用圓”。與《易學啟蒙》河奇洛偶說相反。“河圖非無奇也,而用則存乎偶。洛書非無偶也,而用則存乎奇。偶者陰陽之對待乎,奇者五行之疊運乎!對待者不能孤,疊動者不能窮。天地之形,四時之成,人物之生,萬化之凝,其妙矣乎”!“河圖體圓而用方,聖人以立而畫卦;洛書體方而用圓,聖人以之而叙疇”。(《洪範皇極·内篇》)以二者作用立論。河圖之數雖有奇,但奇偶之數的排列,皆以陰陽相配,顯示其用為偶;洛書之數雖有偶,但其奇數或居正位,或居中位,展現五行相生、相勝順序,顯示其用為奇。由于河圖之用為偶,故天地萬物皆接陰陽之家互相對立;洛書之用為奇,故天地萬物又接五行順序互相流轉。

二十八、河象洛數

  南宋蔡沉河洛觀點。認為河圖主象,洛書主數。卦象出于河圖。九疇出于洛書;河圖講陰陽之象,洛書言五行之數;陰陽之象為偶,五行之數為奇。河圖為《周易》系統,《周易》講象,基于偶數;洛書為《洪範》系統,《洪範》講數,基于奇數。河圖主偶,偶為象之始;洛書主奇,奇為數之始。“河圖體圓而用方,聖人以之而畫卦。洛書體方而用圓,聖人以之而叙疇。卦者陰陽之象也,疇者五行之數也。象非偶不立,數非奇不行。奇偶之分,象數之始也”。“體天地之撰者,易之象;紀天地之撰者,範之數。數者始于一,象者成于二。一者奇,二者偶也。奇者數之是以行,偶者象之是以立。故二而四,四而八,八者卦之象也。一而三,三而九,九者九疇之數也。由是重之,八而六十四,六十四而四千九十六,而象備矣。九而八十一,八十一而六千五百六十一,而數周矣”。(《洪範皇極·序》)認為河、洛互為經緯,象、數殊途同歸。“數之與象,若異用也,而本則一;若殊途也,而歸則同。不明乎數,不足與語象;不明乎象,不足與語數。二者可以相與,不可以相無也”。(《洪範皇極·内篇》)繼承其父象數傳統, 又從數學觀點研究河洛,将洛書視為數的本原和萬事萬物的基本原則。其講河洛象數在于說明天地萬物形成和變化規律,較《易學啟蒙》以河洛說明象數及筮法來源更進一步。

二十九、九九圓數圖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南宋蔡沉說明一年節氣變化的圖式,圖見其《洪範皇極·内篇》。以洛書之數主動,效法邵雍後天方位圖式,按九宮圖橫式推衍出此圖。認為洛書為《洪範》系統,而《洪範》之數的變化,由一而三,由三而九,由九而八十一。故按九九歌順序,将一年中的二至、二分、四立分别納入圖中。冬至為一一,立春為二二,春分為三三,秋分為七七,立冬為八八。“一數之周,一歲之運也。九數之重,八節之分也。一一陽之始也,五五陰之萌也,三三陽之中也,七七陰之中也。二二者陽之長,八八者陰之壯,九則陰極矣”。(《洪範皇極·内篇》)此圖式左半圈為陽氣上升過程,右半罪狀為陰氣上升過程,既展現五行相生次序,即冬至春為水生木,春至夏為木生火,夏至秋為火生土,土生金,秋至冬為金生水;又展現五行相克次序,即奏為金克木、木克土,夏天為火克金,秋天為水克火,冬天為土克水。“相生則水木火土金,相克則水火金木土。出明入幽,千變萬化,四時之運,生克著焉”。(《洪範皇極·内篇》)反映了蔡氏重視數的地位,以數為萬物秩序和變化規律的思想。

三十、内外合為河圖

内外合為河圖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解析河圖來由的圖式。宋朱升認為:“一數至十,環列為圖”;“一起寅方,五居正午,十數旋用”;“交午取而五位,内外相合,則圖也”。一至十數,左旋依次排列,五十縱線相連,其餘皆斜線相連。以相對内外數相合,一當六合,二與七合,三與八合,四與九合,五與十合,則成河圖數位。 

八宮交為洛書

三十一、八宮交為洛書

  解析洛書來由的圖式。宋朱升說:“平衡取而八宮交午,相對則書也”。一至十數,左旋依次排列,以橫線相連,可成四組,五十不連,故隐去,剩八數,以相連的數交對排列,一九為縱,三七為橫,二八、四六為斜,則成洛書八宮數位。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三十二、張氏九宮圖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元張理九宮洛書圖。圖見其《易象圖說》,此圖奇圓偶方、奇外偶内與伏羲大圓圖内合外分、内靜外動相同,又以九州分布九宮。陽順用三,既奇以三乘,表示“參天”之義;陰逆用二,即偶以二乘,表示“兩地”之義,順而逆生,自九而七;陰之生數,逆而順生,自二而四;陰之成數,逆而逆生,自八而六。張氏認為:“一、三、九、七,天數也。天數

  奇,奇之象圖,參于三,其數左旋,始于一,居于正北。一三如三,故三次于正東。三三如九,故九次于正南。三九二十七,故七次正西,三七二十一,而複于一。二、四、八、六,地數也。地數偶,偶之象方,兩于二,其數右轉,起于西南,二二如四,故四次于東南。二四如八,故八次于東北。二八十六,故六次于西北。二六十二,而歸于二。此陰陽左右運作自然之妙,而二、七、四、九易位,與河圖不同者也”。(《易象圖說》)九宮數中,蘊含兩儀、四象、八卦。陽唱而陰和、陽實而陰虛,儀雖二而實三,象雖兩而實五,卦雖八而實九,表示天地萬物非陽不生,非陰不成。洛書之數位以陽數逆而乘之,則以七乘陽數之積右旋排列;以陰數順而乘之,則以八乘陰數之積左旋排列,接轉四隅之數,以八乘而轉。一順一逆,無數不合,符合天地之道,為自然造化之本原。

三十三、河洛卦位合圖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解釋河圖、洛書卦位的圖式。明來知德《易經來注圖解》采此圖。圖右邊為河圖之卦位,相傳謂之先天,由乾至坤,自南而北,數往者順,為消;左邊為洛書之卦位,相傳謂之後天,起坎窮離,自北而南,知來者逆,為息;中央為左右卦相合之數,上四卦相合各為十,下四卦相合各為九。說明河圖原十合九,洛書原九合十。

三十四、河圖奇偶合圖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河圖數理圖式。明來知德《易經來注圖解》采此圖。其圖上列一、三、五、七、九,積二十五,故奇乏;下列二、四、六、八、十,積三十,故偶赢。奇之位五,偶之位五。展現河圖與奇位與偶位相合之理。來氏認為:“然皆位與數之一定不可易也。真悟其生克之理,則圖書不同者迹,末始不同者理”。(《易經來注圖解》)河圖與洛書之分,展現了分陰分陽之理,兩者循環無端,不可拘泥于一定位數。

三十五、洛書奇多偶少圖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洛書數理圖式。明來知德《易經來注圖解》采此圖。其圖上列一、三、五、七、九,積二十五,下列二、四、六、八,積二十。奇之位五,偶之位四。展現洛書奇多偶少之理。

三十六、河圖天地交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關于河圖的認識觀點。明來知德《易經來注圖解》載有圖,來氏認為:“河圖一、三、七、九,陽也,天之象也;二、四、六、八,陰也,地之象也。即奇偶位次,而天地之交見矣”。(《易經來注圖解》)河圖除中五、十,則外數三十,徑一圍三故圓,故渭圖為天之象;而洛書除中五,外則四十,經一圍四故方,則亦可謂之地。同時河圖又為日之象,洛書又為月之象,說明河洛展現天地交泰、日月交濟的道理。清胡煦《周易函書約存》亦載此圖。胡氏認為:“初生之陽在内,震之一陽在北内,是以為天根;初生之陰在内巽之一陰在南内,是以為月窟。不從數之散布處着眼,而在氣聯貫處着眼,是通《易》理者。變天地而言日月,河圖則天地定位之象,是先天也”。(《周易函書約存》)

三十七、洛書日月交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關于洛書的認識觀點。明來知德《易經來注圖解》載洛書日月交圖。來氏認為:“洛書一、三、七、九,陽也,日之象也;二、四、六、八,陰也,月之象也。即奇偶位次,而日月之交見矣”。(《易經來注圖解》)來氏還認為洛書之數四十有五,其數偶而乏,為月之象;河圖之數五十有五,其數奇而盈,為日之象。同時洛書又為地象,河圖又為天之象。說明河洛展現天地交泰、日月交既濟的道理。清胡煦《周易函書約存》亦載此圖,胡氏認為:“日月則坎、離正位之象,是後天也”。(《周易函書約存》)

三十八、河圖陽動陰靜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用陰陽數分析河圖起源的觀點。與“河圖陽靜陰動”相對。其圖載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啟蒙附論》、胡煦《周易函書約存》。原圖相鄰兩數(除五、十外)居同位。自天位而起,以左旋而定。陰數二、四、六、八不動,陽數一、三、七、九對換,即分别轉一百八十度而成河圖。因陽數動,陰數不動,故名“陽動陰靜”。《啟蒙附論》:“《大傳》言河圖,曰一二、曰三四、曰五六、曰七八、曰九十,則是以兩相從也”。“是故原河圖之初,則有一便有二,有三便有四,至五而居中。有六便有七,有八便有九,至十而又居中。順而布之,以成五位者也”。“若以陽動陰靜而論,則數起于上。故河圖之一二本在上也,三四本在右也,六七本在下也,八九本在左也”。“陽動陰靜者,如乾生而坤藏也,君令而臣從也。夫行而婦順也,自上而下,以用而言者也”。這樣陽數動而交易,陰數靜而不遷,則成河圖之數位。

三十九、河圖陽靜陰動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用陰陽數分析河圖起源的觀點。與“河圖陽動陰靜”相對。其圖載清李光地《啟蒙附論》、胡煦《周易函書約存》。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原圖相鄰兩數(除五、十外)居同位。自地位而起,以左旋而生。陽數一、三、七、九不動,陰數

  二、四、六、八對換,轉一百八十度而成河圖。因陰數動而陽數不動,故名“陽靜陰動”。《啟蒙附論》:“如以陽靜陰動而論,則數起于下。故河圖之一二本在下也,三四本在左也,六七本在上也,八九本在右也”。“陽靜陰動者,如乾主而坤役也,君逸而臣勞也,父安而妻子勤職也。自内而外,以體而言者也”。

四十、洛書陽動陰靜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用陰陽數解釋洛書來由的觀點。其釁載清李光地《啟蒙附論》、胡煦《周易函書約存》。原圖相鄰三數為一組,自天位起,自上而下分三層排列。陰數二、四、八、六不動,陽數一、三、九、七對換,分别轉一百八十度而成洛書,《啟蒙

  附論》:“《大戴禮》言洛書曰二九四,曰七五三,曰六一八,則是以三相從也”。“原洛書之初,則有一二三,便有四五六;有四五六,便有七八九;層而列之,以成四方者也”。“洛書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本自上而下也”。陽數動而交易,陰數靜而不遷,則成洛書之數位。

四十一、洛書陽靜陰動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用陰陽數解釋洛書來由的觀點。其圖載清李光地《啟蒙附論》、胡煦《周易函書約存》。原圖相鄰三數為一組,自地

  位起,從下而上分三層排列。陽數一、三、九、七不動,陰數二、四、八、六對換,即分别轉一百八十度而成洛書。《啟蒙附論》認為,如以陽靜陰動而論,“洛書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本自下而上也”。

四十二、先天卦配河圖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先天八卦與河圖相配的圖式。圖見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啟蒙附論》。南宋朱熹、蔡元定《易學啟蒙》認為:“河圖之虛五與十者,太極也。奇數二十,偶數二十者,兩義也。以一二三四為六七八九者,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為乾、坤、離、坎,補四隅之空,以為兌、震、巽、艮者,八卦也”。河圖中生數一二三四,各加以中五為六七八九,即為四象老陽、少陰、少陽、老陰之數,為四象之數。四象生八卦,分北方一六之數為坤卦,分南方二七之數則為乾卦;分東方三八之數則為離卦;分西方四九之數則為坎卦。其餘各居四隅之位,則為兌、震、巽、艮四卦。艮卦之數由一六北方分出,兌卦之數由二七南方分出,震卦之數由三八東方分出,巽卦之數由四九西方分出。表明乾、坤、離、坎四正之位,左方為陽内陰外,陽長陰消,右方為陰内陽外,陰長陽消,像二氣之交運。以邵雍先天八卦方位說解釋五行生成圖。然其卦象與五行相配,存在沖突之處。

四十三、先天卦配洛書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先天八卦與洛書相配的圖式。圖見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啟蒙附論》。南宋朱熹、蔡元定《易學啟蒙》認為:“洛書而虛其中,則亦太極也。奇偶各居二十,則亦二儀也。一二三而含九八七六,縱橫十五而互為七八九六,則亦四象也。四方之正以為乾坤離坎,四隅之偏以為兌震巽艮,則亦八卦也”。洛書中一與九相對、二與八相對,三與七相對,四與六相

  對,其合數皆為十,故一含九,二含八,三含七,四含六,此為四象之數。四正之奇數生乾、坤、離、坎四正卦,四隅之偶數生兌、震、巽、艮四隅卦。所配方位為效法河圖所生之八卦方位。直到洛書九數,而虛其中五,以配八卦。陽上陰下,故九數為乾,一數為坤,因自九而逆數之,震八、坎七、艮六,為乾生三陽,又自一而順數之,巽二、離三、兌四,為坤生三陰也。以八數與八卦相配,則與先天之位相合。清江永認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先卦序是虛數,“卦之實數,乃是乾九、兌四、離三、震八、巽二、坎七、艮六、坤一,順而數之,則為坤一、巽二、離三、兌四、艮六、坎七、震八、乾九,應乎父母男女之次第者也”。(《河洛精蘊》)乾與坤,兌與艮,離與坎,震與巽,其和數都為十,同洛書之數正好對應。

四十四、後天卦配洛書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後天八卦與洛書相配圖式。圖見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啟蒙附論》。洛書九與離卦配,一與坎卦配,三與震卦配,七與兌卦配,二與坤卦配,四與巽卦配,六與乾卦配,八與艮卦配。火上水下,故九數為離,一數為坎。燥火生土,故八次九而為艮。燥土生金,故七、六次八而為兌、為乾。水生濕土,故二次一而為坤。濕土生木,故三、四次二而為震、為巽。以八數與八卦相配即符合後天之位。“後天圖之左方,坎、坤、震、巽;其右,離、兌、艮、乾,以艮、坤互而成後天也”。(《啟蒙附論》)

四十五、後天卦配河圖

河圖洛書的前世今生

    其圖見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啟蒙附論》。河圖二七配離卦,一六配坎卦,三八配震卦,四九配兌卦、乾卦,五十配坤卦、艮卦。“圖之一六為水,居北,即後天之坎位也。三八為木居東,即後天震、巽之位也。二七為火居南,即後天之離位也。四九為金居西,即後天兌、乾之位也。五十為土居中,即後天之坤、艮,周流四季,而偏旺于醜未之交也。蓋是以象五行之順布也”。(《啟蒙附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