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長片《寄生蟲》毫無疑問地赢得了冠軍。

而且由于它太亮了,很容易忽視其他四部也被提名的電影。

這些是過去一年中世界上最好的非英語電影。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痛苦與榮耀"(《蜜之國》)(基督的聖體)

是以問題就在這裡。如果沒有"寄生蟲",你認為誰會赢?

仁慈的,我的答案将來自這部波蘭電影,基督的聖體。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基督的聖體)Pod 7.7 IMDb 7.7 爛番茄新鮮度 98%

首先,我首先對基督聖體的海報感到驚訝。

與印象中年老而彬彬有禮的神父不同,海報上的神父是一個充滿激情的屬靈男孩。

表情和動作是狂野的,叛逆的,并與他們背後的鼓掌信徒融為一體。絕對是年度海報的有力競争者。

牧師的代理人

與海報的氣質一緻,《基督聖體》也是一部沒有平常意義的電影。

影片以一個小避難所的暴力事件開場。

20歲的丹尼爾在木工房門口刮風,他沒有參與戰鬥,但空洞的眼睛表明他已經習慣了暴力。

丹尼爾因過失殺人罪入獄,但他不是那種惡毒的瘋狂少年。

相反,他有強烈的自我救贖欲望,并尋求改變的機會。

但以理也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愛撫的托馬斯神父教會了他很多。然而,由于他的犯罪記錄,他無法進入神學院繼續深造。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假釋後,他被暫時配置設定到一個農村小鎮的一家鋸木廠。托馬斯神父的衣領在他離開時被取下。

丹尼爾一再被告知要保持清醒,不要在假釋期間惹上麻煩。但他出門後做的前三件事,就是吸毒、喝酒、做愛。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丹尼爾去了指定的鋸木廠,環顧四周,走了一圈就離開了。他沒有按計劃報告,而是去了鎮上的教堂坐下。

他掏出偷來的羅馬項圈,謊稱自己是中國教區新派來的神父,但他沒想到會被他愚弄。

該地區的前神父健康狀況不佳,酗酒問題嚴重。是以,他任命新的但以理為他的繼任者一段時間。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但以理沒有理由拒絕,隻是讓一個假牧師暫時成為牧師的代理人。

我如何成為一名牧師?按照正常的世俗程式是:先到神,然後完成神學院的教育訓練,最後由堂區主教任命。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但是,通過基督的聖體來了解祭司,跳過所有方面,是直接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授權的:如果一個少年穿着祭司的長袍,他可以成為祭司,即使他是一個罪人。

但以理身為祭司,聽信徒的忏悔,隻是暫時抱住佛的腳,打開手機尋找忏悔儀式,現在又學會了賣,就像你考試作弊一樣;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對于路上的新手來說,通常會有額外的好處,丹尼爾也是如此。他抄襲了他在學校學到的那套,並以不同的佈道風格,完全愚弄了當地的信徒。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作為一個被社會排斥的人,當他作為一名牧師,張開雙臂迎接追随者的掌聲和歡呼時,他第一次有了歸屬感。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講道令人耳目一新,講道總是很酷。

丹尼爾在小鎮上越來越受歡迎,集結群衆,甚至主動改進遊戲:小鎮最近發生了一場悲劇——七名年輕人在車禍中喪生,死者家屬無法擺脫悲痛。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受到理想主義和使命的啟發,丹尼爾決定幫助這個小鎮擺脫昔日的陰影,讓它再次成為一個。

然而,這部電影一直在暗示丹尼爾的謊言即将結束......

這個故事的巧妙之處在于,當丹尼爾偏離自己的了解時,一個波蘭鄉村小鎮的混亂以各種微妙的諷刺跟随他。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影片的節奏很慢,一個簡單的靜态,一步一步地引導丹尼爾深入城鎮。它走得越深,它就越危險,正如但以理所講的,這是一個禱告。"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影片着眼于他成為牧師的過程,謊言很容易逃脫,因為重點是探索英雄的精神世界。

飾演丹尼爾的波蘭演員巴托斯·維拉尼亞(Bartos Villania)擁有迷人的藍眼睛和随時爆發的能力,賦予了角色一種緊張的沖動和睿智,富有同情心的人性。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Bartos Villania 飾 Daniel

每個人都在追逐他。幫派成員,小鎮警察,警察同伴,以及他黑暗的過去也在追逐他。他無處可逃,是以他用牧師的僞裝來偷一點時間,讓自己活得像個人一樣,想辦法做點"好事"。

這種神秘和複雜性是最令人着迷的。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當劇組為丹尼爾選擇一個角落時,他們給每個試鏡者配置設定了兩個任務。一個用他自己的話說教,自由式,另一個,對着鏡頭表達憤怒,似乎面對的是一群暴徒。

許多演員可以很好地完成這兩個場景,有些人隻能扮演其中一個,除了巴托斯·維拉尼亞。

他不是牧師,他不是暴徒。他就是他自己。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然後導演說,是你。"你不知道他的故事。影片一開始,他的故事就開始了。他從他所看到的塑造了自己,他偷走了自己的身份。是以他一直在塑造自己。"

導演Jan Comasa說:"我想用我的鏡頭捕捉一個人需要信仰的時刻。無論是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還是信徒。"

片中這一刻最強烈的表達,無疑是最後一次:丹尼爾第二次從管子裡逃出來,驚慌失措,神色茫然,這一次沒有方向,也沒有目的,甚至看起來都不像個男人。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攝影師Piotr Sobosinski以一個非常令人不安的鏡頭結束了這部電影。

分裂的世界

波蘭導演揚·科馬薩(Jan Comasa)的第三部劇情片的靈感來自新聞中的真實情況。

跳出丹尼爾的角色去看電影本身,這是對一個更大的話題的隐喻,這個話題已經上升到整個國家的高度。

波蘭是中歐最虔誠的天主教國家,波蘭人總是說:「我們的歷史是天主教會受苦的歷史。"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百分之九十五的波蘭人是天主教徒,超過40%的人定期參加周末彌撒

在波蘭的社群或小城鎮,假裝成牧師的行為每年都會發生幾次,并且總是對精神領袖的地位有一種畸形的迷戀。

帕特裡克在波蘭社群冒充牧師六個月的故事被取自基督聖體的故事,直到它最終被揭示出來。

有趣的是,最終的判決是帕特裡克被判無罪,因為沒有法律禁止"假裝成牧師",但他面臨的懲罰是被逐出教會,不參加任何聖禮,不在教堂舉行婚禮。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對于一個真正的天主教徒來說,這将是一種比入獄更殘酷的懲罰。

這個故事中的悖論和沖突正是基督聖徒所看到的:當虛假的禱告遇到一個假的牧師時,這一切都有意義嗎?

至于鎮上車禍的悲劇,後來由編劇和導演添加,指的是2010年4月10日的"波蘭總統飛機失事"。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九十六人被殺,包括波蘭總統和幾名波蘭進階官員

這起事故導緻波蘭陰謀論激增,該國幾乎分裂成兩個陣營,對民主和社會本身造成二次破壞。

導演感受到了事故對波蘭政治和人民心靈的影響,利用基督聖體中車禍對城鎮造成的破壞,并呼籲在分裂中建立新的團結。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用導演的話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分裂的世界裡,但我們彼此保持沉默,用碰撞而不是溝通。"

《道德焦慮電影》

基督聖徒保留了波蘭電影的獨特特征,豐富的思想,精緻的藝術性和同情心。

如果歸類,它仍然是經典的波蘭"道德焦慮電影",或"新道德焦慮電影"。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道德焦慮電影》是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在波蘭推出的一部電影類型,以官方倡導的社會建設成就的浮華形象為特色,在螢幕上呈現了一個真實的波蘭。

參與的主要導演是Anjay Vaida,Krzysztof Zanussi以及年輕的Kierslovsky和Agnieszka Holland。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波蘭導演安德烈·瓦伊達

在"道德焦慮電影"運動的後期階段,一些導演認為對目前現實的描述足以開始探索個體的生存。

這一批電影,以目前社會現實為基礎,以個人面臨重大道德選擇為切入點,反映一些社會問題,也被稱為"新道德焦慮電影",包括"逆向女孩特蕾莎"(Eddie)(The Debt Collector)(姐姐Ida)等等。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羅伯特·格雷因斯基(反向泰勒斯)

《道德焦慮電影》的主題是問一個人,是否有可能過上行為和道德的生活。特别是在一個行為普遍與良心脫鈎的社會,是否有可能"活在現實生活中"?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Krzysztof Zanussi (Call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這與基督聖體的要求是一樣的,隻不過他不是一個想要"真正活着"的所謂"好人",他隻想做一個"好人"。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我殺人,酗酒,但我是個好牧師

在這個來之不易的寬恕的世界裡,那些犯錯的人應該給他第二次機會嗎?

資源:

曾偉.《在政治與藝術之間:波蘭"倫理焦慮電影"分析》(J. Contemporary Films, 2015)。

亞當克魯克。波蘭電影:失去的幾十年 . . .世界電影, 2013, (5), 28-35

[3] 亞曆克斯·希尼,導演揚·科馬薩談科珀斯克裡斯蒂和牧師冒充問題,第七排(7R)

[4] 克裡斯托弗·沃利亞斯,波蘭導演揚·科馬薩在威尼斯日,多倫多球員科珀斯克裡斯蒂,綜藝

你最喜歡哪部歐洲電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