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不變應萬變的網絡布線方案

        我們的目标是,告别錯綜複雜的布線。這種事情系統管理者們通常不會承認,不過實際上不少人對于線纜排布的确不怎麼擅長,這也正是我近來為他們研發出一套萬能方案的主要原因。

       在這裡我要艱難地做出一項聲明:系統管理者們鄙視布線。大多數業内人士都把這種粗活看得很低,認為不值得為它們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比起處理技術難題,布線簡直是對自己業務技能的一種亵渎。

       然而,實際情況是,不少人根本不知該如何布線,對他們而言這項工作異常繁瑣且令人頭痛。而且毫無疑問,整個部署過程不僅内容枯燥,更需要了解大量晦澀難懂的實施标準,簡直堪稱人間悲劇。

       經驗老到的布線人士每分鐘能搞定好幾條線纜。相比之下,我花了15分鐘才把一個CAT 6水晶頭中的子線排好壓實。線纜如山這種情況最近可給我帶來了×××煩。你可以看看資料中心布線噩夢,到底有多恐怖。由于工作地點的變更,我需要把自己的辦公裝置連同原地點處的資料中心遷移到另一棟建築中。看着同僚們熱火朝天地忙于遷移工作的各項内容,我卻對自己手頭要做的種種體力勞動一籌莫展。

       這段經曆——除了令人無地自容的尴尬之外——讓我開始為企業中各區域的布線問題尋求解決方案。

       随着我們對布線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具體實施步驟也變得愈發嚴格。完美處理CAT 6a線纜的難度自然是遠遠高于排布舊有CAT 5線纜的,整個過程不僅容錯率更低、工具要求更高,相關測試儀器帶來的成本也在急速攀升。

       這一現狀在企業中也同樣存在。RJ-11電話正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依托于CAT 5(至少是CAT 5)的IP電話。光纖通道也在不斷發展,甚至連USB也已經更新換代了幾次,這都是我們需要緊跟的趨勢。

       為基礎設施配備各種類型的光纖、雙股傳輸線、無限帶寬技術等等以及融合網絡啟動都具有相當深遠的意義。

       現有的各類布線方案主要目标是為衆多彼此競争的連接配接器提供支援,然而這方面的需求正逐漸減少。舉例來說,無限帶寬技術在以太網上仍然存在資料吞吐量與延遲方面的局限,但像英特爾這樣的企業正埋頭鑽研,希望為這項技術帶來充分的發揮空間。

       前景堪憂的以太網

       根據我個人的猜測,從現在開始再過兩個更新周期,以太網規格将淡出人們的視野。光纖通道在這方面堪稱成功的典範。時至今日,它已經被廣泛地視為比以太網更為優越的傳輸方式。

       當下,以太網規格擴充性更強的觀念已然過時。我們的下一次網絡更新很可能将包含各類附屬産品而無需支出額外的費用。

       銅線主導一切

       以太網自身的高成本效益是長大以來維持其霸主地位的主要因素,因為它使用的是标準的銅纜。通過這些線纜,我們可以支撐起自己的電話系統、面向客戶的網絡、存儲機制以及伺服器連接配接器等。

       這裡我要說回之前提到過的融合型網絡。其優勢在于簡單化:一套實體裝置、一塊網卡、一台交換機、一紙供應商合同以及一系列昂貴的線纜檢測工具,這就是融合型網絡的全部内容。

        融合型網絡,無論它是好是壞,終歸代表着未來

        從業務終端的角度來看,基礎設施的布線工作算得上重大投資項目。企業擁有者們對于為每套系統進行更新并将原有線纜全部剔除顯然沒有任何興趣。

       在接下來的十到十五年中,銅線纜的主導地位仍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其後的時間中,我會為看到這些舊有體系的淘汰而拍手稱快。

正如軟碟驅動器或是并行端口,光纖通道的大規模普及仍然需要時間。許多企業都線上纜方面投入重金,并希望現行機制能夠長久發揮作用。

      但直言不諱地說,顯然不會有人打算興建一套全新的光纖通道系統。它的局限性非常明顯,而且即便能夠存在十五年,光纖也絕對無法以任何方式成為時代的首選。但融合型網絡,無論它是好是壞,終歸代表着未來。

      将在未來十五年中主宰每台計算機連接配接的線纜,将以我們即将選擇的下一代CAT-X為起點。

繼續閱讀